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阅读较困难但内涵又丰富的一部作品,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其实也透露出一种以往研究者所未注意到的重要思想,即明显的反“左”主题,这一主题集中体现在作品主人公蒋纯祖针对作品中所反映时代的现象以及周围“左”倾思想人物的对立中,这一新的主题提高了该部作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除了文学教科书,时下很少有人再愿意谈及文学作品主题的有关问题。这难怪,目前的文学批评、作品分析大都通行用“意蕴”“内涵”等词来取代以前所说的“主题”。也许在“主题”与“意蕴”“内涵”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后者较前者显得更为宽泛,因而也更具涵盖力。作为理论发展前锋的文学批评,当然可以避而不谈“主题”,但文学教科书却  相似文献   

3.
戏剧主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主题可看作由“中心思想”、“母题”和“题材主体”这三个层次所构成的结构性概念。若按顺序观察,该三个子概念之间显现出越来越具体化与客观化的特性。中心思想是作品中包含着的相当抽象的对“世界”与“存在”所提出的“问题”与“解答”;母题指的是作品中众多复杂的人物和情节中所提炼出来的较小的具体单位;题材则是在作品之前即存在着的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完整而清晰的故事线索。它们分别拥有不同的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主题问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教科书一直满足于这样一种解释,即认为主题是“作者通过题材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①或者说“主题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②直至现在,我们新编写的一些文艺理论著作和新发表的一些文艺理论论文也还在重复着这样一种观念。尽管这些说法详略不一,着重点也有所歧异,有的编重于指作者的思  相似文献   

5.
漫谈法国主题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国批评界从19世纪的圣伯夫、泰纳的实证主义批评到20世纪的朗松的文学史研究,这些传统经院的文学批评偏重于研究“环境、作者、作品”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他们热衷于作品外部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生平中来考察和评价作品。而现代形式主义批评或结构主义批评反其道而行之,撇开社会生活与作家思想,只在作品内部寻找一个主宰文本的形式结构和规律。然而,法国主题批评家探讨第三条批评路径:他们从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现象入手探讨作者的意识或想象世界,揭示作者的意识结构,而这个意识结构被视为作品之源。为法国现代文学批评闯出一条新路子。近三十年来,法  相似文献   

6.
关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刘勰说过一句很妙的话:“文附质,质待文。”他认为形式为表现内容而存在,内容也必须依靠形式来表达。在创作过程中,作品的主题往往同作品的艺术形式同时萌发,因此分析作品的时候,除了讨论它的深刻主题外,还必须从艺术形式入手,去分析作家是如何传达他的艺术构思的,这对于真正把握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有很大裨益。《伤逝》,作为中国“五四”时期的但丁——鲁迅先生的力作,半个多世纪来以其深沉的题旨和浓郁的诗情震撼着众多读者的心灵,也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重视。可惜的是,许多年来,对这篇小说乃至对鲁迅的其他小说的研究往往囿于主题的挖掘,而对形成小说的艺术因素分析得太少了。本文试从叙述语言的运用和特点入  相似文献   

7.
读陆文夫的近作,使人发现作者由过去的“微笑看生活”已被现在的“对生活的沉思”所代替,作品也一改过去的单一浅露而变得复杂深沉了。作品的思想容量加大了,几乎囊括了现实社会的所有问题,人物形象更富于立体感了,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去加以欣赏;作品的“味道”更足了,可谓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逼得你去反复咀嚼和品味;反映社会生活的色彩更加缤纷斑斓,赤、橙、黄、绿、青、蓝、紫、异彩纷呈。难怪人们评论说,陆丈夫的作品“摸摸有厚度,掂掂有份量,嚼嚼有回味”。的确,陆文夫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就象闪闪发光的晶体,能使读者获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效果,作品的内涵也更为丰厚和深广,使读者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思想教育和启迪。故有人就把这种现象叫做“多主题的统一”或“主题的多义性”,这已成为陆文夫新时期小说的鲜明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主题三题     
在文学研究中,主题曾一度遭到冷落。有人说,追求主题就是“主题先行”,必然导致概念化、公式化。如此看来,主题便是扼杀创作生机的一大顽凶了。本文并不与这种“理论”直接对话,仅就主题的内涵和本质特性作一些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探讨。这样,也许能更深刻地论证作品主题的必要性,从而本质地揭示否定主题说的谬误之处。  相似文献   

9.
主题这个术语是从苏联“引进”的。原来的意义不包含思想的因素,仅指把作品所选择、描写的生活材料组成为一个整体的基本事实和基本问题。如苏联文学理论家阿布拉莫维奇说:“作家在作品中提出的基本问题,那个把作品内容的各个方面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问题,就叫做主题。”他还以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说明“我们并不是把其中描写的现象孤立地感受的,我们是把它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各个方面来感受的,这个整体就是:新的、社会主义的人的形成史”。这个基本事实和基本问题就是作品的“主题”。显然,在苏联文学理论中,文学作品的思想,则是与主题相联系的另一概念。阿布拉莫维奇在同一论著中指出:“作家不仅提出这些或那些问题,他们,如我们所知,而且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对所描写的事物的主张,用他们所肯定的社会思想来衡量这个被描写的事物。”“解决作品中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这部作品的思想。”(见《文艺学习》1954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文学原理告诉我们,分析、评价一部文学作品,首先应该从作品实际出发,而不应该从什么定义概念或现存结论之类的原则出发。讨论《红楼梦》的主线和主题也是这样,应该根据作品实际,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反之,那将是不科学的和有害的。 一部作品的主线和主题,也就是这部作品主要写了什么和表现了什么的问题。象《红楼梦》这样一部思想深邃、结构宏伟、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在文学史上打破了传统的巨著,人们对它的主线和主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看法,这本来是正常的现  相似文献   

11.
该文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是沿一条奇特的运思路向上游动,而《逻辑哲学论》中的划界思想则是理解其早期哲学的一条重要线索。该文拟从维特根斯坦由经验主体向先验主体的提升与超越入手,籍以展示其早期哲学之奇特的运思轨迹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将佛教引入到学术中来,是近现代学术的主要特色,禅宗是中国佛教特殊的宗派,它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但值得深思的是,禅宗是否属于宗教?这不仅关系到宗教或佛教本身,而且也是超乎了宗教或佛教本身的重大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学理论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是认识文学理论活动的一个前提.作为研究者的文学理论主体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家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文学理论家在研究过程中的致思方式,至少可以从理性思维、能动性、问题意识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他们的主体特征与素质修养,也会影响到文学理论研究的方式、过程与结论.  相似文献   

14.
公文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它既体现了法规性和律令性,又反映了社会群体间的愿望。公文的思维主体是公文撰写者个体和体现法定机关意志的复合体;公文写作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实性思维;公文写作是创造活动,公文格式的规定,不妨碍公文写作的创造性,不影响公文撰写者创造性的发挥,公文写作的创造性充满公文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15.
写作主体从素养到能力的建构需要机制转化,即主要是学习过程的转化和写作过程的转化;写作主体能力系统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因为是思维支配着写作主体由理论回到实践,并且指挥着写作活动的整个过程;写作主体建构自己的思维能力,要广泛收集各种有效信息,恰当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努力开拓个体思维空间,经常使用多种思维方法,还要不断地寻找自我、发现自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全国“篆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所提出的新课题、所获得的研讨成果作了全面总结:一、对篆刻的展览方式提出了大胆的学术质疑,表明了进一步澄清的需要;二、对篆刻创作手段的规定提出了新思考;三、对篆刻生存环境提出了新思考;四、对篆刻艺术的“主体”部分提出了质疑。最后,对篆刻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作了全面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为主体型思维,英语为客体型思维,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英汉语的主语上,主要表现为: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物称与人称、一致与非一致、被动态与主动态。英汉主语差异的思维对比研究将有利于预防和排除母语的干扰,克服英语学习的盲目性,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机械化施工系统的分析,对如何选定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作了详细的探讨,为不同领域理论工作者进行科研选题工作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逻各斯和努斯的提出构成了理性精神的最初形态,逻各斯代表了客体性原则,而努斯蕴含了主体性原则。逻各斯和努斯的对立统一恰恰体现了古代希腊哲学中的二元论即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两者从对立达到和解,又在和解中包含了分裂。本文试图展现主客对立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在古希腊哲学中的图景,以便对主客二分的理性思维方式有了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20.
批判性思维可以指称一种思维形态,它被描述为是抓住问题要领,遵循逻辑规则,不断质疑和反省,清晰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也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或学科,来源于非形式逻辑,其目的是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具有歧义性,往往被误解、误用,其实它和逻辑学一样具有工具性和全人类性。批判性思维体现着理性精神,和创新思维一样对科技创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意识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