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清代地理学家梁份曾三次游历西北,实地考察了西北边城分布和地域风貌,所著《秦边纪略》(初名为《西陲今略》)就是其考察结果的真实反映。《秦边纪略》所记西北边堡、地域人情详实全面,是一部典型的国防地理著作,同时也是研究西北地理乃至中国地理学史不可忽视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2.
《秦边纪略》是清初的一部重要舆地著作。卜儿孩是早期西海蒙古的著名首领,他本是亦思马因的儿子,达延汗的同母异父弟弟,因在蒙古本部受到排挤,被迫率部迁徙到西海驻牧,最终被西征的蒙古本部所征服。《秦边纪略》一书对卜儿孩子孙的记载是错误的,作者梁份混淆了卜儿孩与固始汗二人。  相似文献   

3.
清代地理学家梁份曾三次游历西北,著成<秦边纪略>.<秦边纪略>是一部典型的国防地理著作,该书介绍了西北军事边堡的方舆四至及地域风貌、民族人情,翔实准确,图文并茂,而且纠正了前贤典籍的臆断之弊,为人们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提供了真实丰富的史料,是我们研究西北地理乃至中国地理学史不可忽视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4.
《姚江孙氏世谱纪略》考述张维明最近,在苏州发现了一部鲜见流传的孙氏家谱──《堰兜孙氏家乘》(堰兜,又作燕兜,在今浙江省嘉善县张汇乡)。书中的序文《姚江孙氏世谱纪略》(姚江,在今浙江省余姚县一带)载有古代杰出军事家孙武的世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部嫁...  相似文献   

5.
“吐蕃”一名,见诸中国史籍最早者,为成书于北魏时期的《十六国春秋》。该书卷五十六载:东晋安帝五年(公元401年),后秦皇帝姚兴派兵打败后凉主吕隆,“先是,吐蕃秀发傉檀据西平(郡治在今青海西宁市)……与隆相持”。 为了说明这则史料,先简述一下秃发鲜卑族建立南凉的梗概: “秃发”即“拓拔”的同音异译。汉、魏之际,拓技鲜卑的一支,由部族酋长秃发正孤统率,由塞北大漠西迁甘肃河西走廊,被称为河西鲜卑或秃发鲜卑。它的牧地,“东至麦田(今甘肃靖远县东北)、牵屯(今宁夏固原县西),西至湿罗(地望未详),南至浇河(今青海贵德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弁言:地图,是人们对地理的认知和反映,自古以来,其绘制都有着强烈的主观性,只是近代以来用经纬度数据绘制的地图,其表面上的准确性将这些主观性掩盖了起来。近现代之前的中西方地图上,充斥着对世界秩序和空间秩序的构建、对地理空间的人为划分以及对地理要素的想象。中国古代地图上绘制长城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古地图上绘制的长城,除了展现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之外,还表达了古人赋予长城的各种政治文化内涵,如作为“华夷”之间的界线等。在这些地图上绘制长城另有一层含义似乎也不能忽视:这类地图还表达了“华夷一统”的思想,即将华夏(汉)与夷狄(胡)整合在一起的观念。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地图上的很多长城并不是写实的,如大多数宋代地图上绘制的长城都一致地从辽东半岛斜向西南,横贯今陕西北部,延伸至甘肃洮河,但实际上很难确指这表达的是哪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其可能只是按照宋人的观念对秦始皇修筑的各段长城的表达,而宋人的观念则体现的是他们所认为的北宋与契丹、北宋与西夏划界时的理想疆界。李孝聪教授的《试论地图上的长城》一文除了对上述这些思想进行分析之外,还对明清时期基于各种目的绘制的长城图及其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展示。中国古代的各种史学、地理以及宗教文献中都有着大量与黄河河源有关的记载。通常认为,随着唐代之后对河源的不断探索,有关河源的文本记载以及地图上对河源的描绘,应当逐渐由“错误”走向“正确”。但实际上,这种简单的线性“进步”并不存在。在很长时间内,历史传闻中的河源概念和实地考察的记录都受到关注,也都出现于文本和地图中,因此最新的地理发现并没有取代传说和传闻中的关于黄河河源的空间概念。甚至到了19世纪,尽管元、清两代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推翻了河出昆仑的说法,但在文献,尤其是在地图上,黄河发源于昆仑山的传统认知依然占据主流。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对黄河河源的理解应当被认为是神话与地理、想象与现实的交汇。上述认知正是冯令晏教授的《元前文献图籍所载黄河河源》一文的撰写主旨。这篇论文探讨了不同知识框架对唐代河源记载的影响,以及这些知识框架在现存宋代地图上的反映,展现了地图与产生它们的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总体而言,作为史料的地图,其史料价值除了图面内容之外,更多地体现在了地图与其社会、文化、政治及经济等背景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7.
1986年,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我作为优秀毕业生有幸留校,成为一名《学报》编辑,此后一直坚持在这个岗位上工作。随着学校由“青海民族学院”易名为“青海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学报》也将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在我的编辑生涯中能够经历《学报》更名这一重要的时刻,作为一名“学报人”既感到欣慰又颇有压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大众传播队伍,是社会主义精神食粮的生产者、输出者,是对全国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其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社会主义大众传播者必须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1996年1月2日,江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明确指出,“办好《解放军报》,需要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这不仅是对《解放军报》社传播队伍的素质要求,更是对所有的社会主义传播工作者的素质要求。1、“政治强”。“政治强”是指传播者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青海大通老爷山“朝山胜会”渊源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大通老爷山“朝山胜会”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省区域性“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其朝山进香仪式颇有些古时皇家成员出行的印痕。本文对其仪式渊源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0.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在其《九曲词》中写道: 铁骑横行铁岭头, 西看逻逤取封侯; 青海只今将饮马, 黄河不用更防秋。 细味高适此诗,诗人在“铁骑横行”、“黄河防秋”的战乱已成历史陈迹之后,把“只今将饮马”看作是消弭战乱后休养生息的大好时机。比之今日,十年  相似文献   

11.
青海回族军阀是一支活跃在近代西北历史舞台上的地方割据势力。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清末以来西北动荡的政局、西北雄厚的封建地主阶级势力的存在、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社会经济衰落造成的农民破产和游离以及青海回族军阀三代的军事积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人物及事件的述评以及产生原因的分析,缺乏从军事角度的探讨和研究。本文拟从军系到军阀的转型及青海回族军阀的军事近代化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作为民众生产生活经验的累积和心理信仰的表现,是一种区别于官方文化、上层文化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的、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反映民众精神生活层面的社会文化现象。青海门源汉族的民间信仰主要展现了人们的求吉避祸心理,表达了向往健康长寿、家人平安、生活美满、社会安定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13.
县城是县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政策忽视了县城的建设与发展,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县城在县域经济中的龙头地位没有显现,辐射带动功能也还不强,县城经济发展明显滞后。郴州是南方典型的丘陵山区,文章在实证分析其主要县城经济的基础上,对县城经济的发展思路问题进行了探讨,要加快县城经济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解决好资源聚集、产业聚集、市场聚集、人口聚集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军队西征后,有大批西域人以各种途径移居蒙古草原。他们以后对元朝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巨大。经元朝百年的磨和,他们不仅有很多人融入中原文化中而"华化",同时由于元代蒙古贵族政治地位的影响和蒙古文化的强势存在,尚有许多西域人接受蒙古文化,认同蒙古民族共同体,终化为蒙古人之一部分。至北元时期,在蒙古各部中仍有很多西域部族名称存在,但实质上已作为地道的蒙古人出现,并积极参与北元政治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居住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山区的一部分说藏语安多方言,且具有浓郁藏族生活风情的回族穆斯林,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都热衷于从卡力岗回族的饮食、服饰、居住等生活习俗中去寻找所谓的藏族文化遗存。事实上,随着当地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卡力岗山区与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卡力岗回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藏文化的遗迹已经越来越少。这些生活文化的变迁,体现出卡力岗回族向河湟地区回族文化的认同,以及与藏族文化的日益疏离。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青海省湟源县南古城系何人何时修筑一直不能确定,一般依据《丹噶尔厅志》所记“父老相传”之语,疑为该城系清代青海蒙古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与其妹阿宝所筑。近翻检史料发现,此城应为阿拉善蒙古郡王阿宝于雍正年间统辖青海蒙古诸部期间所筑。  相似文献   

17.
惠士奇“罚修镇江城”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应宪 《东方论坛》2006,(3):108-113
惠士奇“罚修镇江城”一事,传文记载甚略。今据相关史料稽考此事来龙去脉,并通过士奇广东学政任内政绩的再考核,驳斥雍正对士奇的不实评价,再将此事置于雍正初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雍正治国用人策略下,蠡测雍正“龙颜大怒”之缘由。“罚修镇江城”为惠门一大厄,对乾嘉汉学吴派的形成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永登县历史悠久, 是通往河西走廊的门户。在历史上, 永登汉族与当地的藏、蒙、满、回等少数民族长期杂居,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本文从语音、语法的角度, 对当地汉语方言中的少数民族语言现象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乌孜别克族乃蛮部落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乃蛮部落在乌孜别克族形成前就已经存在,其历史可以上溯到辽代。今天乃蛮部落不仅在乌孜别克族中存在,在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中乃蛮部落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中的乃蛮部落操用突厥语,蒙古族中的乃蛮部落操用蒙古语。乃蛮部落的形成,融合了金山地区的回鹘、黠戛斯余部以及当地其突厥语小部落。成吉思汗征服北方草原后,直到15世纪前后,在蒙古人的主导下,乃蛮部落参与了乌孜别克族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县域历来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的地理空间,也是一个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乡村为腹地且兼有城乡基本功能的区域经济系统.文章透析了湖南省湘西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