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词、形容词后加上"掉"记作"V掉",随着"V掉"这一句式使用频率增长,"掉"的意义有了虚实之分。文章对"掉"的研究从语义入手、结合句法结构、语用表达,分析其语义虚化,进而论证"掉"的虚化意义为"消失义"、"完成义"和"实现义"。  相似文献   

2.
义位是由特定的语言形式表示的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义单位,是语义系统中最基本、最自然、最现成的语义单位,是与单个的词义相联系的一级语义单位,是与"义项"、"词义"、"语素义"、"语素组义"都有某种关系而又不完全等同的语义概念,是由特定的语言形式表示的一种语言义,是静态的、概括的、固定的语义单位,它不包括特定语言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的、临时的、具体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简直"的语法意义有基本义和派生义之分,其基本义是表示强调,派生义是表示夸张,强调和夸张又有一致性,二者都处在低层语义范畴,受高层语义——主观情态的制约;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考察"简直"的语义背景,发现"简直"主要出现在递进复句和结论性条件复句中;运用语义特征理论可以归纳出"简直"的三个语义特征,即程度大量、主观性和评注性。  相似文献   

4.
从构式角度重新审视了"一M比一M"句式,认为该句式有三重意义:(1)表客观比较;(2)表示变化;(3)表示周遍义。分析表明,第一种和第二种意义具有客观性,而第三种意义明显植入了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具有了主观性,并有其特殊的语用含义——表强调。"一M比一M"在具体语境中有不同的语义,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主观化的过程,构成一个连续统,而主观化的诱因则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五版)讲到语义场问题时,提出反义义场中互补反义义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向极性反义义场转变的观点,这种说法值得怀疑。义场的转变其前提条件仍然要保证在同一语义范畴内进行。如果在讨论转变中语义范畴发生变化,就不应看作是可以转变。极性反义义场可以考虑再分类,可以分为单线式对立和卫星式对立,据此建立起反义义场的层次系统。  相似文献   

6.
汉语词汇语义研究以西方结构主义理论引入为界,分为传统汉语词汇语义研究期和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研究期。传统研究把汉语词汇语义看做一个有机整体,找到了"义类"和"义核"这两条主线,并不断探索用这两条主线联系整个汉语词汇语义系统。这种动态有机系统观与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方法相契合。  相似文献   

7.
"出售"语义场的词语与"购买"语义场的词语存在交集,交集部分的词语义位发展或者与"买"平行,或者与"卖"平行,或者保持自己的特点而中立。"买"、"卖"语义场中单音节交集动词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语境及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汉语义的差异。翻译的目的就是提供原语与译语之间的语义对等。要做到语义对等,不同文体的翻译的要求各不相同。语义对等这一翻译理论可以突破翻译领域中的一些看似不可译的"禁区"。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对信息进行获取和加工的认知角度来考察能动获知义句式所包含的认知语义。根据信息接收方式的不同,将能动获知义句式分为"能动地获得信息"与"能动地验证信息"两类,并找出句式义与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再对这类句式的两种语义加以进一步分析,找出句中动词与语义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作新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化语词类谭》一书已经付梓出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简称《类谭》),这是他在学术田野里辛勤耕耘而结出的又一丰硕成果,作为同事与学生,我们衷心感到高兴。《类谭》全书近20万字,所涉古代文化语词包括“服装穿戴”、“食品饮料”、“房屋建筑”等十类,涉及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者将文化语词的内容与其生成的文化历史背景紧密结合,采用类义聚合的方法,对语义相近的词语进行语义成分的异同辨析,这是继黄金贵先生《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简称《辨考》)之后将词义训诂与文化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又一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1.
"吃"的语义链模型勾勒了"吃"义延伸的蓝图,但是语义链内部却依然层层密密、经纬万端。沿依着语义微调、隐喻延伸、转喻延伸三大径路,第一语义的延展有万般可能。纵然延伸结果各有千秋,却彼此河同水密,很多延伸义还成为下一轮延伸的适切义源,如此引伸触类,语义链从多个方向延长发展,孳乳了蓊蔚丰茸的"吃"多义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以"她经济"等"她X"族词为例探讨其由来、构词意义和特点。结合"她X"的内部结构特征、语义演变和语用特点等方面的表现,探讨"她经济"对基本构词语素义的影响,"她X"的语义指向的变化以及所折射的社会语用心里。  相似文献   

13.
商周时期的"于"通常作连动结构的后项,同时也可用于非"去到"义的动词之后,这意味着"于"逐渐虚化为表行为方所的标志,由动词转化为介词。"于"除了可介引具体地点的名词,还可介引表抽象事物的名词或形容词。正是由于所涉及的参与者角色的更换,使得具有典型运动特征的语义场中相关联的、有限的几个题元角色关系可以向其它更多的语义场转移。谓语动词的改变,是"于"语法意义变化的主要动因,此外上下文语境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综合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平面对双宾语句进行重新定义,然后按照这个定义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英语里的双宾语动词进行重新分类描写;同时进行汉语内部的历时比较,汉语和英语的共时对比,发现:古汉语中表"为动"服务义的双宾语句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消失;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表"获取"义的双宾语句在英语中基本没有;而表"制作"服务义的双宾语句在英语中却很常见。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汉英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第一人称和内隐动词共现"结构出发,探讨"我想"和"I think"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演变情况。文章认为,这一结构经历了从"思考义"到"认知义",再到"话语义"的语义阶段。在整个语法化过程中,"我想"和"I think"经历了句法再分析,由"我+想+NP+VP"逐渐演变为"我想+NP+VP"作为话语标记的常规构式。并在这一过程中,受内隐动词"想"/"think"的影响发生语义演变。  相似文献   

16.
运用逻辑语义理论对现代汉语"得"字句实例进行逻辑语义分析,从逻辑语义的角度对"得"字句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分类。第一层次分为模态句和非模态句。在第二层次中,模态句分为表时间的时间模态句,表必然和表可能的真值模态句,表应当和允许的规范模态句;非模态句依据对补语的逻辑语义分析,分为说明行为主体句,说明行为对象句,说明事件句三种情况。本文的研究可对过去"得字句"的语义研究作一些补充,并为中文信息处理中"得"字句语义方面的处理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副词"白"的用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白1",表示"徒然无效地"、"不付代价、无偿地",位于动词短语肯定式前,否定动作行为的"有效性"或"有偿性",兼具预设否定功能和情态化表述功能。第二类是"白2",由"白1"的语义虚化而来。修饰动词短语否定式时,表达抱怨、不满、失望等消极情绪,可译为"总、就是、偏偏;"修饰动词短语肯定式时,既能表"只不过、仅仅"等限制义,也能传达说话者轻松随意的语气,表"随便、稍微"等。此时的"白2"意义更加虚化,否定意义丢失,其功能向单一的情态化表述转变。  相似文献   

18.
《集韵》《类篇》中收有一些"一曰"义,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假借、引申、通假是"一曰"义的最重要来源。《集韵》《类篇》中的"一曰"义反映出宋代人已经意识到语义的系统性,用"一曰"的形式区分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和假借义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语义场理论的概念义描述 ,剖析了传统语义场理论研究的不足 ,提出了“文化义场假说”,进而指出一个完整的语义场应包含两个基本内涵 :表层意义上的概念义场和深层意义上的文化义场  相似文献   

20.
中古汉语极度副词仍以单音节词为主,"最"、"至"、"极"三者使用频率最高,所占比例达90%以上。其中"最"、"极"源于"最高位(点)"义,"至"、"穷"源于"到达(终点/极限)"义,"绝"(尽)源于"竭尽"义,它们的虚化轨迹大多经由"达到极点"这一义项而成为表极度的副词。这些词多为兼职表极度,而"最"在中古时期已经发展为专职的极度副词,成为中古极度副词的核心成员,因而用例最多,用法灵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