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新邵湘语的极性程度助词"不过"可用在程度词及其短语后表示程度深,也可用在一些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非程度词及其短语后强调高程度,形成的"VP不过"主要有意愿类和单纯强调类。近代汉语中也有"不过"作程度补语的现象。新邵话助词"不过"说明湘语中存在形容词、动词及其短语直接后附程度标记的现象,且是唯后置型程度标记。  相似文献   

2.
“ぉ参つぁゐ”常被误认为是由自谦句型“ぉ+动词连用形+ぁゐ构成。从教材和问卷调查入手,以母语话者与非母语话者对"ぉ参つぁゐ"认识上出现的分歧为突破口,从定义、构成和应用等方面解析。"ぉ参つぁゐ"的应用对象不是人,而是神灵,因而不属于对人敬语的范畴。在教学中讲授单词、语法的同时还应注重补充场合、对象等语用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中,"透"可以附着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充当结果补语,这与它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充当程度补语时意义是不同的。对"透"做结果补语的构成,及语法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沁阳话的"拿"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和助词,作介词时可表处置;沁阳话表处置意义的"拿"字句对应于普通话的处置式"把"字句,但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双峰话中“起”可用做动词、动词或形容词词缀、助词和连词。主要讨论该方言中“起”的动词以外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现有关于"上"、"下"动词性组合及其不对称性的研究均集中在对"上"、"下"动词性义项的解释分析,鲜有学者以组合中名词词项为研究对象,从名词的语义格与动名搭配的语义构成入手,将"上"、"下"动词性组合中名词所充当语义格分为七类,并揭示了这些名词与"上"、"下"作动作动词的用法结合的五种语义构成方式,进而丰富了对"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从"打"字的基本意义和语法功能等方面对普通话中的"打"和西南方言中的"打"进行比较分析。"打"是现代汉语中词义最复杂的单音词之一。通过普通话中的"打"和西南方言中"打"字的比较,基本意义和语法功能等方面进行考察,对汉语泛义动词"打"字进行再探讨。  相似文献   

8.
介词"向"与动词搭配既可用在动词前,也可用在动词后,本文讨论"走向"后接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的情况。文章首先分析了此格式的构成情况和句法功能,然后归纳总结出了此类非NP可进入的条件,最后分析了"从/由A走向B"这一相关格式。  相似文献   

9.
介词“向”与动词搭配既可用在动词前,也可用在动词后,本文讨论“走向”后接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的情况。文章首先分析了此格式的构成情况和句法功能,然后归纳总结出了此类非NP可进入的条件,最后分析了“从/由A走向B”这一相关格式。  相似文献   

10.
西昌话中的"在"跟普通话中的"在"的区别有三:1、"在"可以用为助词放在句末表示状态的持续或者动作的进行;2、"在"可跟"这儿/那儿"组成介词短语"在这儿/那儿"放在动词前作副词用,表示动作的进行;3、"在"还可以跟"还"组成固定搭配"还在"做副词,直接修饰形容词,表示事物正处于某种状态。  相似文献   

11.
香港语言的特点与规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香港语言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在词汇和语法两方面形成了与内地语言不同的特声、。大量吸收外语成分构成新词是香港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其次,粤语词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语法方面,香港话有些量词与名词的搭配与普通话不一样。其次,普通话有些用在动词之前的副词,香港话用在动词的后面,而且有的副词可以直接用在名词前面作修饰语。再次,香港话有的名词可以直接作谓语,动宾结构的动词还可以带宾语。香港回归祖国后,需要逐步提高语言的规范层次。汉语夹用英语应有一定的限度,随意改变固定词组以及用词不当的现象也应避免,方言词的选用应遵循从众、经济、规范、创新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语篇中拥有大量篇幅的转述引语,其目的在于增强报道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转述引语的性质与功能随着语篇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它们的研究应建立在具体的语篇和语境上,"转述动词构成了转述最直接的交际语境,具有预示和支配语篇意义的语用功能"。本文重点探讨转述动词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独特性及其作用。本文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对转述动词进行了分析,发现报道者在新闻报道时遵循客观的原则,多用"说"、"根据"、"表示"、"……指出"这类具有中性色彩的转述动词,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转述动词同时也渗透着被转述者或作者的态度和观点,从这些转述动词的隐性意义上,可以推导出报道者或被转述者的态度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蒙汉语使动句句义结构都由使役+施事+受事+谓词四个成分构成。但它的句法结构形式有差异:蒙古语使动句只有一个动词谓语为核心构成,而汉语兼语式使动句由双动核结构构成;蒙古语使动态语缀是使动句的形式标志,是强制性的,而汉语与此对应施事者前出现"让、使、派、叫、请"等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此外,还有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后加上一些动态助词带上宾语表示致使意义。汉语语序手段决定兼语型使动句式的构成,而蒙古语的附加成分法决定带施事宾语的使动句的构成。在汉语中表示致使意义的句式繁杂,分布于兼语句、"把"字句、连动句等不同句法框架内,然而在蒙古语表达中这一切统统都可以用带使动态标志的使动句对应表达。  相似文献   

14.
安仁话中的“得”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助(动)词。安仁话的“得”字双宾语、兼语句以及被动句都很有特点,与普通话对应用法有差异。安仁话“得”字用法为双向动词提供了方言例证,也进一步验证了给予动词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15.
藏语动词名物化是藏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现象,藏语安多方言中一般在动词词根后加相应的语素来构成动词的名物化形式。加茂贡话属于藏语安多方言半农半农区话,本文通过分析和对比安多方言中的加茂贡土语和藏语书面语中动词名物化的构成形式和语法特点,继而指出了动词名物化语素的来历和所含意义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6.
日语中的"形容词移动"现象根据动词的特点可以分为"变化动词句"和"功能动词句"两类。可以实现移动的形容词多局限于描述某物或某事的形态、色彩、程度等外在状态,这些形容词和它们所修饰的名词构成的词组,在句中充当主语或目的语成分。形容词实现移动后所产生的修饰关系为状态修饰关系或结果修饰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词素"化"可以实现形容词或名词的使役化。文章从句法致使的角度,对现代汉语里"X-化"类使役动词的形成提出一个可能的句法解释。在句法致使的视角下,"X-化"类使役动词是核心词X与轻动词Cause和Become句法合成的结果。"化"作为一个轻动词,具有重要的句法意义:它可以充当致使轻动词Caus或起始轻动词Bec,触发相应的句法推导,使"X-化"类动词的使动和自动用法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汉语允许"X-化"类动词在致使和起始结构之间的有序转化,有力证明了文章的推导方案。"X-化"类动词致使能力的散失可以视作去致使化或作格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是"是古汉语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文言词语,一般可以用作代词、助词、形容词、动词。(1)作指示代词,相当于"此",意为"这、这样、如此";(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作用,无实在意义;(3)作形容词,与"非"相对,为"对、正确"之意;(4)作动词,同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5)作动词,同于现代汉语中表存在,表肯定的"是"。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汉英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第一人称和内隐动词共现"结构出发,探讨"我想"和"I think"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演变情况。文章认为,这一结构经历了从"思考义"到"认知义",再到"话语义"的语义阶段。在整个语法化过程中,"我想"和"I think"经历了句法再分析,由"我+想+NP+VP"逐渐演变为"我想+NP+VP"作为话语标记的常规构式。并在这一过程中,受内隐动词"想"/"think"的影响发生语义演变。  相似文献   

20.
中日语同形词“结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对中日同形词"结束"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在汉语中"结束"一词始出于汉代,使用频率较高,词性上基本上是作为动词使用,意义上发轫于"捆缚",衍生出"完毕"与"嫁妆"两支现代语义;在日文中,"结束"为汉语借用词。隋唐期间经由汉文典籍进入日本,在正式场合或书面文体中使用频率较高,词性上都是作为名词使用,添加词尾可构成动词,意义上起源于"捆束",发展到现代基本上表示"团结"之意。日语中大量的日汉同形词在日语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应该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