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麦克卢汉对媒介技术的深入研究,最终奠定了技术主义范式在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他对媒介的研究也常常被人指责为有"媒介技术决定论"的倾向.本文从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整体的人"、"媒介即信息"三个方面来考察麦克卢汉对媒介技术的研究,认为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思想具有现象学的视野,他悬置了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而纯粹地考察了媒介的作用,并以"整体的人"为立足点,对西方文明的异化展开了批判.  相似文献   

2.
美国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以媒介文本为载体,透过媒介受众和媒介体验,开创了质朴而审慎的研究进路,使媒介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从"精英话语"过渡到"大众话语",从臣民社会渐变为公民社会,从威权政治转化为平民政治的一个传媒镜像.他对媒介受众创造意义和体验快感的关注,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模式.通过这个改变,人们找到了研究媒介文化的另一条途径和方法,把理论的触角伸向对普通大众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媒介的历时状态的考察,认为媒介从它结合的对象可以分为负载、传播人类认识内容的媒介与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媒介两种;从它的形成与利用情况可以分为二个阶段,十种形式.两个阶段为:规约阶段的媒介与取用阶段的媒介.十种形式为:规约的单一材质媒介、规约的复合材质媒介、规约的复合型映射材质媒介;自控的单一材质媒介、自控的复合材质媒介、自控的复合型映射材质媒介、他控的复合型映射材质媒、他控的复合材质媒介、他控的交叉型复合映射材质媒介、半控的交叉型复合映射材质媒介等.并且在麦克鲁汉"一种传播媒介的内容经常是另外一种传播媒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传播媒介的形式,可以是另外一种传播媒介",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广告媒介的复杂状态,指出媒介不仅仅是中介性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依赖于一定物质实体的事件过程,或者是依赖于一定物质实体的结构状态,甚至是原型.最后对广告媒介的内容与形式的协调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对当代传播学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麦氏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可以归结为三点:其一,在剑桥大学学得了新批评的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认为"词语不会静止不动",作品存在于语境之中。其二,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时,"为了自己的生存"研究流行文化,将广告、报纸、流行小说带入他的文学课堂,由此将研究领域拓宽到大众媒介。其三,返回加拿大任教后,探索他"感知"的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将自己对媒介的主观感受作为研究依据,形成了一系列独创的观点。他的"媒介即是讯息"、"地球村"、"冷媒介与热媒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等理论,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媒介文本理论是约翰.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的核心元素之一。菲斯克一方面借鉴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将媒介文本视为一个意义开放的空间;另一方面借用了艾柯的"开放式/封闭式"文本观和罗兰.巴特的"作者式/读者式"文本理论,进一步将媒介文本界定为一种"大众的生产者式文本"。菲斯克强调媒介文本的多义性、开放性、互文性以及媒介受众在媒介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他对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话语结构和"生产者文本"备加推崇,视其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和电视媒介文本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媒介整合是指所有的媒介技术之间不断增长的相互依存性,其外延是指不同的媒介在"技术"与"功能/形态"两方面的整合;当今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传媒的实务领域与业界,用来描绘由"技术"和"功能/形态"两方面的整合带来的传媒从业人员实务操作的工作方式转变与媒体集团进行的跨界经营.未来媒介整合的走向有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从个体层面来看,媒介整合的未来将是媒介"消失于无形",最新的生物新媒体、会聚技术概念的出现成为其佐证;从社会层面来看,媒介整合的未来将呈现"无所不在"的图景,当前提出的Ubiquitous Media正是对这一未来面貌的描绘.  相似文献   

7.
刘志斌 《理论界》2010,(6):164-165
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对当代西方文化世界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他重新界定了"媒介"的概念,并把对媒介的理解推广到所有的人工制造物和技术物。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即在传递着一种讯息,并用"媒介即是讯息"重新解释了人类社会的深层发展动因。  相似文献   

8.
媒介生态学渊源有自,其传统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传播与技术革命中不断融合更新,并逐渐在21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麦克卢汉的贡献表征了它的最初成就,并成为这一学术领域的基础和中心.另两位深受麦克卢汉思想影响的重量级人物是沃尔特·昂和尼尔·波兹曼.前者认为,电子媒介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互联文化和生态时代;而后者则提出了“把媒介作为环境研究”这一媒介生态学的概念和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类的洞察力、理解力、感觉与价值观等问题.可以说,麦克卢汉留下了一个内容充实、范围广阔的研究领域,他所提出的问题是媒介出态学中最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曾胜 《兰州学刊》2007,(9):153-154
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是必须认识和处理好媒介与教育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视觉思维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激发其面对媒介信息时的能动性."大视觉"理念以其大众文化的品性,在文化产业化的大潮中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0.
危机的"媒介化"特指危机与媒介的互动效应,包括媒介全面改变危机存在的社会与文化生态、媒介传播加速危机发展的网络化和权力结构变革、媒介逻辑深入渗透危机发展全过程的趋势,是当下一个重大的时代性挑战和社会性议题.从"关系"视角理解并应对这一特殊现象,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媒介化危机"冰山结构"中"关系"的"枢纽作用",进而探索"意义共建"作为化解媒介化危机"关系性损害"的方向性路径,最终明确媒介化危机中"关系结果"的操作定义和测量方法.基于"关系"视角的媒介化危机理论和方法研究,是对现有危机研究框架的突破与深化,亦为深陷媒介化危机的权力机构、企业组织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论新闻的媒体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闻图景就是由新闻报道塑造的新闻符号世界;一定社会的新闻图景.主要是由该社会统治者拥有的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直接建构的。媒体的利益取向是媒体建构新闻图景最重要的出发点;媒体的传播目标是媒体选择建构新闻图景的指挥棒;媒体方针、编辑方针是新闻媒体建构新闻图景的核心框架。因此,在现实的新闻传播中,并不存在以他者为本位的新闻媒体,所有的媒体都是以自我为本位的传播者,“受众本位”基本上是神话,传受共同本位才是理想。  相似文献   

12.
当今传媒低俗化的深层原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奕 《云梦学刊》2009,30(2):39-41
近年来,由于传媒竞争的加剧、传播观念的扭曲、传媒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以及监管的缺失,传媒低俗化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治理传媒低俗化,应将党的领导和政府监管、传媒自律、行业规范、公众监督以及提升公众传媒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遏制传媒低俗化的网络式的制约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3.
树立"大传媒"观念,做"大型传媒集团",同时专注提供"稀缺"产品,做好专属领域的"深传播",这是我国传媒业在"大部制"改革背景下的转型方向。"大传媒"不单单是打破媒体介质形态壁垒之后各种传播媒介的大组合,更是各种传播媒介基于网络应用和数字平台的大融合。"深传播"是指传媒企业专注于自己所在的地域、社区或者某一专业领域来做,并且能够"向下深挖",整合各种相关传播资源,为其用户群或利益相关方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相似文献   

14.
媒介素养与媒介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琪 《北方论丛》2007,(4):55-58
媒介文化的媚俗倾向遭致社会各界的讨伐。减少媒介文化的负面因素,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媒介人"的自觉,也可从不同视角予以审视。为降解这些负面影响,提升媒介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介人"与受众两方面的素养构成,但更重要者则在于媒介自身。为达到提升媒介文化品位之目的,应从精神守望、媒介自觉、正视多层次大众文化需求等方面做出努力。只有提升媒介素养,才能达到提升媒介文化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体监督司法审判是公民和媒体新闻自由的直接要求 ,是人民主权、权利制约权力原则的本质体现 ,是实现审判公开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和司法权威的树立。必须充分肯定新闻媒体对司法审判活动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6.
新闻教育要服务于新闻实践,就必须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当下,媒介形态、生态环境都促使各种媒介趋向融合,也对媒介从业者提出了新要求。新闻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单一学科、单一技能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媒介融合的需要。地方高校新闻教育要紧跟媒介融合的趋势及新闻实践的变化,就必须打造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新闻实践教学平台,打破人才评价机制和引进机制,构建适合自身的学科架构,推行特色教育,积极探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培养具有融合理念、多种学科知识、多种媒介传播能力的高素质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17.
岩画在中国北方草原原始社会的媒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雪岩 《阴山学刊》2004,17(5):85-87
对远古先民而言,岩画不仅是一种表达的结果,而且在前文字时代,在视觉联系方式领域中保持着垄断地位。它甚至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类媒介历史上的最初形迹和可视化形态。它在原始先民的两个沟通领域起媒介作用:巫术———超感官领域建立的思想同构媒介;共时性时空的信息传递承载媒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媒体竞争格局下,方言媒体手段的运用符合电视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以及受众心理的多元文化需求的需要,使其有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大众媒体中的方言手段在凸显地缘文化特质、构建和谐多样的地域文化生态区域等方面作用尤其重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介技术革命的推进,城市电视也在多元化媒介生态大环境下,进入本土化时代,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只能走本土化营销道路,依托民生新闻和咨询服务等类节目形态,形成自己的地域和文化优势。其本土化趋势和基本策略具体有三个方面,即新媒介生态下城市电视的本土化应对,城市电视本土化要在地缘文化、媒介理念和传播语态等三方面实现突破,城市电视本土化一个可资借鉴的路径是电视与新媒体的功能、技术融合。  相似文献   

20.
尚东涛 《齐鲁学刊》2002,1(5):112-118
立足“一切经过中介”的立场 ,人的生活规定于人的中介。在一般性维度上 ,人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之理念、技术、工具等中介与确立人与人关系的制度中介相统一的状况 ,规定着人的生活状况。在日常生活维度上 ,人的日常生活的现实发生、展开与演变 ,归结于人的“自在”中介的现实占有、重复性运用与“如是性”的否定和更替。在非日常生活维度上 ,人的非日常生活是人的原生态“自为”中介非重复性运用的生活表征 ,人的非日常精神生活的差异性 ,规定于人关注非日常精神生活之原生态“自为”中介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