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的因灾虑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因灾虑囚是统治阶级消弭灾害的重要措施,它源于"天人感应"的"灾害天谴"论。唐代因灾虑囚主要有皇帝亲虑、遣使虑囚、州县自虑等几种形式,它客观上可以清理冤狱淹狱,改善狱政吏治,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安定人心和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尤其是在16—19世纪,两淮盐区多发潮灾,而大风暴潮则因其突发性和狂暴性,给两淮盐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两淮盐业事关明清王朝的财政和民生,所以明清官府和民间社会皆十分重视两淮盐区潮灾的赈救与防治,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有效的包括救人性命、缓征、带纳、捐课、平粜、赈粥、赈粮、赈银、赈贷、工赈、掩骼、建盐义仓、修捍海堤、筑避潮墩等措施在内的潮灾救防体系。明清两淮盐区潮灾的赈恤和防御,既有传统农业社会灾害救治的共性特征,又有与陆地农业社会、其他盐区的灾害防治体系相区别的独特措施,陆地农业经济和海洋经济在两淮盐区广泛交融,陆海互动,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在四川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展开调查,对灾后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现状进行评估。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在震后恢复重建中的功能与作用得到认可,社会工作的恢复、预防和发展功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同时也必须注意社工专业自身、社会工作者个体以及宏观政策等因素对社会工作应有功能与作用的影响,采取妥善的措施有效应对当前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灾后重建是保障地震灾区群众重归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工作,那么如何测量灾后重建绩效,哪些因素会影响灾后重建绩效?文章回顾了灾后重建绩效相关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认为效果和效率是灾后重建绩效的两大方面,以"消除灾害影响并恢复到灾前水平所用的时间"作为衡量灾后重建绩效的标准,能够反映灾后重建的效果和效率,具有可行性。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灾后重建绩效的分析框架和测量方法,并选择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芦山地震作为案例,对三次地震灾区的重建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简要分析了绩效差异原因。结果表明,三次地震灾后重建基本如期完成了灾后重建目标任务,但因存在灾害程度不同、对口支援质量不同等原因,三次地震灾后重建绩效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分析了古代桑、蚕灾,桑灾的产生原因在于雨、雪、风、雹及虫等,而蚕灾的发生除与雨水、低温有关外,还与桑灾密切相关。桑、蚕灾有一定的发生规律,总结历代桑、蚕灾防治经验,也可发现一些朝代的赈济措施。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可持续性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高效、有序地进行,"国家支持、社会帮扶"成为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方针.灾后重建中,数以万亿计的国家资金和对口支援资金投入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民间资金投入灾后重建,也发挥了积极重要的补充作用.民间资金参与灾后重建,为灾后恢复所需的巨大资金与物力投入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模式.笔者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和四川灾区若干案例的调查,探讨了民间资金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运行,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民间资金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作用,并为加快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汶川灾后重建中民间组织的困境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可持续性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理性、有效地展开.从国家和社会关系演进的逻辑来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更多的社会自身力量来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通过对民间组织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困境与发展机制的研究,不仅是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也是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经验总结和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的深化完善.本选题从研究民间组织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问题入手,探讨政府与民间组织的相互关系,论证民间组织如何建立可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有效地推动汶川震后恢复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而灾后恢复重建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重大自然灾难发生后大都对有关如何应对灾难和灾后重建方面提出了许多至今仍闪耀着灿烂真理光芒的真知灼见,这对于指导当前我国“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认真体会。  相似文献   

9.
"勘不成灾"是达不到赈济标准的灾荒,历代均不予救济,凸显了传统赈灾制度的缺陷。清代在总结传统灾赈制度的基础上对"勘不成灾"进行赈济并将其制度化,雍正朝开始对"勘不成灾"制度的建设,乾隆朝予以完善,促成了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并使其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用,如缓征、分年带征、折征及就地抚恤、酌量赈给银米、蠲免积欠钱粮、借贷、以工代赈等赈济措施,对原本不能享受赈济的灾区的经济恢复产生了促进作用,成为促使清代灾赈制度走向中国传统灾赈制度巅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农业洪涝灾害灾后恢复力评估,尤其定量评估,可为灾区救援、灾后重建援助以及保险理赔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依据.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各方面影响因素,以及数据的可取性和详尽程度,选取汛期降水量、农业单产值、人口密度、森林覆盖率、水库密度、人均纯收入、政府人均支出、水田密度、人均保费收入和卫生机构数量十项指标,构建农业洪涝灾害灾后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并建立数学模型对湖南省所辖州、市农业洪涝灾害灾后恢复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长沙市灾后恢复力最高,湘西自治州最低,并且地域差异明显,东北部地区明显高于西南部地区.建议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种植制度;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水平;提高森林覆盖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个人、保险公司和市场共同参与的保险机制,补偿灾害损失,转移灾害风险,增强灾后恢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