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蕴涵是逻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我国逻辑界讨论了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与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定义及其逻辑联结词的问题,由于传统逻辑教学中引入数理逻辑,引入真值表,又讨论了假言命题蕴涵与实质蕴涵的关系以及蕴涵真值表是否完全  相似文献   

2.
由赖传祥、李永铭、张文才、张发祥同志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新编逻辑学概论》一书,有意突出了时代感、系统性和内容的精练性,是一本较好的逻辑学教材。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突破了传统逻辑框架的束缚,吸收了很多现代逻辑的知识。本书在内容体系上摆脱了我国目前出版的逻辑学教材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传统编写程序。它没有使用“概念”、“判断”这些传统术语,而使用“词项”、“命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逻辑界广泛地讨论着能否用数理逻辑取代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是否属于逻辑学科等重要问题。其实,这些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从逻辑科学(以下简称逻辑学,避免与其下属的逻辑学科、分支学科混淆)发展的序列、层次性及其功能的角度考察则能看出,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同属逻辑学中的学科,它们在逻辑学的发展进程中处于不同的序列和层  相似文献   

4.
聂长建  李国强  徐鸿 《兰州学刊》2009,(10):129-132
“杀盗非杀人”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是法律命题而非逻辑学命题,从逻辑学的角度来批判这一命题犯了方向性的错误。这一命题并非否认“盗是人”这一逻辑问题,而是强调“盗亦或非盗(人)孰应当被杀”的价值问题。由于价值判断是法律推理的灵魂,形式逻辑与价值没有关联,法学的涵摄推论不同于逻辑学的涵摄推论,“杀盗非杀人”这一在逻辑上不真实的命题在法学上是成立的,只有从法律价值判断的视角才能理解这一命题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有逻辑思想,但没有逻辑学——答马佩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的思维形式即思维形态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狭义的思维形式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就传统逻辑而言,狭义的思维形式是用概念变项或命题变项代替思维形态中的具体概念或具体命题的结果。由思维形态构成的理论是逻辑思想,逻辑思想是从逻辑思维发展为逻辑学的中介环节。名辩理论的出现证明中国古代有逻辑思想,不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有逻辑学。  相似文献   

6.
逻辑原子主义主张把所有命题分析为原子命题,原子命题之间没有内涵关系,只具有外延关系,以原子命题为基本层次的语言能解决所有哲学问题.如果自然语言能够分析到确定的原子命题,那么逻辑原子主义的目的就能达到,它同时也给经典逻辑的符号系统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语义解释.但是逻辑原子论者不能给出具体的原子命题,而且原子命题也不都具有相互独立性,维特根斯坦为此放弃了原子命题,而罗素和卡尔纳普也因此对原子性原则和外延性原则进行了弱化.但是,弱化的原子性原则在遇到自然语言的内涵命题时同样难以给出合理的分析.为经典逻辑提供更加合理的语义解释和发展符号逻辑,是分析哲学和逻辑学的后续任务.我们暂时还不能用符号语言来取代自然语言,也不能相反,而是应该把符号语言看做自然语言扩充和抽象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多值逻辑”是在本世纪初出现的逻辑学新分支,它主要是论证一个命题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值。这种逻辑思想,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以及斯多葛派逻辑学中已经有了,但并未定名。那时已经承认一个命题可以有真、假与或然(不定)三个值。到了本世纪初,有麦柯尔,皮尔士,维萨里耶夫以及卢卡西维茨,则认为一个逻辑命题还可以有二个以上的乃至无限个值,于是便产生“多值逻辑学”。量子逻辑学也被称为多值逻辑,它否定排中律在微粒子运动中的有效性,但承认遵循排中律的三值逻辑是它的特殊情况。实际上,量子逻辑学是人类“对立思维”逻辑的反映,是从抽象同一思维逻辑(形式逻辑)向具体同一思维逻辑(辩证逻辑)的过渡环节和形式。这里不准备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逻辑哲学论》中的神秘主义是前期维特根斯坦的重要思想之一。西方学者对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它同《逻辑哲学论》中其他思想之间的关系评价不一,而且这些评价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事实上,如果从全局的视域来考察《逻辑哲学论》就会发现,通往神秘主义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语言哲学的路径;另一条是逻辑哲学的路径。神秘主义是维特根斯坦对有意义的科学命题和缺少意义的逻辑命题进行分析所推导出的一个逻辑结论,它与《逻辑哲学论》中的图像论和逻辑哲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整体性表明维特根斯坦力图实现经验的自然科学、先验的逻辑学和超验的伦理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考察"是"与逻辑的关系之前,首先应该明确"逻辑"与"逻辑学"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本文认为,无论将逻辑等同于逻辑学,还是取消本体性质的逻辑,将之归结于逻辑学的规定,都是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皆欠妥当.承认逻辑的本体地位是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何为本质,如何直观?——关于现象学观念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质及其直观或观念及其直观的问题是现象学思想方法的重中之重。第一"逻辑研究"的标题是"表达与含义",这更多地是因为这一研究与《逻辑研究》第一卷中讨论的纯粹逻辑学主题的内在联系。事实上,《逻辑研究》更应当叫做《本质论研究》,亦即"对本质及其直观方式的研究"。第一"逻辑研究"的主题也可以更明确地表述为:对在语言活动中的本质及其直观方式的研究。根据这一研究,含义既区别于表达和符号,又区别于体验,同时还区别于对象,因此,作为观念统一的含义被展示为一种特有存在,这也为现象学的观念论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而在第一"逻辑研究"中得以显明的在直观行为与符号行为之间、观念(含义)与概念(表达)之间的本质性的奠基关系,最终也论证了在意识哲学与语言哲学之间的本质性的奠基关系。无论现象学今天有了多么长足的发展,仍有必要一再反思地回溯到本质及其直观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1.
逻辑与语言——古代汉语与关联性思维的推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克喜 《中州学刊》2003,(2):128-130
逻辑与文化所讨论的是逻辑学与文化间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由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构成文化整体诸要素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逻辑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需求对逻辑的制约 ,也表现为逻辑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前者决定了不同文化孕育出的不同逻辑传统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把握这一点 ,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开启理解和研究逻辑科学的更为广阔的思路。后者给出了不同文化传统间差异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关注这一点 ,可能会对我们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异同 ,并进而对推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今日的新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与借鉴。有鉴于此 ,本刊编发部分有关文章 ,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现有逻辑论著关于语句、命题、判断三个概念的主要阐释分别进行考察 ,揭示出目前学界在这三个概念阐释上存在的混乱或不一致现象 ,并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又从语法学和人类思维实际过程的角度 ,借助实例分析 ,对语句、命题、判断三个概念应有的特点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 ,并从逻辑学的学科性质方面阐述了逻辑界认为命题具有真假值的缘由  相似文献   

13.
郭桥 《中州学刊》2003,(2):136-138
逻辑与文化所讨论的是逻辑学与文化间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由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构成文化整体诸要素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逻辑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需求对逻辑的制约 ,也表现为逻辑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前者决定了不同文化孕育出的不同逻辑传统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把握这一点 ,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开启理解和研究逻辑科学的更为广阔的思路。后者给出了不同文化传统间差异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关注这一点 ,可能会对我们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异同 ,并进而对推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今日的新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与借鉴。有鉴于此 ,本刊编发部分有关文章 ,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吴克峰 《中州学刊》2003,(2):132-134
逻辑与文化所讨论的是逻辑学与文化间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由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构成文化整体诸要素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逻辑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需求对逻辑的制约 ,也表现为逻辑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前者决定了不同文化孕育出的不同逻辑传统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把握这一点 ,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开启理解和研究逻辑科学的更为广阔的思路。后者给出了不同文化传统间差异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关注这一点 ,可能会对我们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异同 ,并进而对推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今日的新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与借鉴。有鉴于此 ,本刊编发部分有关文章 ,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崔清田 《中州学刊》2003,(2):125-128
逻辑与文化所讨论的是逻辑学与文化间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由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构成文化整体诸要素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逻辑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需求对逻辑的制约 ,也表现为逻辑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前者决定了不同文化孕育出的不同逻辑传统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把握这一点 ,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开启理解和研究逻辑科学的更为广阔的思路。后者给出了不同文化传统间差异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关注这一点 ,可能会对我们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异同 ,并进而对推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今日的新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与借鉴。有鉴于此 ,本刊编发部分有关文章 ,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逻辑与文化所讨论的是逻辑学与文化间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由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构成文化整体诸要素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逻辑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需求对逻辑的制约 ,也表现为逻辑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前者决定了不同文化孕育出的不同逻辑传统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把握这一点 ,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开启理解和研究逻辑科学的更为广阔的思路。后者给出了不同文化传统间差异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关注这一点 ,可能会对我们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异同 ,并进而对推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今日的新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与借鉴。有鉴于此 ,本刊编发部分有关文章 ,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假言命题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思维形式,在逻辑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的命题,因此,对假言命题来说,条件是最重要的,为了准确地把握一个假言命题的逻辑意义,必须首先弄清它所反映的条件的性质.在逻辑教科书中,各种条件的性质主要是通过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来体现的.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上,逻辑教科书的作者们是理解不一的,有些人(我们称为甲方)认为:  相似文献   

18.
葛荃 《中州学刊》2003,(2):130-132
逻辑与文化所讨论的是逻辑学与文化间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由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构成文化整体诸要素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逻辑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需求对逻辑的制约 ,也表现为逻辑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前者决定了不同文化孕育出的不同逻辑传统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把握这一点 ,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开启理解和研究逻辑科学的更为广阔的思路。后者给出了不同文化传统间差异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关注这一点 ,可能会对我们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异同 ,并进而对推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今日的新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与借鉴。有鉴于此 ,本刊编发部分有关文章 ,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认知科学产生之后,逻辑学和心理学一改之前彼此隔离的状况,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融合发展,产生了心理逻辑这一新的学科。笔者在沃森、马库斯和里普斯关于假言命题的经典实验基础上,对假言命题与选言命题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心理逻辑经典实验的结论:人们的实际推理过程并不完全遵循演绎逻辑的规则,要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从逻辑、心理、语言和认知的角度思考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佳木斯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苑成存、林卿文章《也谈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已释读.我大体同意该文观点,但又觉意犹未尽,试申说数条于下.一、什么是条件关系条件关系与假言命题,“在逻辑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见苑文,下文未注出处的皆引自苑文),确是如此.但什么是条件关系呢?首先,条件关系是事物间客观存在的关系之一种.概而言之,事物间有共存关系,其逻辑概括是合取关系和联言命题;事物间有选择关系,其逻辑概括是析取关系和选言命题,又可分为相容析取与不相容析取.相对说来,合取与析取,都是事物间的一种平行的同真或至少一真或只能一真关系,支命题间不分先后,而条件关系属另一种性质,即事物间由于一方存在而作用于另一方时才产生的关系.砒霜与动物共存于世,只有当动物吞下砒霜时致使动物死亡,砒霜与动物间才发生作用与被作用的条件关系.条件关系的支命题间有严格的先后之分.有人可能提出,这是因果关系.动物死亡后,研究死亡原因,如确认是砒霜作用,砒霜是死因,不错.砒霜与某动物间本仅是共存关系,只有发生吞与被吞关系时,才构成因果关系.但动物吞下苹果不可能构成死亡,内因是砒霜,外因是吞下.逻辑中研究因果关系的是归纳,归纳中有始于培根完成于穆勒的探求因果五法,但假言命题仅属演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