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镇医巫闾山是辽西走廊上的重要标识,集镇山文化与廊道文化等多重要素于一体,是中国古代胡汉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与空间。中国古代北方各民族与中原汉族对北镇医巫闾山的共同崇祀,促进了胡汉民族的交汇融合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体现了北方诸族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诠释了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这些肇兴于中国东北的古代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员。通过对北镇医巫闾山祭祀文化的考察,表明辽西走廊不仅是重要的“历史的地理枢纽”,同时也是重要的“历史的文化枢纽”,兼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功能与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知识生产功能。辽西走廊将在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持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女真是我国古代的民族,出自隋唐黑水靺鞨,至辽代称为女真。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政权,国号金,二十余年间,灭辽亡北宋,成为统治北部中国的封建王朝,至“绍兴和议”以后,确定以淮河为界,与南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公元1234年被蒙古汗国所灭。 金朝统治北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  相似文献   

3.
金代女真文学上承先秦时肃慎、两汉三国时挹娄、南北朝时勿吉、隋唐时靺鞨文学之余绪,下启清代满文学之先河,以其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魅力丰富着中国文学。文章结合流传于世的大量女真文学文本,分析其文学的民族文化特征,并从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以及统治阶级与入金文士对“中华一体”的作用等几个层面探讨其文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文学是多民族文学构成的共同体,具有多样统一的特点.一般来说,目前流行的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绝大多数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多民族性这一特点,所述内容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及少量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创作.亟须编撰尽可能真正再现中华多民族文学原生态和民族特点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正确认识并解决好相关的理论问题是编撰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前提.应以多民族文学史观为指导,从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切入点审视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及其流程,对古代少数民族的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口头创作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基础研究和各民族文学专史的编写是综合性的多民族《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略论女真文学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秀北雄、姹紫嫣红的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女真文学和其他北方民族一样,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风采,清人龚显曾指出:“金源魁儒硕士,文雅风流,殊不减江以南人物”,①这评价自然也包括了对优秀的女真文学家的评价.但是,由于“金之立国,元既相仇,明人又视同秦越,其文一任散佚”,②因此女真文学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审美价值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评价,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一下女真文学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对于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的构建,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则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文献载体。首先,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创立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华夷同源共祖于黄帝的亲缘谱系,增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全面记述了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很好地反映了以中央政权和汉民族历史为中心、兼包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历史于其中的中华民族全史,并对中国境内各民族关系史和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作了记述。最后,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普遍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华夷共同创造中国历史这样一种民族关系的主流,肯定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愈来愈密切、各民族间的血缘与文化不断相互汲取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出发,阐释了金朝推行婚姻二元制的动因、女真族从传统婚俗转为吸收汉族婚俗的过程,以及金朝婚姻二元制的建构模式。作者认为,金朝为了社会长久安宁,是民族间通婚的动因;汉文化与女真文化的交接、碰撞和转型性融合,导致了金朝婚姻制度的二元制。  相似文献   

8.
渤海民族文学自唐代到元初,有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其间出现了渤海国和金代两个黄金时期,尤以后一时期的成就为高,而它却是迄今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极有必要做专门的探讨。渤海民族文学在金代复兴的历史成因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两个方面。金代渤海民族文学最引人瞩目的特征就是它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在体质、文化方面融合的巨大历史功效和优势。王庭筠是金代最优秀的渤海作家,代表当时渤海文学的最高水平。李、张、高、王四大文学家族的出现,在渤海文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渤海民族文学是中国古代多元一体、优势互补的文学格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主要表现为两大趋势:一是各少数民族纷纷从边疆向中原内迁,二是汉民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四方辐射,掀起了北方人民南迁的高潮。这样的民族大迁徙和大流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而且引起了各民族的文化变迁,使中国的经济中心发生南移,为隋唐的繁荣昌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与文化基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就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文学的关联互动而言,所谓民族融合一般指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之间的融合。民族融合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总体走向。民族融合的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体质融合和文化融合两大方面。这也是其文学功效实现的两大路径。体质融合与文化融合往往扭织在一起,或互为因果,或形成一种合力而共同对文学产生影响。两者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的时效也不同,前者呈渐现性,后者呈即时性。  相似文献   

11.
民族融合不仅反映在文化融合方面,而且反映在体质融合方面。二者都对辽、金文学产生了显著影响。相对而言,文化融合的文学意义多为人所注目,然而体质融合的文学意义也不可低估。体质融合通过异质血统的不断交流使各族人一代又一代从异族父母双方获得不同族群的遗传基因,保证后代子孙在体格和智力方面持续不断地得以变异和优化。契丹、女真、渤海、鲜卑、突厥和汉都是体质融合的优生民族,孕育出大量作家,对辽、金文学的繁荣、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功绩。民族体质融合对辽、金文人和作家的气质、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的改造、重铸有决定性作用。辽、金两朝出现的大量的混血种作家和先世已被同化入汉人的北方民族后裔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体貌也都充分体现了体质融合的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代科举发展较成熟,实施时间较长,取士数量较大,民族歧视色彩不重,专门设有女真进士科,显示了民族文化融合的效应.它对文学产生过深广的影响:科举在金代文人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与各民族、各阶层的知识分子的出处、命运紧密相连,对其生存方式、生活特点、人生道路和心理状态有着明显的影响,丰富了作家的生活内容;科举的盛行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文坛涌现出一大批反映读书、应举、典试、登第和贡院生活等方方面面内容的诗、文;科举考试在金代中、后期成为文学思想变革的杠杆,文坛领袖们利用主文取士之机扭转创作中的不良习气,倡导健康文风,收到明显成效.但是作为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金代科举有双重意义,对文学既产生过积极、有利的作用,也带给它不少消极、有害的影响;既是文学繁荣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又对文学发展有一定的滞碍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金代文学反映了一个复合型文明体系,作为精英文化的汉语书面文学和作为民间文化的女真语口承文学分流并进,构成金代文学无比丰富的多样性形态,诗、词、文都对北宋有所继承和发展。院本杂剧、诸宫调和俗谣俚曲尤以崭新面貌和杰出成就出现在文学史上,对于北曲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影响。伴随着民族融合的进程,女真族无比生动的口头文学以真率自然的话语方式在金代文坛上盛极一时。特别是女真族口承史诗性长篇叙事文学——传统说部的崛起,给金代文学带来了新的因子和新的元素,极大地发展和提升了金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内涵,促进了中国文学史的架构由内涵单一的传统格局向多维多元的完备体系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14.
金朝社会人口流动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朝社会人口流动是统治阶级强制迁徙的结果。女真族向中原的迁徙以加强对汉族的控制为目的 ,客观上推动了黄河以北社会生产的恢复 ,也使女真族更多受到中原封建文明的熏陶。汉族向东北地区人口的流动 ,虽具有对中原经济文化破坏的性质 ,却为东北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工具 ,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加快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契丹族的迁徙是伴随着金朝的血腥镇压和强制同化进行的 ,造成了契丹族影响日微 ,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金朝社会的人口流动对于当时的民族关系、社会政局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5.
金世宗统治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尽力维护女真族的传统,以女真为本。金世宗推行“女真为本”政策基于如下前提:一、女真民族入主中原并不断走向汉化;二、女真人汉化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三、对海陵王汉化政策的矫枉过正;四、民族情感是推行“以女真为本”政策的主观动因。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其历史前提,为恰当地评价金世宗的“以女真为本”政策提供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从中原文化对契丹、女真民族文化的影响及契丹、女真文化对中原文化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法律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契丹、女真文化对中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活习俗、畜牧经济、民族性格、音乐舞蹈等方面。文化的认同是文化抉择的前提、是民族和谐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辽金元三朝诗是在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下发展的,是中国韵体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环节,显示了独特的风貌和魅力,有一定的历史贡献。辽诗以圣宗即位为断,分为前后二期。金诗经历了前、中、后三个发展时期,尤以金、元易代之际为繁盛,出现了彪炳千载的艺术大师元好问。元诗发展大体与蒙古统一北方、统一全国和元明鼎革的历史进程相对应。早期的北方诗人群、一统后的元诗四家、衔接中、后二期的萨都剌和易代之际铁崖诗派领袖杨维桢等一大批诗人是镶嵌于元诗史上的明珠。元诗为题画诗、边塞诗、竹枝词、宫词、奁体诗、咏物诗等部类都提供了新的基质。元代北方民族诗人群体的出现也成为引人瞩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满族的先世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肃慎。金朝灭亡后,原居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地区的女真,一部分迁徙至辽东一带,以建州女真著称;一部分迁徙至松花江大拐弯处,被称为海西女真。明代女真继承金元两朝后进女真的文化,是为原生态文化。明末,女真各部逐渐统一,在此基础上创建的文化既承继了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是为次生态文化。清朝建立后,由于驻防、留守需要及八旗生计等问题,满族形成复杂的散居各地的局面,可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由此发展而来的文化是为再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9.
满族的先世可以追溯到周代的肃慎,汉代的挹娄。南北朝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金代以后的女真,明代的女真人后来发展成今天的满族,但他们都只是满族的族源,他们是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不同民族,今天的满族共同体正式形成于163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