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颇具开拓精神与独创性的诗论——评《当代少数民族诗人论》坊间出的《中国文学史》之类,无论古代或现代,实际只是汉语言文学史。因为它们多不包括其他几十个少数民族的文学。新中国的建立,为各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当代各民族都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家。...  相似文献   

2.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编写存在民族文学的划分标准不明确,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民族特质被遮蔽,文学史著作很容易成为一个各族文学的大拼盘,以线性历史时序来编写多民族文学史存在局限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有相应的对策:第一,划分民族文学只能以作者的民族成分为唯一标准;第二,应结合作家的民族身份来评价其人其作;第三,应理清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第四,可以结合地域文学发展演变、各种文学题材或体裁的发展演变等结构线索来书写中华多民族文学史。  相似文献   

3.
重写文学史在轰轰烈烈中取得一定实绩,但也存在不足和缺憾.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长期互动的文学史实和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现状逐渐将真正意义上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编撰工作推向前台,探讨少数民族文学融入文学史框架的可行性途径,强调评价少数民族文学的合理性有效性尺度与标准,对最终抵达浑然汇通的多民族文学史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经 1 0余年精心编撰的 4卷本《蒙古族文学史》今年 4月正式出版发行。在 4月 6日召开的首发式座谈会上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 ,这部 1 80余万字的巨著是目前资料最为丰富、涉及内容最为充实的蒙古族文学史详书。《蒙古族文学史》是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荣苏赫、赵永铣主持完成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之一。该书从 1 986年开始编撰 ,至 1 999年 8月编写告竣。全书详述了从古代至 1 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蒙古族文学现象及其发展轨迹。这部文学史以蒙古文创作为主干叙述 …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少数民族文学存在逐渐弱化的现象.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来说,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没有确定,划分少数民族文学的标准没有统一是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入史逐渐弱化的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者,尤其是少数民族身份的研究者,为了撰写少数民族文学史,将具有少数民族族属身份的作家的所有文学作品都算作少数民族文学,从而导致少数民族文学概念泛化.概念的泛化会导致编写文学史的学者难以遴选真正的少数民族作品,因此常常就采用弱化或者不入史的办法对待少数民族文学.要想扭转少数民族文学入史逐渐弱化的现状,我们应取的策略首先是明确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少数民族文学内涵应界定为:作家的族属身份、作家的民族意识、作品的民族特质.在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时,按照这三点去划分少数民族文学,就能将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学写入文学史,从而可以避免将没有民族意识的作品以及汉族作家写作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等不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作品写入文学史,造成混乱.坚持经典标准,遴选少数民族文学精品入史,遴选优秀的少数民族母语文学作品入史,这也是扭转少数民族文学入史逐渐弱化现状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至今,家族文学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再度关注,但作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在该领域被关注得明显不足。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研究的视角和价值具有双重性,既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充实,也是对中国多民族文学史的历史呈现。在充分借鉴汉族家族文学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家族文学需要在材料的占有和运用、家族文学生产、与汉族家族文学的关系等方面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凸显自身的民族特质。  相似文献   

7.
由我院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编写组编写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于一九八六年十一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史稿》对建国以来少数民族文学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作品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评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少数民族文学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并力图探索当代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8.
我与阿扎提·苏里坦、艾光辉等学者主编的《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中有句话,“以开放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把新疆多民族作家的文学创造统摄于一部文学史的论域之内,既注意到各民族作家的文学创造所受到的多元文化背景和复杂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兼及不同民族文学之间族性和风格的相互渗透,尤其是本书论及的一些‘双语作家’,这种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不应仅是汉民族文学史,而应是包括各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学史;不应仅凭据古代的汉语文献,还要借助于地下发掘的考古资料,借助于对各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科研成果.本文还绍述了鲁迅、茅盾、朱自清、闻一多关于编撰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学史的一些精辟见解,并从神话资料和人类学分析入手,探讨了中国文学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实际在场与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不在场,使各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公共空间中呈现出"不在场的在场"的情形,从而指涉了整体意义的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不在场.中外文学的单边译入与各民族母语文学译出的艰难也不对称.穿越汉语直接进入世界文学语境与更多的作家作品更自觉地通过汉译进入中国文学公共空间的两种跨语际、跨文化、跨国际传播行为的出现,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母语文学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在场的自觉行为,这种行为对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真实面貌并使多民族母语文学进入其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中国革命史》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偏向,就是忽视少数民族革命史的教学。无庸置疑,中国革命史是由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创造的。忽视了少数民族革命史的教育,中国革命史的教学是不完整的。因此会严重影响到这门政治理论教育功能的发挥。《中国革命史》教学中的少数民族革命史教育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文言文教学,学生的厌学心理普遍,教学效率较低。为此,教学应还文言文这一古老的文字以鲜活的生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即让学生有兴趣学并学会学。  相似文献   

13.
永登方言的少数民族语言痕迹与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登县历史悠久,是通往河西走廊的门户.在历史上,永登汉族与当地的藏、蒙、满、回等少数民族长期杂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与文化.本文从语音、语法以及文化的角度,对当地汉语方言中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春秋》在汉代公羊家的视阈中是一部蕴涵微言大义的经学宝典。公羊家通过《春秋》之辞、笔削和书法阐释的《春秋》之义具有表层与深层两层含义。其中蕴含的体现于春秋《公羊传》中的儒家民族伦理思想集中于夷、夏可以互变、两者同样可以进化的夷夏观,它反映了古代中华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融合和统一的发展趋势.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成为儒家民族伦理学的精华。春秋《公羊传》的民族伦理思想来源于孔子,发端于《春秋》,由于其本质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道德自觉问题,因而在实践中对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莺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黎”与“熟黎”是宋代以后记载黎族史实的汉文史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汇,它反映的是古代汉族文人士大夫对古代黎族内部不同族群的认识。论题从“生黎”与“熟黎”的出现、“生黎”与“熟黎”的特点、“生黎”向“熟黎”的转化、“生黎”与“熟黎”的分布四个方面对黎族历史上的“生黎”与“熟黎”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修辞史与修辞学史及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如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等研究的比较以及从修辞史自身的"史学"价值角度看,研究修辞史很有必要也非常迫切.汉语修辞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切可以接触、辨认的汉语修辞文本--包括所有汉语文献典籍和出土文献的语料,也包括现代互联网上的各种汉语语料资源.修辞史的研究任务就是在历史中探询、揭示、描述各种修辞现象的生灭规律,寻找它们的内在有机联系和演变轨迹,建构完整的修辞史理论体系.在运用归纳法、比较法等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应注意借鉴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阐释论等现代理论方法.要努力挖掘汉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丰富的修辞遗产,充分利用自己的话语"解释权"来研究汉语修辞史.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精神文明是由汉民族和各个少数民族共同“联姻”缔造的。文学是最能体现少数民族素质的重要标志,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以三位一体文明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为主线,中国古代社会可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从传说时代到商代的远古社会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时代,其文明同其他古代民族并无实质性的差别.中国文明模式的形成是从西周开始的.从西周到西汉的上古社会是其经受第一次考验并得以正式形成的时期.从东汉到唐前期是其再一次经受考验并得以完善的时期.从唐后期到晚清是其定格与守成时期,同时也是它进入自足的封闭状态之时期.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理论探索,分析研究教学的特点与规律.文中提出了:诱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分析研究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心理特征;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民族语的迁移作用;要对少数民族学生传授汉文化知识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文学能否进入文学史是当下一些文学史学家关注的问题.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少数民族文学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位置.究其因最根本的是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之间存在的"隔"与"不隔"现象."不隔"是共通性,"隔"是在语言通畅表层意思"不隔"基础上存在的对作品深层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上不可深进的精神状态.当纯粹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进入汉文学史时以汉文化视角去阐释就会出现深度理解上的"隔"现象,从而造成文学史编撰上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