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培养卓越法律人才计划下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4+2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以培养深厚法学理论知识,良好法律实务技能为目标,优化教学课程设置,切实改革现有实践教学方式,实施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法律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通过与传统实践教学平台的比较分析了"互联网+"实践教学平台的优势,然而在建设与实际应用"互联网+"法学实践教学平台过程中,在技术和资金投入、教学团队的创新精神、线上实践平台功能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法学线上学习资源、线上互动体验实验室、线上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及教学评估新体制等措施,满足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校法学专业实验教学课程授课中,存在实验教学教师缺乏、教学方法落后、实验课程体系陈旧、实验教学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为更好的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升我校法学专业影响力,必须对实验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依托实验课程改革,确立实践教学理念;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引进多元教学方法;科学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专业性与跨学科教育特色;推进实践教学,注重实验室建设与课程实施方案规划。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要求今后几十年内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定位的改革与探索中,必须将满足我国对能源法律人才急剧增长的需求作为其不容忽视的课题。这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这样一种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地方型工科高校中法律院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构建能源法律人才的培养机制,不但可因应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要求,更能为我国国家战略纵深推进提供人才保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考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服务国家的战略出发,就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师资队伍建设和企业责任等更新了工程教育理念,并积极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契合,打造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法教学中尚存在课程改革目标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法律职业素养整体较低等问题,导致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低下。为此,必须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出发点,在确定正确的课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  相似文献   

7.
传统室内设计实践课程面临教学方法封闭单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考核内容过于片面等问题,为此以"项目"为导向、基于CDIO模式对室内设计实践课程进行创新改革,以培养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推进实践课程改革:以室内设计案例为载体,设计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践课程流程,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基于CDIO设计专业教学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完善实践课程体系的细节信息;此外,基于项目教学的过程性特征创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的过程性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综合评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以实现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确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和改革考核制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基础知识的培养;通过构建立体化创新实践平台,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和氛围;建设良好师资队伍,合理构建教育创新教学团队,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建立良好的实践条件。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上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理论教学仍然处于主流地位,缺乏针对农业院校和社会需求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如何立足于树立以“农”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规范实践性课程体系入手,改革考核机制,完善课程设置比例,逐步探寻适应农业院校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出四川理工学院外文系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要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加强实践环节,并从具体目标、内容和效果等方面探析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李冬 《理论界》2015,(2):168-17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及法学教育都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契合,就需要在强化传统法学教学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学实践教学在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从而培养出符合"法治中国"要求的创新型法律人才。本文试从"法治中国"建设与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关联性出发,深入探讨了法学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刑事法律实务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特色、理念为先导,以办学条件及地域环境为基础,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和落实黑龙江省“黑教高函[2011]110号关于启动黑龙江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知”精神为指导,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要求,围绕“卓越工程师”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对促进工科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人才成为法治市场的"热销品",对法律人才的要求与质量更是成为关注的热点.自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以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引起各地高校的关注,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复合型、实践型的卓越法律人才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从现实角度和改革意义来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方案的提出将有助于我国地方法律人才培养的改善与发展,从当前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实现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不致误入理论歧途,有必要对当前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河北工程大学以专业认证牵引、产教融合赋能,坚持立德树人,贯彻OBE理念,构建并实践“‘1-3-14’人才培养体系”。面向产业需求,坚持产出导向,以“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对接产业”为教学主线,以“师资队伍—资源建设”为根本,以“课赛一体—‘五育’并举—创新创业”为依托,以“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评价反馈—质量文化”为重点,全面塑造复合型应用人才,服务产业和地方经济。实践表明,改革后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合理,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逐步形成"五度"不断优化的态势,为相关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是在对法学教育模式僵化、单一导致法科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目标意在加强对法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国家法律职业准入制度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对当前的法学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具有内核上的一致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司法考试制度应分别通过不同层次的培养模式以及考试内容、方式等的改良,以法律思维的培养为基础进行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尤其是用人单位对法学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提炼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之间的内在关联,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诉求,我校法学专业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论文在对调研报告进行逻辑认知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构基于结果导向(OBE)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形成法学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素质拓展体系"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素材。  相似文献   

17.
"卓越法律人才"是我国官方对高素质法律人才的最新表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成为各高校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制胜法宝与攻坚战略。体现历史底蕴、反映资源优势、承载人才价值理念的三大生成机理,以及遵循法律人才培养规律、本土传统与规范化要求有机对接、凝练与建设相结合的三大生成规律,对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单位生成自己鲜明的本土特色具有普适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正在通过创新培养机制、强化法律实践教学和优化法学师资队伍等方式推动和深化中国法学教育模式的整体转向与深刻转型。具体体现为:法学教育的国际化;关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培育机制的重构和更加关注方法论的学习与传授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必将对中国今后的法学教育模式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并最终推动中国法学教育模式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9.
法律硕士的培养已然成为法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职业化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中,法律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探索法律硕士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有其重要性,本文以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出构建阶段性的法律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制定阶段性的实践教学目标、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建议。与此同时,观念上的转变和理论学习、实践技能三者皆是职业化模式下教学体系应有之内容,对法律硕士的职业观培养亦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应考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蔡柏良 《学术探索》2012,(7):183-185
教学型高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之一,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宽口径、应用型"的各类专业人才,其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专业特色、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不适应性,与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要求不相吻合,必须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验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以实现教学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