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东北女作家孙惠芬的小说曾引起极大反响,其中篇小说中所描述的“姐妹情谊”,展现了乡村女性努力寻找自我,最后却不得不在现代与传统中失落的悲剧.或许正是这种失落才使其笔下的女性更生动、更具意义.她们的失败注定会激发更多的人去寻找自我.这正是孙惠芬笔下女性存在的意义,也正是孙惠芬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惠芬小说涉及许多家族叙事元素,但与许多作家善于通过宏大叙事来创作家族小说不同,其小说没有宏大叙事,没有精心的故事设计,家族意识是通过稍显散淡的作品人物,尤其是以申家家族成员为代表的人物描写而集中体现出来的。这一特点也使得其小说迥异于当代其他同类题材的小说。孙惠芬小说的家族意识主要体现在具有强烈而焦灼的进城心理、家族本位意识和倚重精神取向三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整体上看,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文本是纵欲主义欲望叙事的标本。他的写作代表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世俗化欲望书写与世纪末欲望本体化叙述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对贾平凹90年代以来小说文本中纵欲主义欲望观的综合因素进行系统的考察,力图揭示贾平凹在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下逐渐走向焦虑、浮躁与沉沦的具体原因,对形成其欲望叙事的文化心理特征及精神症候作一深度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人是各种欲望的综合体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多是处于欲望、社会文化环境与人格的冲突之中 ;在小说中 ,张爱玲从显型与隐型双方面揭示了人的欲望 ,并且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对女性生存问题进行了探索 ,是“五四”以来“人的发现”的深化和具体化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欲望的束缚、个体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需要而带上的人格面具 ,也都是张爱玲小说中的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5.
孙惠芬获奖小说《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对于现代女性意识中残留的传统文化的阴暗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和批判,但其创作中全新的女性主义文学表达在文学批评界未能得到应有的认识和肯定。主要原因在于当下文坛普遍地把女性主义狭隘地理解为性、自恋、同性恋,把女性主义文学错误地等同于个人化写作。这种理论前提屏蔽了孙惠芬创作的女性主义立场,忽略了孙惠芬的创作对女性主义文学表现内容和视野拓展的意义。只有消除这种误区,把农村题材纳入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视野,才能使已趋式微的女性主义文学重新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6.
欲望的幻象:格非小说中的乡村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格非早期表现乡村的小说中,树林、河流、梅雨是几个较常出现的意象,这些意象与人潜在的欲望有着某种同构关系.格非的小说正是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写,揭示了隐藏在乡村日常生活中欲望的复杂运作机制,即欲望是如何塑造了乡村日常生活形态并影响着乡村生活进程的.  相似文献   

7.
对生命个体的欲望、灵魂以及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思考,是市场化年代小说欲望书写的重要内容。市场化年代小说的欲望书写,有的致力于表现生命个体被欲望漩涡吞没的生命情境,有的表现了个体在灵魂与欲望二元冲突中的生命煎熬,还有的则尝试跳出灵魂与欲望二元冲突的模式,来探寻灵魂与欲望之间更复杂、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卫慧的小说展现了消费社会中一幅幅欲望魔瓶倾覆后的后现代狂欢的图景。她以欲望狂欢替代理性思考,以另类的当下体验彻底颠覆传统,平面化、颓废、女性私人言说是这位七十年代作家世纪末情绪的特色。可她最终却迷失了自己,在公共价值的笼罩下,自身创作理性精神缺失,文学意蕴消弭,成为一种难以深化的自我和现实。  相似文献   

9.
先锋小说落潮以来,仍然有部分作家恪守先锋精神,在叙事学的层面致力于前卫性质的艺术探索,代表中原写作中坚力量的墨白即隶属其中。他的系列长篇小说集中反映了其先锋叙事的探索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人自身存在的多维度透视。"欲望三部曲"系列基于身体叙事的基本伦理以及精神现象学的观照,一方面透视出个体欲望发生学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再现并审视了城乡二元格局逐渐松动下底层知识分子的精神生长史。出于作家的自觉意识,系列长篇小说在叙事学层面形成跨度和超越,从而建构了纵深有序的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主义美学之所以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的认知欲望。现实主义美学是认知欲望的审美化。现实主义与科学精神具有密切联系,科学精神作为一种认知欲望与审美并不矛盾。人的审美活动无法排除认知欲望,认知欲望在本质上是人的自由意志,认知欲望也不会必然产生浅薄的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反封建意识与生命意识完美融合的角度重新解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认为这篇散文既有针对现实的反封建的呐喊,又有来自作者内心的生命的呼唤,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极具穿透力的思想光芒和深厚的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12.
窥视心理源于人们内心主动窥探他人生活隐私的原始欲望。将窥视心理运用到悬疑类、恐怖类或惊悚类等电影海报的设计中,通过景别、构图等编排在画面中营造神秘诡异的氛围,引起观众对于影片内容的无限遐想从而调动受众的观影积极性。通过调动观众的观看兴趣满足他们对他人隐私进行消费的心理欲望及窥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笔者首先对人们的窥视心理进行分析,其次探究悬疑、恐怖和惊悚等题材的电影受众生理和心理特征,列举窥视角度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应用实例,从窥视到被窥视以及上帝视角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探析,最终总结窥视视角的心理认同机制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人类求生存首先要面对的是大自然.大自然供给着人类生存的必须,也狂暴地摧残人们生存的欲望.《日光流年》描写了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原始农耕环境中,为求个体生存,求种族生存,人类如何与自然抗争,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坚硬如冰》则描写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人性本能在社会强力压抑下的扭曲及其恶性膨胀.这两部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欲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欲望之旅和延宕叙事是铁凝后期小说的两大魅力之源。前者把文本从叙事层面推进到人的内心深处,对私欲进行大胆地揭露,从而开拓了中国现当代小说新的欲望形态,具有独特的心理学价值;延宕叙事既是一种叙事手段,又是一种心理呈示方式,与欲望之旅具有同构关系。这两者是互相指涉、互相彰显的。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的俭奢观以理欲之辩为其立论基础,以絮矩之道为其核心内容,基本构建了一个体现民生与民本双重价值模式的辩证理论框架,认真审视三百年前的这一理论,对引导人们合理消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境遇中的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技术理性之上的现代社会生活 ,以肯定人的物欲为前提和基础 ,创造了发达的工业和商业文明 ,因而具有勿容置疑的善和合法性。但基于技术理性之上的现代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人的个性 ,使人功能化、标准化、齐一化。美育以其独到的非功利性和超验性以及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在制衡人过度的物欲以及人个性的丧失 ,为现代人生命召回诗意 ,担负起在技术世界进行拯救的重任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原始人灵魂观念是心身关系问题的史前史.弗雷泽的<金枝>对史前社会原始人灵魂观念做了具体描述和说明.灵魂观念是原始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与原始文化的许多具体概念紧密相关,表现了原始人期望认识自身和解释世界的强烈愿望.原始人的一些认识尽管是朴素的,但它为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创世神话有三种典型型式:原初形态气态或忽略,气态运动,创世者出,先分开,后整治天地;原初形态水态或气态水态,气态或水态运动,创世者出,取土造地,捉兽负地;原初形态气态或水态或忽略,气态或水态运动,创世者出,以动物或自身躯体化生天地万物。较早进入农耕时期的中华各民族先民创造创世神话的深层心理动机,即塑造一个凝聚族类支配自然、立足社会的理想和愿望的形象,依靠他们来影响气象,驾驭自然,因而这一类形象大多带有农耕时期族群首领的品性,或者说直接身份就是族类的始祖。中华民族创世神话从叙事上开启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观念,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美好品格、奋斗精神。关于他们创世的叙事彰显了民族的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又展示了超越意识、丰富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吸纳胡宏的理欲观 ,提出了理欲合一论 ,主张满足人的生存的需要 ,同时强调 ,人欲的满足要把握其合理程度 ,并且要严格区分正常的“人欲”和“私欲”之间的界线。这种理欲观对后世湖湘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试论林语堂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以珍视和享受人生为核心的人生哲学,既不避世俗平民物欲,执著于现实,珍视现实生命,肯定人的欲望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又不忘文人的趣味和理想,与世俗拉开一段距离,追求自由,试图摆脱名利色权的束缚;追求美,将生活当做鉴赏的对象,企求一种闲逸、风雅、诙谐的生活情调,从而形成一整套独特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拉开了他与胡适、鲁迅甚至周作人的距离,显示出自己独特的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