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于汉语古典诗歌语法的研究 ,王力先生首开其端 ,其《汉语诗律学》堪称开山之作 ,在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意义。其后 ,《唐诗语言研究》、《唐诗的魅力》等分别以语言学和文学为学术背景 ,对近体诗句法现象和句法特点作了进一步的发掘。从纵向看 ,汉语古典诗歌句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前代无法比拟的成绩 ;从横向看 ,与其他领域比较 ,汉语古典诗歌的句法研究仍显得相当冷落 ,仍是个值得开拓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汉语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民族语言 ,汉语思维具有艺术气质。汉字不同于印欧语系的符号系统 ,它的文字的象形与内涵的诗意 ,为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提供了适宜的生长土壤 ;它的音节的特点和形式的构建 ,极具美的潜质 ,大大增强了汉语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汉语是轻形态而重功能的语言 ,极大地提高了言语主体在言语实践中的自由度 ,因而为创造别具一格的文学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文字的构成艺术不仅规定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特征,也规定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特征。汉字构成艺术的六书规定了汉语母语写作的意象特征,中国传统诗学的意象论促进了中华民族抒情文学的高度发达,使中国成为诗的王国。具体说来,汉字的六书构成主要规定了汉语母语写作的意象论规律,意象论在唐宋时代逐步发展成为意境论,促进了诗歌艺术的高度发展。宋代以后意象论在市民经济的推动下逐步发展成为小说论、典型论。这种发展过程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汉字的六书构成由象形、指事到会意、形声,再到转注、假借的转换,形成了意象论到意境论再到典型论的发展,直接规制了汉语母语写作的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汉语与汉字的关系一直是汉语言文字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汉语与汉字的关系学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汉语的特点决定汉字的性质,汉语的发展影响着汉字形体的变化;但也有学者认为文字的类型不受语言特点的制约;这些都影响汉字和汉语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我们从汉语和汉字的实际出发,以事实来说明汉语的特点及汉语的发展变化对汉字形体变化的影响,以促进汉语和汉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汉语的空间化看中西诗歌空间形式的同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文学的形式总不免为它的语言“模子”所塑造。如果说西方拼音语言是一种典型的线性语言,汉语言则具有某种空间化倾向。与此相一致,西方传统诗歌注重时间的线性发展,古典汉语诗歌则倾向于同时并置。打破传统句法的西方现代诗,虽也具有空间化效果,但中国古典诗歌的空间化并非只是由对语言完全任意的破坏才达到的“效果”,而是从空间化的汉语中自然生长起来的“精神”。它具有一种空间整体感,而不是空间断片性,也较少存在西方现代诗歌那种由线性语言本身的限制所导致的空间形式悖论。以空间化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更宜于发挥“画”的审美功能,以时间流取胜的西方诗歌则包含着更多的适宜于“乐”的成份。  相似文献   

6.
马真划 《中华魂》2008,(8):36-36
随着网络、电脑、手机等信息化产品的出现与普及,作为表达、书写的传统工具汉语汉字,遭遇严峻的挑战,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汉语汉字产生了陌生感、距离感,上了年纪又酷爱传统文化的人,认为汉语汉字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危机,大声疾呼:要像当年保卫黄河一样,保卫汉语汉字。  相似文献   

7.
洛夫的诗歌语言富有张力和魔性,不仅辞格种类丰富,运用贴切,而且具有独创性,兼具现代和古典气质。多种辞格的运用使洛夫的诗歌有着独特的审美内涵,也使汉字的张力、弹性、象征等长处发挥到极致,从而体现了诗人再造汉语之美的新主张。  相似文献   

8.
汉字的性质是近年来汉字问题讨论的热点,观点林林总总,不下20个.造成汉字性质难以定论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各家判定汉字性质的标准不同.以文字记录语言的哪一单位作为依据缺乏科学性.汉字的性质是由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所决定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与汉语的高度适应性和独特的构形关系,决定了其为表意文字.  相似文献   

9.
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可以看出汉语诗歌节奏究竟是什么节奏。作为汉语自然节奏单位的节拍群主要是由顿歇划分出来的 ,汉语诗歌节奏就是通过对这种节拍群的有规律的分解与组合而形成的。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与西语诗歌节奏的形成既有共同性 ,又各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用来记录语音的文字符号。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语素,一个词汇。汉字和现代汉语词汇之间的影响是互相的,一方面,汉字会受到汉语词汇的制约;另一方面,汉字又会对汉语词汇的形成产生影响。以汉字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而言,其主要体现在:汉字见形知义的特征,使得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汉字的书写方式,使得其所要表达的词义,可以通过汉字的字形判别出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哲理思想所理解的终极实在是纯发生的原初境域,它内在地要求一种超越现成指称关系的原本的表达方式。中国的诗与汉字的“象”以及音韵的内在贯通,使其成为原初思想的本真显现和最佳表达。当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也为彰显诗的思想含义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抒情文学文体中一种特殊的抒情文体,在五四自由诗运动时期受到很多作家和诗人的喜爱,迅速完成了散文诗文体由西方向中国的译介和被中国化的文体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的文体成熟进程.20年代初中期是中国散文诗进入自觉状态后的第一个高峰,涌现了一些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还形成了比较粗略的艺术流派,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散文诗的文体特征和文体风格.偏重于散文的西方散文诗在中国被严重诗化,更偏重于诗.  相似文献   

13.
表意文字汉字在起源上是有别于西方表音文字的象形文字,说它是以象征义应该有着不容置疑的本源性依据。因此,构成汉诗的象形文字在转化变异为英语的表音文字时汉字本身的语形视象必然会被消形匿迹。此一点在译界尽管已有讨论,但笔者认为已有的讨论要么不够切近要害,要么小而化之。因此有必要换个新的角度加以审视.以期为译学多备一份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图像诗古已有之,但现代图像诗是建立在现代印刷传媒技术之上的,是美术与文学相结合的跨媒介艺术。汉语图像诗的创作或基于象形的汉字本身的审美特质,或源于方形汉字在传达媒介中的空间堆垒,利用字词句篇在书页上呈现出来的具体位置及相互的空间关系形成图像,使诗具有“观看”的诗意。  相似文献   

15.
先秦两汉是中国山水诗的孕育期。《诗经》中已经出现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楚辞》中山水景物的句子大大增多;渐趋于具体;景与情进一步契合交融;借景物以象征自我心志和人物、事件。汉代赋体的景物铺叙更加细致,更加具象化。魏晋则是山水诗的催生期。曹公父子感怀、宴游、游仙诸诗标志着山水诗阵痛的到来。文章认为魏晋时期中国山水诗有三大催生因素:江南明媚秀丽的山水景物诱发了诗人的灵感;隐逸、隐居山林之风盛行;五言诗的日臻成熟。而山水诗最终完成于谢灵运的永嘉山水诗,其特点是将山水作为自觉的、直接的、特定的审美对象,将山水情化诗化,而又极貌写形、刻画入微。  相似文献   

16.
艾略特无可比拟的“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是以其诗作中所蕴涵的中西诗学传统为根基的。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和中国诗歌的简约风格珠联璧合,使其诗作既具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诗歌的形式美,在诗歌美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诗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因此,诗歌语言形式的美学作用,不容忽视。以汉字为建筑材料的汉诗,天生地有着形美上的优势,因此,就汉诗英译而言,译诗若有所失,乃是正常的事情。译者所应做的,就是通过翻译上的变通,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还应发挥翻译的创造性,争取失于此而补于彼。本文从汉语旧诗和新诗、旧诗中的诗与词、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标题之美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诗的语言形式美及其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万叶集》是一部规模宏伟的和歌总集 ,然而它却是中日两国长期的文化交流的产物 ,从书名的由来、分类、汉诗作者大量参与以及对汉字的借用等方面都可见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9.
自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不美,节奏坏,不和谐,都由于语文坏和性情坏;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节奏一直是中、西诗学及推动诗歌艺术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但汉语诗节奏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原理尚缺全面、系统的论证。从萨丕尔提出的语言"动力基础"出发,比较汉语、英语语音的"动力特点",并从中国古、今诗歌综合考察,汉语诗的节奏以"双音化"为基本特征:在显性层面"双音结构"为最常见的标准组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隐性层面表现为单音"延长"、三音"压短"、超过三音强制切分以趋近双音的时长,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诗句中的轻微停顿可凸现、强化"双音化"效果并形成"韵律边界"。汉语的虚词、"词长弹性"是支持"双音"组合的高效语法工具。"双音化"、顿、虚词、"词长弹性"可称为汉语诗节奏四要素。由于双音节是汉语最为高效的组合方式,现代汉语词库中双音词已占压倒性优势——据吕叔湘统计占比超过90%,因而汉语诗句或诗行几乎可天然超过一半为双音结构,以"双音化"为核心,进一步利用汉语虚词、"词长弹性"等语法手段,以及"隐性的双音化",即可有效配置、形成汉语诗的节奏——因而可称为"双音衍生型"节奏。汉语诗的节奏有三大优势:第一,配置容易,是因为汉语的"双音化"极为强势;第二,节奏感强,是因为诗句中的轻微停顿形成非常清晰的"韵律边界";第三,更为整齐,是因为汉字的书写和发音具有"等长""等时"的特点,且汉语中双音结构具有显著优势,不同于英语单词书写和发音长短不一。因而,汉语具有天然诗性语言的特征,不但促进了《诗经》、唐诗宋词等极高水平的长期繁荣,也极有利于帮助当代诗歌艺术和文化的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文化传媒的转型,汉语受到外来词语及多元表达形式的冲击,汉语体系尤其是词语方面发生了一些裂变,出现了汉字中夹杂使用数字、符号、外文和以视听、图像代替语言的表达方式。汉语词语的裂变使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和"象外之象"的传统审美范式受到严重挑战,从而导致审美世俗化:重感性轻理性,亲视觉满足疏信仰沉思,近表面直观远深层静观。在新媒体语境下,文化审美范式必然重组或重构。最好的方法是在吸纳图像、字符、数字、外文等审美意义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保存汉字不可替代的审美功能。汉语的内视性、精神维度及诗意体验对新媒体语境具有补偿与拯救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