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 作为文学的一种方法,意识流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被越来越多的作家所采用,虽然主要流行于西方各国,但在我们中国也依稀可见其踪影,它绝不是今天才“流”进来的。杨江柱同志在《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两次崛起——从〈狂人日记〉到〈春之声〉》(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中,探讨了意识流小说在中国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指出“我国的意识流小说有自己特殊的艺术渊源”,不应当“和西方的意识流小说等量齐观、混为一谈”,这些看法颇有见地。但他又说我国意识流小说的诞生,“与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作品并无瓜葛,因为它们当时还没有产生”,这却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教会报刊曾积极传播西方文化,但教会报刊登载科技知识主要是为他们传播基督教义扫除障碍,宗教使命经常会让传教士情不自禁地渲染上帝的神力;为了维护西方国家的殖民利益,教会报刊还对列强侵华战争进行过一些不实的报道;西方文化的征服精神使传教士以救世主自居,在传播西方文化时经常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西方人的行为举止被中国人视为禽兽之行,传教士传播西方文化存在着天然的语言文字障碍,即使聘用华人润色,文字表述也很难完全符合规范;这些都会从不同侧面影响教会报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存在着两种内涵:一种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另一种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对社会主义革命前提条件的强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总的趋势是前一种内涵日益弱化,后一种内涵不断加强。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主义在俄国走上了一条与在西方相反的道路,即唯物史观的内涵逐渐弱化而革命乌托邦主义倾向日益强化的道路。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中国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但在20世纪上半叶前的中国,一方面,资本主义因素与封建性因素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了空前的残酷性;另方面,救亡成为中华民族压倒一切的需要。无论是减轻民众的痛苦还是实现救亡,都必须用革命手段中断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俄国化的革命马克思主义正适合了中华民族的这种需要。随着中华民族独立目标的实现,俄国化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就逐渐失去了功用,而发展内涵的、建设内涵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被逐渐提到了首位。  相似文献   

4.
物本·人本·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奎良 《东岳论丛》2004,25(4):39-43
唯物主义的“本”的问题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传统的物本论坚持了观察和实践的客观性原则 ,具有巨大的价值 ,但同时存有在人自身之外寻求世界本源的缺陷。马克思认识到了人的作用 ,使传统的物本论转化为人本论 ,实现了人向人自身的回归。我国的中央领导班子整合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 ,继承并超越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论 ,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思想从中国当下的国情出发 ,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 ,同时包含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寄予人全面发展理想的高远情怀  相似文献   

5.
张勇  彭在钦 《云梦学刊》2012,33(4):107-111
20世纪90年代,消费文化兴起,对精英文学产生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王家新等一批现代主义诗人继续坚持他们的精神探索.王家新的诗歌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但也表现出中国本土生活的经验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30年代 ,知识界对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这一问题有诸多争论 ,《大公报》坚持提倡中国走工业化、科学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工业化是通过发展科学事业来实现的。提倡科学、信仰科学 ,不能只是急功近利地学习西方科学知识与技术 ,而是要学习西方人信仰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只有树立起科学文化的价值观 ,中国才能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而走出的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正是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既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也超越了当代西方种种社会发展理论所设计的各种模式,为世界总的发展图景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世界昭示,世界是多样化的世界,要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当然首先是因为他以蕴蓄着深刻现实主义力量的小说和投枪匕首般犀利的杂文为主要武器,“在文化路线上,代表全民族,向着敌人冲锋陷阵”而“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现代文学史上为我们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但是,也有另一个不应忽略的方面:他不仅是以研究自然科学作为自己战斗生活的开始,而且,终其一生,他也一直把关怀祖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为自己战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对于帮助鲁迅对社会进行观察分析和从事文艺写作起了颇为重要的作用。一从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为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挽救祖国的危亡,中国人民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曾经历了一个向西方探求真理的阶段。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学习西方更成了一股重要潮流。毛泽东同志对当时情  相似文献   

9.
“象·数·形”是《周易》开创的天人合一、时空互渗的三维思维模式,它引发了中国美学和艺术对尽意之象、境界、气韵、悟性以及生命意味的执著追求。“形—数”这一物我对立、时空分离的二维思维模式与文化模式,启示后人对西方美学和艺术在形体摹仿结构、秩序、比例以及科学分析的不懈探索。“象”是中国美学独一无二的逻辑起点;“形”是西方美学的逻辑起点。《周易》关于象、数、形三者间的关系的精辟阐释包蕴深刻的抽象与具象的辩证法,奠定中国美学独特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一旦确立了新儒学和五四的潜在联系,20世纪中国思想在折衷中偏向传统的实质也就相当清楚了,从而在批判传统和引进西方两方面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1.
谢碧娥 《河北学刊》2004,24(5):115-118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我在提出当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及推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之后的又一重要话题。我之所以提出这一话题 ,是因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面临两大资源 :一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 ;二是西方文论话语。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两方面的资源 ,我们才能将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建设好。在过去的几年 ,学术界围绕着“失语症”进行了激烈的论争 ,并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对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却谈得很少。西方文论已经大量介绍到中国 ,但在中国主要是被移植套用得多 ,人们忽略了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其结果如我们所看到的 ,不是西方文论“中国化” ,而是西方文论“化中国” ,即用西方的文论术语来切割中国的文学文论 ,或者把中国文学文论作为西方文论话语的注脚本。这种直接套用西方文论话语来阐释中国文学文论 ,过分相信西方文论话语的普适性 ,将其移植来替换中国文论话语的做法 ,正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根本原因。所以 ,要纠正中国文论“失语”状况 ,还需要认真探讨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今天 ,我们提倡的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 ,指的是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为主来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文论话语 ,借鉴、吸收、利用西方文论话语来补充、  相似文献   

12.
张荣翼  杨小凤 《河北学刊》2004,24(5):108-112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我在提出当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及推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之后的又一重要话题。我之所以提出这一话题 ,是因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面临两大资源 :一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 ;二是西方文论话语。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两方面的资源 ,我们才能将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建设好。在过去的几年 ,学术界围绕着“失语症”进行了激烈的论争 ,并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对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却谈得很少。西方文论已经大量介绍到中国 ,但在中国主要是被移植套用得多 ,人们忽略了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其结果如我们所看到的 ,不是西方文论“中国化” ,而是西方文论“化中国” ,即用西方的文论术语来切割中国的文学文论 ,或者把中国文学文论作为西方文论话语的注脚本。这种直接套用西方文论话语来阐释中国文学文论 ,过分相信西方文论话语的普适性 ,将其移植来替换中国文论话语的做法 ,正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根本原因。所以 ,要纠正中国文论“失语”状况 ,还需要认真探讨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今天 ,我们提倡的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 ,指的是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为主来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文论话语 ,借鉴、吸收、利用西方文论话语来补充、  相似文献   

13.
曹顺庆  童真 《河北学刊》2004,24(5):105-108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我在提出当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及推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之后的又一重要话题。我之所以提出这一话题 ,是因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面临两大资源 :一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 ;二是西方文论话语。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两方面的资源 ,我们才能将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建设好。在过去的几年 ,学术界围绕着“失语症”进行了激烈的论争 ,并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对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却谈得很少。西方文论已经大量介绍到中国 ,但在中国主要是被移植套用得多 ,人们忽略了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其结果如我们所看到的 ,不是西方文论“中国化” ,而是西方文论“化中国” ,即用西方的文论术语来切割中国的文学文论 ,或者把中国文学文论作为西方文论话语的注脚本。这种直接套用西方文论话语来阐释中国文学文论 ,过分相信西方文论话语的普适性 ,将其移植来替换中国文论话语的做法 ,正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根本原因。所以 ,要纠正中国文论“失语”状况 ,还需要认真探讨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今天 ,我们提倡的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 ,指的是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为主来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文论话语 ,借鉴、吸收、利用西方文论话语来补充、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论在中国如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河北学刊》2004,24(5):112-115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我在提出当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及推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之后的又一重要话题。我之所以提出这一话题 ,是因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面临两大资源 :一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 ;二是西方文论话语。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两方面的资源 ,我们才能将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建设好。在过去的几年 ,学术界围绕着“失语症”进行了激烈的论争 ,并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对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却谈得很少。西方文论已经大量介绍到中国 ,但在中国主要是被移植套用得多 ,人们忽略了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其结果如我们所看到的 ,不是西方文论“中国化” ,而是西方文论“化中国” ,即用西方的文论术语来切割中国的文学文论 ,或者把中国文学文论作为西方文论话语的注脚本。这种直接套用西方文论话语来阐释中国文学文论 ,过分相信西方文论话语的普适性 ,将其移植来替换中国文论话语的做法 ,正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根本原因。所以 ,要纠正中国文论“失语”状况 ,还需要认真探讨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今天 ,我们提倡的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 ,指的是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为主来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文论话语 ,借鉴、吸收、利用西方文论话语来补充、  相似文献   

15.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3周年之际,“网易”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毛泽东研究的萧延中教授,请他从世界革命、西方历史学界和中国当代毛泽东研究三方面对毛泽东进行了政治学的解析。其中穿插了萧教授本人的研究心得和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6.
“五四”前后,西方音乐大量传入中国。在西方音乐的影响下,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等音乐先驱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西方音乐特征,但它对促进中国音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中国近一个世纪音乐人的音乐理念和音乐行为。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儒家·现代文化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和新儒家代表了以西学消化中学和以中学消化西学的两种文化模式。这两种文化模式长短互见、功能互补。“五四”凸显了传统文化的缺陷,却泯灭了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潜能;新儒家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却有意无意地为传统文化的不足辩护。“五四”开辟了一条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长河,造就了中国文化范式的革命,新儒家开启了一条人文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大流,以扬中国文化之所长。在现代文化的建构中,既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自我转换或转型的潜能,重铸民族灵魂,又要引进西方文化的结构和格局,促使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蜕变,也许这就是建构现代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批评派的奠基者之一,瑞恰兹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庸思想情有独钟,中庸所蕴含的平衡与和谐思想对瑞恰兹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美是一种"综感",是各种冲动达到平衡时的体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冲动的满足与平衡,艺术价值的大小可以用能否使冲动平衡与协调来衡量;为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逻辑清晰的西方语言需要"语法范畴不明"的中国思想加以均衡。此外,瑞恰兹本人也是一个思想矛盾体,但他总是努力让这些二元对立的思想得到统一。因此,中庸之道是他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关键词。  相似文献   

19.
提起早期在中国的欧洲传教士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人们常常会列举出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的种种事迹;但对米海尔·鲍姆这个名字,许多人还是比较陌生的,即使在《辞海》和一些反映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书籍中,也仅仅提及他充任南明政权与罗马教廷交往的信使这一简单经历,以及他唯一公开发表的一本著作《中国植物志》,这是非常不全面的。下面我们根据国外最新资料介绍米海尔·鲍姆对于中国文化传入欧洲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社区理论的研究理路与"中国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理论发端于西方.在西方的社会学研究中常见有两个社区定义,即"一种关系类型"和"一种地域社会".这两种定义代表着西方学界研究社区的不同理论脉络.中国的社区理论充分体现着西方学界的影响力,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社区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了中国社会学知识体系,但也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主要体现为研究理论的机械性、调查内容的肤浅性、研究目的的功利性、研究方法的单调性.因此,提升中国社区理论研究的学科意识和使命感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过程中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