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廷弼是晚明辽东军事方略第一个系统的制定者,他一次巡按辽东、两次经略辽东,制定了系统的辽东军事防务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辽东军事防务思想。由于明末党争和时局的限制影响,熊廷弼的军事策略和思想最终未能获得完全实施,也注定了他的悲剧性后果。本文力求在晚明万历与天启两朝辽东军事史研究背景下,复原军事家熊廷弼的历史真实,给予熊廷弼以准确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2.
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是明末经辽诸帅中之作为突出者。三人均先后两次在明朝辽东危难之时经营辽东。他们积极推行、不断完善明朝的以守为攻,筑城以守,以辽人守辽土和以和为旁著的抗金(清)的战略思想,挽救了危局,挡住了后金的进攻势头,立下了功勋,堪称明朝在辽东战争漩涡中的中流砥柱。然而由于明末政治腐败、党争激烈、君主昏庸,三人又都在第一次经营辽东之后,被迫去职。筇二次出任辽东之后,熊廷弼和袁崇焕惨死在自己君主的屠刀之下;孙承宗再次被迫去职,最后在家乡的抗清战场上战死。这一自毀长城悲剧的发生,预示着明朝灭亡必然到来。  相似文献   

3.
一六一六年东北边陲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称汗登位,建立“大金”,把分散的女真诸部统一在大金政权之下,使后金力量迅速壮大,成为与明朝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强大的地方势力。继之,努尔哈赤率兵大举征明,抚顺、清河城陷,取得了萨尔浒之役的大捷,这次决定后金存亡战役后,努尔哈赤挥军西进,蹂躏辽东,大掠人口、财物、田禾,辽东地区一片混乱。熊廷弼两次临危经略辽边,每至必有建树,其文韬武略,是明季不可多得的良将,但天启五年(1625年)8月,他竟被言官弹劾,一代名将传首九边。本文着述熊廷弼的守辽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晚明纷繁复杂的政治变动中,党争激烈,门户角立。晚明党争往往由言官发起,并成为其中主导力量。在封疆案中,言官不顾国事,党同伐异,掣肘疆事,今熊廷弼一筹莫展,致使辽东战事失利,明军丧师失地,熊廷弼死于党争,东林诸君子受牵连诬害。言官卷入党争,无论动机好坏,均于国事无补,是导致明朝灭亡的要因之一,而阉党更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5.
明代,在辽东抚顺、开原、广宁、清河、瑷阳、宽甸等地先后开设了马市贸易。辽东抚顺马市是明政府以抚顺为中心的对辽东东部女真人进行贸易交换所设置的市场。它的产生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首先,马市是在中国封建经济发展和辽东地区及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条件下产生的。这种发展是产生和发展各族贸易交换的物质基础。“交换—一因为必须是生产品的交换—一所以没有生产便不能存在。”①生产的发展是马市贸易交换产生发展的前提。其次,东北地区各族间生产发展是不平衡的。以汉族为主的辽河流域工农业生产是最为发达的。建州…  相似文献   

6.
关于明代辽东的军屯,特别是运用明代辽东档案来研究这个题目,至今尚为鲜见。我们想利用《明档》,结合有关文献,对这个题目作一初步探讨。一、明初辽东军屯的建立和发展辽东军屯制度的设立,主要是由当时辽东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所决定的。洪武四年(1371年),马云、叶旺率兵入辽后,辽境并没有立刻平宁。明廷不得不派遣十万大军,长期镇戍辽东。而当时辽东的经济形势是,“元季兵寇残破,居民散亡,辽阳州郡,鞠为榛莽”,实在无力养活这十万官兵。这就不得不依靠海运从内地运送粮谷、布匹。人力、物力都是极大的负担。且海运之时,又极不安全,沉船溺海事故屡屡发生。在这种颇为困难的情势下,明廷为了免去戍军衣食之忧,减少内地运输之累,保证辽东官军长期驻守,才在辽东地区  相似文献   

7.
40年前,有一名青年,在美国某石油公司工作。他的学历不高,也没有技术。他在公司的工作连小孩也能胜任,就是巡视并确认石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石油罐在输送带上移动至旋转台了,焊接剂便自动滴落下来,沿着盖子回转一圈,作业就算结束。他每天如此,反复好几百次地注视着这种作业。没几天,他便开始对这项工作厌烦了,他很想改行,但一时又没有更好的工作,更何况工作并不好找。他想,要使这项工作有所突破,就必须自己找些事做。因此,他更加专注于这项工作,并在工作时更加仔细地观察这焊接工作。他发现罐子旋转一次,焊接剂滴落39滴,焊接工作就结束…  相似文献   

8.
照料一颗心     
正一个听来的故事:有个人,撑着一把雨伞在路上走。他看到一个盲人正在雨中用拐杖敲打着前进的路,没有任何雨具,头发已湿透。他于心不忍,便跑过去给盲人撑伞。盲人握住他的手,连连感谢。盲人家就在不远的地方,他们步行了10来分钟,便到了。  相似文献   

9.
厂里每三年就会评出一名优秀员工,优秀员工的待遇是,如果没有住房的便给他解决住房,如果有住房的便奖励价值一套住房的现金。这样的奖励,对于全厂工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诱惑。有一位叫陆小勇的工人。来厂工作刚好三年,就被评为了优秀员工。  相似文献   

10.
有位老人在河边垂钓,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可爱,便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没有接受,而是要老人手中的钓鱼竿,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鱼竿,我就可以自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由于特殊的地缘因素,辽东与山东一直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明代更是如此,以致于某些著述得出山东与辽东本为一省的结论。通过对辽东与山东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行政结构的分析,可得出明代辽东和山东之间根本没有行政隶属关系,辽东都司是个独立的行政实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陈云与辽东土地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云在领导辽东土改运动中,确定了土改的总原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了经验及时推广,并根据土改形势的发展,适时地将“求透不求快”的方针调整为“又快又透”方针,使辽东土改推进得比较顺利,在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过程中,辽东土改运动中出现了“左”的偏向。尽管陈云在“左”的偏向泛滥之前已离开辽东,但他仍然坦率地承担了主要责任,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坦荡胸怀。   相似文献   

13.
清代(鸦片战争前)东北著名诗人应该是哪几位? 本来,早在乾隆时期就有“辽东三老”之说。其说或指李锴,陈景元,戴亨,或指戴亨、陈景元、马长海。后来,又有人以李锴、马长海、梦麟为“辽东三家”。“辽东三老”或“辽东三家”,指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清代东北著名诗人。这似乎已成定评,但略一探究,就会发现,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难说与清代东北史的发展有什么联系。那么,为什么他们却被誉为辽东诗人?真正算得上清代东北著名诗人的应该是谁?  相似文献   

14.
娱乐广场     
《山西老年》2010,(4):30-31
故事斋画扇判案苏东坡赴杭州任刺史时,既没有来得及贴告示,也没有来得及放号炮。他一到衙门就有两个人,又打又闹,把那堂鼓擂得震天响,呼喊着要告状。苏东坡只好一进衙门便  相似文献   

15.
听说雷震一老人要把20多年来印制的20多本小册子汇成一本厚书,记者专门去采访了他。初次与雷震一老人接触,便让记者对他平添了几分敬意。一是这位85岁的老人是放牛娃出身,没有上过学,二是他一年有三四万字的出版成果,这样累计下来,他的作品可就有百万字左右。真是让人折服。  相似文献   

16.
我曾经的邻居,是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没有成家。他没有工作,每天都拿着一把锋利的小刀做他的根雕。母亲的退休金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她便天天去捡破烂,稍有空闲,便去城外刨树根,扛回来给儿子用。人们对她很不理解,三十多岁的男人,你养着他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费力地帮他不务正业呢?  相似文献   

17.
在太原市上兰村的慕云山上,有一位78岁的老人,他28年如一日住在没有水、没有电的深山里植树造林,硬是把一座荒山变成了绿树成荫的花果山。这位老人就是“优秀共产党员”袁克良。袁克良是一名退休工人。1974年,他带领一支绿化小分队来到上兰村的慕云山搞绿化,没想到不到两年时间,其他人便耐不住山里的艰苦与寂寞相继下山去了,只有袁克良一个人留下来。从那以后,他就在山梁上搭了个窝棚过夜,闷了就靠抽烟消磨,没烟抽了,捋一把树叶卷上也能将就。夜深人静的时候,寂静的山里不时传来野狼的嗥叫。为了保护自己,他时常是抓着一把镰刀合衣而卧。在…  相似文献   

18.
爸爸的习惯     
《源流》2007,(8)
爸爸什么都好,但就是他的爸爸味儿太浓了。就拿昨晚吃饭来说吧,饭菜还没有上桌,爸爸便早早坐在饭桌旁了。他吃饭很快,三两口就扒完了,然后把碗一伸(眼光注视着我:给爸盛饭)。其实饭煲就  相似文献   

19.
辽东自古就为形胜之地,所谓“负山抱海”形势险要。有辽一代一直都把辽东边界防御作为重点。自阿保机在辽东半岛修筑镇东海口长城及设置东平郡后,辽代在辽东的南部边界和东北部边界都布有重兵戍守并修筑了大量的边堡山城及其烽燧,有效地控扼了渤海、女真、高丽及五代诸政权,对捍卫辽朝东南边疆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不是没有流过泪。最没有形象的一次,是对着一个要和我分手的男生,当他轻描淡写地说,咱们不合适,分了吧。这话多么轻巧,他的语气那么平淡,就像是在说天气,说别人的事情那么随意。而我,是真的爱他,从一开始,我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闻听此言,泪水便不顾一切地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