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突发事件频发,随着网络媒介的深度介入,一些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方面,往往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应对体制机制不健全、应对时效滞后、综合应对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偏差。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就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事件应对的体制机制建设、应急预案制定、网络舆情引导、网络技术监控、网络舆情应对的责任追究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完善网上网下综合防控体系,提升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突发事件频发,随着网络媒介的深度介入,一些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方面,往往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应对体制机制不健全、应对时效滞后、综合应对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偏差。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就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事件应对的体制机制建设、应急预案制定、网络舆情引导、网络技术监控、网络舆情应对的责任追究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完善网上网下综合防控体系,提升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网民的规模增速惊人。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管理的影响日渐显现,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与政府形象的重要影响,本文试图简述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机制构建。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已经成为谣言传播的重要载体,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加强和创新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妥善治理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针对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网络媒体与地方政府双方演化博弈模型,在引入中央政府惩罚机制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网络媒体与地方政府双方行为策略选择的演化稳定均衡,同时采取多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对模型进行多情景推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热度与网络媒体和地方政府双方的策略选择有着直接关系;若地方政府承受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恶性演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与信誉损失持续增大,双方演化系统都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现象;引入中央政府惩罚机制后,其惩罚力度若高于网络媒体消极应对网络舆情所受到的惩罚和地方政府的监管投入成本时,最终系统会演化至良性状态,研究结论为政府部门在面对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杜芸 《经营管理者》2013,(29):267-26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民人数的集聚膨胀,网络舆情在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完善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有助于政府有效的引导事态发展。本文对当前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引导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基层政府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存在理念偏差、信息公开不健全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层政府应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畅通群众舆情表达机制等网络舆情引导策略,以提高基层政府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王珏 《经营管理者》2013,(30):297-297
该文采用例证法,通过对央视和地方政府事例的分析,试图揭示包括官员小号、微博大微以及网络水军这些第三方微博,在地方政府舆情应对中的作用。探讨地方政府在具体的舆情应对中,运用第三方微博的基本原则。得出结论:在地方政府舆情应对中,应坚持适度原则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慎用微博第三方,适可而止,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7.
数据快递     
人民网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6·5”事件成都政府26.78分居首。石首骚乱-2.65分最低。  相似文献   

8.
融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有其自身的生成机制,给政府治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具体表现为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导致应对不及时、网络舆情话题随意导致整体不易把控、网络舆情主体隐蔽加大处置难度。融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应与时俱进,提高自身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具体而言,要把握“黄金4小时”原则,掌握舆情话语权;充分尊重融媒体受众,态度平等诚恳;建立信息公开的诚信政府,避免“塔西佗陷阱”;做好舆情“意见领袖”和“把关人”,提高风险预警意识。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2,(32):11-11
网络舆情考验着地方政府,也重新塑造着“城市形象”。8月7日,在由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和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11—2012年度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排行榜发布会暨城市网络形象研讨会上,深圳、济南等18个城市分获“2011—2012年度中国网络形象十佳城市”、“城市政务微博平台建设示范奖”、“城市节庆传播奖”、“城市网络舆情应对奖”、“城市形象网络推广贡献奖”。  相似文献   

10.
孙轶 《决策与信息》2013,(11):70-71
网络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巨大。公权机关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对舆情苗头反应迟缓、对信息公开遮遮掩掩、对舆情信息删除堵封、时危机处置忙乱无序等问题。因此,要在坚持及时、坦诚、第三方、柔性引导与外在规制相结合的原则上,结合网络舆情舆论潜伏、网络围观、争辩聚合.影响消退讶个阶段的变化规律,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1.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主要包括信息过载导致用户情绪波动,网络舆情迅速蔓延加剧用户情绪扩散,以及用户情绪不稳定导致舆论偏执化等。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自媒体时代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先阐述相关概念,接着分析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对网络舆情引导的能力关系到政府形象的构建,是网络时代政府亟须面对的新课题。本文首先对网络舆情相关概念及政府与网络舆情间的关系进行描述,选取7.23动车事故为案例分析政府应对行为对舆情的影响,最后提出政府危机管理部门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一要确立政府部门主体地位,明确各级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职责;二要把握网络舆情管理原则,建立完善各级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三要明确网络舆情管理分工,科学制定舆情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四要持续监测网上舆情活动,实时掌握网络舆情热点动向与动态;五要统一指挥部署应对预案,有效掌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变化;六要建立网络舆情评估制度,切实做好舆情统计分析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4.
张珂 《领导科学》2012,(14):40-4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网络已经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网络舆情也随之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风向标之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学会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为此,必须认真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形成方式、传播路径和发展趋势,科学应对,使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成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5.
刘静  沈阳 《决策》2012,(6):74-76
“自媒体”时代促成了传播到互播的转变。地方政府一再因为“树”而卷入舆论场,考验的不仅仅是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应对并引导网络舆情。 从舆情关键词看“青岛种树” “种树风波”将青岛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是继“南京梧桐移植事件”、“合肥芜湖路梧桐移植事件”后,地方政府再一次因为“树”而卷入舆论场。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把关机制主要有:核心理念为意识形态控制,把关层次要多方形成合力,关键是提升虚拟社会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非常规突发事件除了在现实社会中产生影响外,也会在网络舆情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并直接左右事件的发展过程.深入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的规律特征,有助于政府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并能在非常规事件突发的情况下把握话语权,将潜在的风险降至最低.政府对网络舆情要做好快速反应机制、防控和预判机制、网络舆情引导控制机制以及应急处置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基于应对等级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事件应对等级是应急管理部门采取应对措施的基础,而网络舆情热度是突发事件态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应对等级为切入点,构建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应对等级和事件类型的角度选取8个典型案例,运用GooSeeker等工具进行案例数据挖掘,获得各突发事件的舆情热度值,进一步通过构建突发事件应对等级和舆情热度分析图,发现其存在"一致"和"不一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把突发事件应对等级引入网络舆情热度量表,使舆情热度的评价与政府发布的应对等级建立联系,评价指标更加完善。另一方面,获得不同对应关系下应对等级对舆情热度的指标贡献,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提出了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决策,政府需要了解、掌握舆论舆情。网络环境下舆情形成与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求政府主管部分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舆情监测机制。广州在舆情监测方面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正>网络舆情传播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日益显著,已成为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现在,政府不仅通过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管理网络舆情,以提高应对效率和决策水平,而且也向一些专业研究和咨询机构提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分析的诉求,听取他们对相关决策的意见。在把握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