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愈来愈密切,以及多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层出不穷的"裸"族词语逐渐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词语语义有其独特的演变机制和形式,而能够表明词汇抽象特征的原型理论则很好的解释了词语语义演变的原因和过程。本文主要从原型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裸"族词语的原型效应,分析其演变形式并揭示其演变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及Taylor语义链理论,利用<圣经>为语料,通过具体分析"hand"和"手"的词义演变过程,并描绘其词义演变轨迹图,从而证明英汉人体词词义演变轨迹皆为仙人掌模式,即词义的变化轨迹类似于仙人掌植物的叶茎生长方式,这是由于人类相似的认知方式所决定.表示"hand"和"手"词义演变轨迹的具体仙人掌形状却不完全相同,正是因为英汉民族的概念系统植根于其特定的文化沃土所致.  相似文献   

3.
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金枝》中关于"神王"和"替代者"死亡的理论为依据,解读"汤祷于桑林"和炎帝女儿死亡等神话,可以发现,这类故事实际上表达的是古代帝王和巫师通过死亡-复活并演变为"神"的特定仪式。《列仙传》中,这种死亡-复活仪式也构成了黄帝、彭祖以及各类早期方仙道士成仙故事的原型;早期仙传中的成仙故事其实是古代"神王""巫君"以及"替代者"通过死亡演变为"神"的原型在"特定时期"的一种演变。这个"特定时期",即巫术逐渐走向衰落、宗教作为一种新的信仰形式逐渐走向历史舞台的新时代,亦构成了神仙传记中各类"神仙"从古代神话中的"神"的原型中脱颖而出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4.
“There be”句型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语法化、原型范畴理论等,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内,对"there be"句型的生成发展和意义拓展进行分析;而对"There be"句型进行认知解读,不仅可以拓宽其研究视野,亦可廓清其生成和演变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5.
只有将文艺自身看作是一个有序的系统,才有可能谈及文艺演变。在我们惯用的“文艺演变"这一术语背后,隐藏着这样的事实:人类所有的文艺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但是,由于人们一直急于探究文艺演变的本质规律,反而造成了对“文艺演变"自身所蕴含着的某种特殊规定的忽略。说到“文艺演变”,无疑地意味着对文艺整体性的肯定,而这种整体性就是古往今来、浩繁无际的文艺作品的某种内在一致性,现代心理学家们将它阐释为原型。换言之,原型就是使文艺自成系统的内在契因。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证明:汉语量词的类别和数目的设立,不是随意的,而是反映着汉民族的范畴化特征,有着深刻的认知基础。量词"门"是从名词"门"演变来的,其原型是容器图式,它可以计量"语言、技艺、本事"等概念,因为其词义范畴扩大的内在机制是隐喻和转喻思维,所以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计量动因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7.
"迟暮"意象是张爱玲小说人物的原型.它最早出现在作者少年时的散文习作<迟暮>中."迟暮"原型经历了一个历时性的演变过程,以四种形态--传统型、现代型、综合型、未来型--构筑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  相似文献   

8.
"鼎"的词义以其器物原型为基础,由最初的与饮食相关的器物逐渐引申发展出了很多看似不相关实则有语言认知联系的意义。文章主要从"鼎"的字形演变和"鼎"的词义发展两个方面,梳理了"鼎"的整个词义系统鲜明的家族相似性,其语义系统以内在的认知基础和规律看似松散实则严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呈现出放射性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原型批评源自文化人类学、分析心理学和文学评论,是我们探讨世界文学起源、其演变过程和整体性的又一个新的、国际性的尝试,但由于原型本身定义模糊,涉及的领域过多,所以原型批评难以快速地发展。只有从人类的起源、原型的生物性特征和文化变异性的角度,来剖析原型的进化过程,才能科学地证明:原型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外部显现,原型批评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同样具有理论性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的各义项之间以原型为基础,按照人类的认知规律,有原则、有逻辑地进行拓展,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多义网络模式。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等理论,分析"把"的多义性演变特征及其规律,从而使学习者触类旁通,学会主动建立词义之间的桥梁,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在前人基础上对表示“进入”义的“进”对“入”的历时替换作出进一步补正,认为表示实在意义的“进”在历时发展中逐渐替代了“入”;而表示抽象意义的“进入”时,“进”对“入”的替换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少数组合中的“入”可被“进”替换。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催生"后闺阁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众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借助文字来书写自身的生活遭际与点滴感受,于是诞生了一大批以描写女性爱情婚姻为题材,具唯美风格和时尚化倾向的女性文学作品。由于其与主流话语存在一定距离,故长期以来未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对此类文学作品给以“后闺阁文学”的命名,并对其特点和价值的分析,有助于给当下这一鲜活的文学现象以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后缀"子"的范畴化是通过转化相关动作、性状等范畴而实现的,具体事物尤其是其中的工具以及部分特殊人群成为"子"缀词要表达的主要范畴,与同类的"儿""头"相比,在具体与抽象、称人与称物等方面三者呈现出一定的互补性,但它们有着共同的转喻认知基础。范畴化的"子"表现出语义上的人工性、非常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历史文化,过去曾有儒、法斗争贯穿始终之说。而学者们则更多地认为儒家道德人文主义是中国历史文化最重要、最具核心意义的精神。若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儒家与法家互补、"德治"与"法治"兼重,乃是中国历史上的基本政治结构,也可视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质。正在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们对其予以科学分析,能获得多方面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民参与度与日俱增,互联网中不断出现新的词语。网络语词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语言文化,增强了其表现力。从最初的“裸奔”到之后的“裸退”、“裸官”、“裸婚”以及“裸辞”等,由“裸”字产生了一系列的新词,而“裸”字的语义和色彩也有所发展变化。“裸”字的含义不断扩大,同时增加了诙谐、讽刺等感情色彩,使“裸”族词汇在网络中被网民广泛应用。本文针对网络中的“裸”族词汇现象,分析其特点,并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出发,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探究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并演变的“先锋诗歌”,并非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其内部之间的差异不一而足。当我们在今天来谈论“先锋诗歌”这一概念时,不能不考虑当代中国20多年来变动不居的历史文化语境问题,也就是说,1980年代的“先锋”在1990年代以后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有可能已经不再具有先锋的意义与价值,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矛盾和相对主义的时代,对“先锋”的理解与张扬有一个如何重新开始的问题。也许,真正有意义的话题是,诗歌如何赋予匮乏的时代以启示或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的“网络社会”实际上可指代三种形态——关系社会、赛伯社会和网络社会。关系社会由零散的强关系簇构成,赛伯社会是以技术为中轴的虚拟空间。当赛伯社会作为一种外力介入关系社会后,网络的“内卷”和“外张”共同促生了第三网络社会。这种社会的微观关系结构是新“差序格局”。最后“,差序格局”的转变被笔者用来作为一种解决格兰诺维特和边燕杰分歧的文化视角。  相似文献   

18.
娜拉和子君是新文化运动初期 ,知识分子为树立“新的妇女观”而引进和创作的两个“新女性”形象 ,但两人“出走”的涵义却大相径庭 ,一个是西方个人主义在女性生活中的成功蔓延 ;一个却宣告了西方个人主义在东方女性自我解放过程中引进的失败。以往研究过于注重两者之间存在的“时代差距” ,忽视了其间的“文化差异” :个人本位的自我解放不同于群体本位的恋爱自由———这正是东西方近代妇女观转型的不同文化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汉英指示词"这"和"this"的语用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示词是语用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话语中的信息指示是理解和表达意思的关键.汉英指示词"这"和"this"不仅具有一定的共性,而且各有其特性,它们之间是不完全对等的.  相似文献   

20.
“X吧”是现代社会一种流行的语言文化现象,作为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体,无论在语言形式上还是具体的内容风格上都迎合了现代都市人求新求异、追求时尚情趣和高品味生活的心理需求。“吧”通过外来词语素化,成为现代汉语一个新的构词词缀,实现了汉语言中潜性词语向显性词语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