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庞德不仅是一位敢于在欧美诗坛标新立异的意象派诗人,他也是一位能够在20世纪世界诗坛开拓创新的先锋派诗人和现代派作家.庞德通过史诗代表作《诗章》充分彰显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杰出才华.《诗章》具有鲜明的互文性特征,也具有文本对话和狂欢化的属性.在《诗章》中,庞德通过借鉴布朗宁的"独白体"创作方式,一方面呈现"独白体"与《诗章》文本风格的某种契合,另一方面借助多声部独白和蒙太奇式表达,创造性地呈现了庞德式的现代主义诗歌特点.  相似文献   

2.
分析现代主义史诗《诗章》中的"荒原"意象与贯穿始终的"救赎"意识,得出诗中的"荒原"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被人类破坏的自然,也是人类心灵的荒芜。诗中的"救赎"不再是依靠万能的上帝,而是遥远中国的孔孟之道中仁孝治国或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思想,它们或许是拯救当代人走出绝境的良方。  相似文献   

3.
《诗章》中庞德把史诗英雄奥德修斯作为贯穿诗篇始终的原型人物,传达了诗人庞德"英雄"救世的理想。神话中的英雄原型的不同侧面——返乡的航海者、有勇有谋的行动者、秩序的创建者及坚定的追寻者"置换变形"为诗篇中的汉诺、马拉泰斯塔、亚当斯和杰斐逊、墨索里尼以及诗人自己等历史和现实中的"英雄"。他们都是庞德心目中与奥德修斯原型一脉相承的"奋力走出愚昧走向真知"的精神的化身,表达了庞德的"英雄崇拜"情结。  相似文献   

4.
艾兹拉·庞德的《诗章》是英语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篇之一。这部现代史诗中有许多汉字 ,尤其是在后半部分 ,具有深刻思想含义和汉字造型艺术特征的汉字在有的章节中竟占一半以上的篇幅 ,这在任何外国文学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庞德运用这些汉字意在用中国文字来加强向西方宣传儒家思想 ,并试图用他所崇敬的儒家思想来匡正已经败坏了的西方道德观念 ,调整其混乱的社会秩序 ;同时出于对象形汉字的喜爱 ,他经常用析字法将一些汉字作意象性的意义解析 ,从而使汉字在诗歌中表现出独有的艺术感染力。本文旨在用细腻的笔法阐述《诗章》中的汉字所蕴涵的哲理意味 ,以及汉字以其特殊的造型艺术在《诗章》中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进而阐明《诗章》的主题精神和庞德的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5.
庞德的《诗章》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史诗巨著.在其创作过程中.庞德实际上摇摆于两种不同的叙述模式之中:使整个作品趋于完整的向心式叙述,和使作品趋向分散的离心式反叙述。本文探讨了这两种叙述模式在诗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庞德的<诗章>借鉴了但丁<神曲>的结构,以进程的形式逐步展开自身的政治理想--以民族史诗的形式建设一个乌托邦.庞德把<奥德赛>、<埃涅阿斯纪>、<神曲>中的阴间旅行情节、女神、普通人物等引入史诗,加以改造,让他们为乌托邦的建设提供神学思想上的支持,从而预示了理想国的命定性.  相似文献   

7.
乔伊斯的现代主义小说与西方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比较难懂,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一些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在其作品中融入了许多典故,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艾略特的《荒原》、庞德的《诗章》等。本文以詹姆斯·乔伊斯的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作品中所引用的西方文学和哲学经典为例,阐述英语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与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传承关系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文体的"史诗"概念逐渐演变为"史诗性"这一审美范畴。随着国外小说及理论的引入,"史诗性"与中国传统的史传传统结合成为中国当代小说最高的审美追求和评价标准。植根于关中地区久远的《诗经》、《史记》之史传传统,陕西作家的创作往往有更深的史诗情结。以柳青、杜鹏程为代表的"革命正史"写作,纪"史"有余,"诗"意欠佳。《白鹿原》以"民族秘史"纠"革命正史"宏大叙事之偏,执着于对民族精神、民族命运的探求,对历史进程中人物文化心理的摹刻;巧设叙事的历史时空,多维透视史诗人物形象,臻于"史"与"诗"的完美融合,丰富发展了了陕西文学的"史诗性"写作传统。  相似文献   

9.
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起源时间”,学术界至今尚无一致看法。本文认为,19 世纪90年代是英美中心现代主义运动的起源点;19 世纪80 年代是德语文学现代主义运动的上限;1957 年是法国现代主义运动的起源时间。因此,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真正源头, 应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发表《恶之花》的1957 年。  相似文献   

10.
《新疆诗章》是新疆诗人沈苇诗歌作品的结集。诗人用灵动飘逸的笔触及脚下那片神奇的西部大地,把对新疆热土的无比深情与彻悟浸透笔端,把他步履多年的边地世界囊括在"诗"与"章"之间。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感知力和通透的彻悟力,完成了诗人对边地世界的理性认知。从最初的"荒原"感到最终的"家园"感,诗人完成了自我诗命的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11.
美国藏学家在《格萨尔》史诗的域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Douglas Penick(道格拉斯·潘尼克)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译本的文体变异与翻译策略,评析译者运用歌剧化编译策略以现代散体诗歌诠释《格萨尔》思想对当代西方社会的启示以及该译本对《格萨尔》史诗跨界传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美概况》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加快,课程改革的压力不断加大。为此,笔者偿试以"动"式教学理念为依据,对《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方法、课堂设计和课外活动进行了改革,并以东北某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为受试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研究了英美概况课程"动"式改革后的效果,为大家进一步改革《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产生、发展的前提、基础、状况,认为中国所谓的现代主义的基础和前提与西方现代艺术产生的基础和背景完全不同,由此决定了中国艺术不应该也不可能走完全相同的西方现代艺术之路,从中国当前的状况来看,还是以"中国当代艺术"或"前卫艺术"指代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4.
一、周民族史诗的认定周民族史诗是“五四”以后的《诗经》研究者受西方诗歌理论的影响而对《诗经》内容进行的新的分类。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先提出“史诗”这个概念,并将当时产生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戊刷,黑格尔因承其说,并在《美学》中将史诗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详加论述。生前并没有见过《诗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就"篇名"栏检索"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116条(篇)论文。中国大陆学界对赛珍珠《大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创作主体的研究,主要从赛珍珠的特殊西方身份、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多元文化身份、思想倾向、在东西方协会的工作等方面展开分析;二是对《大地》主题的研究,主要从"史诗"意义、土地乡土情结、女性主义视角、政治文化视角、生态学视角、中西文化交流视角、宗教视角、儒家思想视角、东方主义视角、后殖民主义视角、神话原型视角、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文学人类学视角、婚姻视角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三是对《大地》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性格塑造角度、具体形象、群体形象展开分析。相对来说,对《大地》艺术特色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现代》杂志的编者们在社会大变动中采取了一种自由主义和“中间人”的立场,在文学追求上则心仪于“纯诗”的艺术精神和诗歌理想。他们有着较强的现代意识,大量地译介西方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诗歌,积极地倡扬并实践他们心目中的现代诗。以《现代》杂志为核心的“现代派”诗,表现出较为成熟而鲜明的现代主义诗学思想,如主张现代诗与古典诗歌有着根本的不同,要用现代日常口语表现现代人的现代意识,要含蓄蕴藉,甚至不避朦胧和晦涩等。“现代派”诗“在无数的歧途中间找到了一条浩浩荡荡的大路”,成为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潮流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尚书》的早期叙事篇章以四篇《虞夏书》为代表,由上古的口传叙事史诗发展而来,虽经后世史官和诸子学派学者的不断加工修订,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早期口传叙事史诗韵散相间的巫瞽讲唱因素,具有"史诗兼诗与史,融而未划"的特征。如果去除后世添加上去的历史叙事话语,便可发现其中蕴藏一部初具规模的早期汉民族史诗的雏形,包括"虞舜史诗"和"周民族开国史诗"两部分内容。借鉴叙事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从《尚书》文本的叙事语言和文体入手,可为解决上古汉民族史诗缺失问题提供新线索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阿来想从"非汉族"的角度写出真正中国的经验,这一诉求在他的六卷本《机村史诗》和《云中记》中有鲜明的呈现。其涉及汉族经验与"非汉族"经验的关系问题和中国经验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两个层面的问题在《机村史诗》中常常纠缠在一起,阿来深陷其中,不免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机村史诗》既见出阿来的雄心,也充分表明了他的困惑之所在。对于一个作家而言,看似复杂的问题,并不一定需要相匹配的容量去表现。《云中记》在这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从1940年代名作《十五夜》到1960年代自订稿《十六夜》,体现了朱英诞"镜"式诗学观的流变。这作为新诗诗人回到古典诗词创作的个案,反映出一种在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古典艺术之间建立主体性的"焦虑感"与"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危机时代"普遍绝望"的思想呈现,《小说理论》内涵了卢卡奇对总体之问题的特殊体悟。在现代主义的立场上,卢卡奇将历史截分为"古典社会""基督教社会""现代社会",并以"史诗"为标尺,审视"小说"中现代人的生存状况。随着自发存在总体的遗失、先验家园的落空、社会的分裂化,时间成为小说世界的实存载体,并经由赋形建构了小说世界"时间统一体",以守护现代人的主体原则。面对小说世界的"时间强力统治",冒险抗争、抒情陶醉、理解性和解从不同维度勾勒出的现代人独特在场形态,刻画了极具表现力的现代生存境况。但是,面对这种异质的生存处境,"新世界"的幽微预兆以及赋形的"庸人的辫子"则凸显了时间之赋形对总体之问题的浪漫主义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