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东北文物     
九八○年八月于吉林省榆树县大坡公社后岗村汉代北方少数民族墓群出土.共两面,出土于同一墓中.墓主人腰部左侧,随葬一铜柄铁剑,飞马牌饰置于剑柄下和剑身前端.质地为青铜,正面鎏金加工.  相似文献   

2.
宝鸡地区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历代不断有青铜器出土,并以数量大、种类全、重器多而在青铜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青铜器在宝鸡辖区内频频出土,且多有重器现身。据《宝鸡日报》2006年4月20日、28日、10月17日、11月10日及《华商报》11月10日、11月14日先后报道,今年以来,在凤翔县和扶风县先后有三批重要青铜器出土。第一批为4月份在凤翔城关镇出土的春秋时期三件楚国铜器,分别为瓿、罂、抚簋,其中一件有约20字的铭,其  相似文献   

3.
越王勾践剑     
劳理 《新少年》2014,(4):16-17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由此可见古人对剑的喜爱。剑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近战短兵器,它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构成。剑身修长,两面都有利刃,顶端收聚成锋;剑柄则较短,用于手握。后来,剑逐渐从作为实战的短兵器过渡为军官的一种佩饰,剑的铸造也从注重实战功能转变为注重其外观造形。  相似文献   

4.
云南是我国著名的金属产地,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早在三千多年前,云南少数民族就已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剑川县海门口遗址出土的商代青铜斧,是目前云南发现最早的青铜器,与此铜斧共存的还有石制的铸范,说明这些青铜斧是当地铸造的。战国至西汉中期,云南各种金...  相似文献   

5.
“夏家店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市郊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而得名。发掘遗址分上下两层,其下层文物除磨制石器、骨器和比较定型的陶器外还发现了青铜器物。近年来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赤峰市郊区、克什克腾旗出土过弦纹铜甗,还在翁牛特旗出土了一甗二鼎等大型青铜器物和带有铭文的青铜礼器。青铜礼器的出土是赤峰地区早期青铜时代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研究赤峰地区古代文明史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6.
青铜的出现和冶炼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时期被称作“青铜时代”。铜的冶炼是化学史中的一件大事,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化学方法从天然矿石中提炼的金属。本文探索内蒙古地区最早青铜器的出现和青铜的冶炼问题。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距今3100多年前,内蒙古地区已有大型青铜器出现,并有可能是当地铸造的;到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前221年),青铜器已大量使用,青铜冶铸业相当发达。  相似文献   

7.
西周"徕器"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初,陕西省眉县出土了一批共27件西周青铜器,每一件都铸有铭文,器上记载了“单徕”及其家族史事,铭文数量之大,问题涉及面之广,为多年来所罕见。四十二年、四十三年徕鼎上,纪年、月、“月相”、干支纪日完备,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以来最重要的相关发现之一,也是对工程阶段性结果的检验和挑战;徕盘所记西周王世系统之完整,为西周文物中仅见。“徕器”将在三代学术研究中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洛阳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偃师二里头的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夏代青铜器是对初期青铜器的继承和发展。其数量和种类虽不是很多,纹饰也较简单,但在青铜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发掘的墓葬结构不同,出土青铜器在墓中的位置与组合也有差异。已出土的青铜酒器、容器、兵器、乐器、装饰品等,各具特点,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遗存有丰富发达的春秋战国青铜文化,这种文化的发现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发现、发掘和清理的各种类型青铜文化墓葬百余座,文化分布地点计有50处左右,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质地的器物,其风格与特征既展示出了“北方系青铜器”的一般特点,又显现出了独具一格的区域特征,从而使该地区一跃成为“北方系青铜器”分布和发现的稠密区域,也为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商末周初楚国始立,由于生产力低下,青铜器的发展尚未成熟。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地域的扩张,楚国逐步统占了南方。通过文化上的融合,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楚系青铜器。在淅川下寺二号墓和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楚国铜器,造型独具一格,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受西周几何纹饰的影响,楚系青铜纹饰依从了周人纹饰的规矩排列,却在纹样上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浮雕、镂雕、镶嵌、铸镶等纹饰的工艺制法,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上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西周青铜器是礼乐制度的产物,因此它的形制、纹饰乃至排列组合都昭示着既定的礼乐制度,所谓"器以藏礼"指的就是青铜器能从各方面展示出礼乐规范的重要功能,"铸鼎象物"无疑就是"铸鼎显礼""铸器以显礼"。天子铸器以沟通天地、承接天命,而公侯大夫铸器无疑也是通过祭祀向祖先祈福,以保佑后世子孙,其背后的意义同样也起着展示权力、规范秩序的重要功能。青铜器是西周制礼作乐的载体,青铜制度往往就是礼乐制度,青铜观念往往就代表着礼乐观念。  相似文献   

12.
正带鞘短剑(西周早期)1976年宝鸡市竹园沟強国墓地出土,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带鞘剑甲:剑长29厘米,剑颈长4.7厘米,重0.32千克。剑鞘呈长舌形,圆弧口凹下,鞘身为木质,外面包裹有薄铜片,鞘侧斜直有两提耳,鞘身竖向饰一排回字纹,有两周丝绳缠绕。剑身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青铜冶铸技术的文明古国之一.青铜器的出现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对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青铜礼乐文明,而江南吴国青铜器在中国青铜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吴地青铜器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中原型铜器;其二为江南与中原融合型铜器;其三是江南地方特色的青铜器.这些吴地风格的青铜器脱离了中原的范式,充满江南人的匠心与巧思,灵动而清秀,在中国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与中原青铜器如春兰秋菊,交相辉映,彪炳千秋.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杨市村出土的三件青铜器从形制和纹饰上判断,年代为春秋中期,带有明显的春秋中期江淮之间区域文化特色,为青铜鼎和青铜匜在安徽江淮之间发展的一个阶段。同时,这三件铜器也蕴含了中原、吴越文化因素,反映了多种文化在江淮之间的交融。  相似文献   

15.
宝鸡[弓鱼]国墓地共出土青铜氟四件,其中三件为兽面纹觑,一件素面,两件有铭文,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1957年在晋宁石寨山出土了"滇王印",证实了古代"滇国"的存在,古滇国的青铜器种类十分繁杂,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滇"本身就是一个神秘的古国,其艺术的生动真实常常唤起一种经历的记忆与想象。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古滇青铜雕刻与图饰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充满了生活气息。生活实践,是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生动大胆的表现力、强悍灵动风格的基础。在古滇国青铜器中,雕刻图饰与器物是融为一体的,是古滇青铜艺术特有的构成形式。古滇国青铜器的艺术风格是非常写实的,布局上,疏密节奏的安排赋予韵律感与装饰美。  相似文献   

17.
1986年,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村,出土了一批稀有珍贵文物。考古学家们面对70多件与真人一样大的青铜铸造人像惊呆了,铸像之大,数量之巨,不要说在我国,在世界上也极其罕见。这些铸像有全身立像、人头像、人面像。除铸像外,这次出土的还有黄金面罩、青铜尊、青铜神树、玉  相似文献   

18.
山东地区出土的周代青铜器较多,而其中青铜乐器占据了很大数量。这些青铜乐器上的铭文蕴含丰富的诗乐批评思想,充分体现了周代山东地区诗乐思想发展的较高水平。深入研究周代山东青铜乐器铭文,可以深刻认知以诗乐批评为核心的中国文学批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具体发展状况以及其中所呈现的地域特色,也可进一步探究周代中央王室与各诸侯国间诗乐思想互动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9.
山东地区出土的周代青铜器较多,而其中青铜乐器占据了很大数量。这些青铜乐器上的铭文蕴含丰富的诗乐批评思想,充分体现了周代山东地区诗乐思想发展的较高水平。深入研究周代山东青铜乐器铭文,可以深刻认知以诗乐批评为核心的中国文学批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具体发展状况以及其中所呈现的地域特色,也可进一步探究周代中央王室与各诸侯国间诗乐思想互动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20.
商周时期因青铜文化显著而叉被称之为青铜时代,根据对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和青铜器用途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可以看出商周早期出土的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纹饰主要表现为对天和神的敬畏;西周中晚期以礼器为主,纹饰方面开始表现写实内容;东周时期的兵器和日用品增多,纹饰以社会生活的场面为主题。这些发展变化都彰显出商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增强,体现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