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电影艺术传播到东南亚之初,华侨华人就开始参与电影的创作和传播。华侨华人参与电影产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华侨华人从中国引进电影和戏剧作品;第二阶段是华侨华人在创作的电影中融入东南亚文化元素;第三阶段是华侨华人创作电影传播东南亚文化。华侨华人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从对单一族群的关注转变成对东南亚社会的整体关注,体现了华侨华人群体对东南亚文化从"他者"到"参与者"再到"传播者"的变化历程。华侨华人社会对电影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形式在观念上的变化,折射出华侨华人自身心态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华文化的执着,重视中华文化的承传,是所有置身异质文化之外的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维系自己独特文化身份和与世界对话的普遍特征.这一情况在菲律宾华侨华人社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菲律宾华侨华人经济上的强势地位,使他们有可能为人口弱势(菲律宾华侨华人仅占该国总人口的2%左右)的族群形成文化强势提供巨大的经济基础;二是面对土著文化教育和西化教育的影响以及"菲化"政策的左右,年轻一代祖根意识的逐代稀薄,使文化薪传成为菲华社会的普遍呼声和庄严使命;三是菲律宾历史上一系列对华侨华人的限制、排扩和迫害,从另一个意义上唤醒了华侨华人的祖根意识和文化意识;四是菲律宾华侨华人血缘的延续性和地缘的限定性(90%来自闽南特别是晋江),使他们极为重视血缘文化和地缘文化的传承和固守;五是重视教育为闽人一贯的文化传统,作为文化传承媒介的华文教育和报刊一直受到菲华社会从道义到物质的巨大支持,成为菲华社会文化守成的良知导引和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3.
近代华侨华人作为特殊的纽带和介质,在发展体育教育、赞助体育竞赛、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引进现代体育技术和项目等领域,为祖国体育事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助,奠定了祖国体育事业兴起与发展的基础。论文总结了近代华侨华人对祖国体育事业的主要支助方式,并从社会心理、文化、环境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华侨华人支助行为的深层次动因。在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中,新一代华侨华人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时代使命。对此,应加强华侨华人体育研究、深入挖掘中华体育文化、拓展海内外体育领域合作,以吸引华侨华人持续性发挥“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国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展示更强的实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向东南亚迁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华侨向华人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亚传承和发生变异的过程。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亚的复兴仍然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承传是菲华文学发展的动力对于中华文化的执着,重视中华文化的承传,是所有置身异质文化之外的海外华侨、华人 社会维系自己独特文化身份和与世界对话的普遍特征。这一情况在菲律宾华侨华人社会中表 现得尤为突出。一是菲律宾华侨华人经济上的强势地位,使他们有可能为人口弱势(菲律宾 华侨华人仅占该国总人口的2%左右)的族群形成文化强势提供巨大的经济基础;二是面对土 著文化教育和西化教育的影响以及“菲化”政策的左右,年轻一代祖根意识的逐代稀薄,使 文化薪传成为菲华社会的普遍呼声和庄严使命;三是菲律宾历史上一系列对华侨…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文教育发展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华文教育经历了一个由兴而衰、由衰而盛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美国华侨华人历史的写照。最早的华文教育,是以侨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但随着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侨民教育逐渐过渡到华文教育,华文教育发展成为族裔传统的文化和语言教育。而今后华文教育唯争取认可,融入主流教育之中,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廖秋子 《东南学术》2005,(6):156-161
闽南文化以及产生于闽南文化的闽南籍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南音作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地域音乐文化,已经成为闽南籍华侨华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海外闽南籍华侨华人开展南音演唱和交流活动,除了达到聚会娱乐、修养心性外,还能苘够进一步强化闽南籍华侨华人的家庭伦理、爱国爱乡、集体文化、社会公德、拼搏创业等意识,并在联络乡情故友、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地文化关系,增进侨民团结、凝聚侨民力量共同创业和促进华侨华人与居住地社会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从辛亥革命前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华民族主义思潮在华侨社会中占上风,广大华侨以继承和保持中华文化传统为己任,为光荣,尽管实际上从华侨踏上异国的初期,海外中华文化在与异族文化的接触中已经开始发生变异。随着历史的演变,定居时间的延长,世代的传承,特别是华侨、华人所在国政府强制实行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同化政策,使保持中华文化传统还是逐步实现文化融合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海外华侨、华人在对待异族文化的态度方面,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一)同化型(assimilativetype)。即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特性,…  相似文献   

9.
江门五邑为中国第一侨乡,从2002年开始江门市人民政府开始筹办华侨华人博物馆。经过3年海内外的共同努力,共征集文物2万余件,精品率达到30%。其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丰富,均居国内同类博物馆之首。2005年11月26日开馆的“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填补了广东作为中国第一华侨大省一直缺乏综合性华侨华人博物馆的“空白”,是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一件标志性工程。筹建华侨华人博物馆的过程是一个对近代华侨和侨乡文物的抢救过程。“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的早期华侨身份证明、护照、口供纸、银信、帐册等纸质文物与新宁铁路、侨乡…  相似文献   

10.
“华侨”、“华人”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现代用法。在对“华侨”、“华人”一词的缘起进行考证的基础上,对华侨、华人的概念与定义的不解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出了当今发生了从华侨到华人的话语变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于华侨华人请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兴起的。80年代以后,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都比文革前大为增多,研究成果更是如此。不过,改革开放最初几年的研究多偏重于华侨历史的研究,到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华侨华人问题研究随着形势的发展,已从偏重于历史研究转向了第二次大战后华人经济、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研究。华人经济研究也有了较大进展,摆脱了过去那种偏重于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关系的研究,转向重视华侨华人在海外经济状况的研究,即重视华侨华人经济在居住国生存发展问题的研究。但是,如果与国内的华…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有很多华侨华人的同乡会,其中最活跃、最有代表性的是福建同乡恳亲会①。回顾福建同乡恳亲会发展的历史,可以反映同乡恳亲会在凝聚华侨华人的民族精神,爱国爱乡,团结互助,促进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乡会的形成、发展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侨华人发展的历史,同乡会面临着的新老华侨衔接及观念差异等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今后华侨华人生存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海外华侨社会的主体变化看中国侨务政策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初晓 《社会科学》2002,(11):58-62
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有 30 0 0万人。从 2 0世纪 6 0年代起 ,海外华侨社会发生了以华侨为主转向以华人为主的主体变化。改革开放以后 ,向海外移居的中国人年年增加 ,这些新移民群体具有老华侨、华人不同的特点。针对海外华侨社会的变化和新移民的特点 ,中国的侨务部门调整了侨务政策 ,在继续重视华侨的基础上 ,加大对华人工作的力度 ,侨务重心转向新移民。  相似文献   

14.
论华侨华人经济张鸿奎一、关于同步认同华侨华人经济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对各所在国的认同,是当代华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作为经济认同,无论是华侨、还是华人,相对于他们各自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都是首要的同步认同。首先,在二次大战以前,我国的海外移民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评述五缘文化学说提出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从五缘文化的理论深化和学科归属、五缘学说与华侨华人研究、五缘文化与闽台研究等角度展开分析,并就新形势下五缘文化研究的生长点、五缘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提出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大陆华侨华人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托"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专题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1980年-2003年在大陆发表的华侨华人研究论文,从年代、主题、期刊、地区、作者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90年代中期论文数量最多,之后处于平稳期;研究主题上,经济和文化一直是研究热点,华侨史研究数量减少,侨务研究数量增加;研究地区以东南亚和北美为主;载文期刊分布广泛,核心期刊载文率较低;活跃作者群已经形成。由此得出结论,华侨华人研究经历起步、发展、高峰,现处于成熟平稳阶段,其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扩大,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趋势凸显。但论文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偏食现象"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张伟建  吴振兴  陈涛 《南方论刊》2010,(12):148-148,F0003
中华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海外侨胞的重要纽带。作为侨务部门,我们深刻领会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对于增进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感情、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的深远意义。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华侨华人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云 《学术研究》2003,(11):109-111
随着华侨华人社会发展而产生和积累起来的华侨华人文献信息,是世界文献信息资源中一个独具特色的部分。其中蕴藏着极大的开发价值。随着国内外网络环境的形成与发展,以解决国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为目的的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为华侨华人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有组织有系统有规模地建立一个互为补充、互为利用、互为推动的华侨华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与共享网络,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入侵缅甸、缅甸军政府上台、缅甸式社会主义实施、东南亚排华运动等历史事件的演进,缅甸社会剧烈动荡,在缅华人华侨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许多不得不迁居他处谋生.其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万多缅甸华侨入境澳门定居.其时的澳门虽然仍处于葡萄牙人管治之下,但已基本形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华人在政治经济社会事务上的话语权快速提升.尤其在1966年"一二· 三"事件后,澳葡政府改变了长期消极无为的治理模式,澳门迎来经济起飞、社会结构趋于稳定的重要时期.澳葡政府对于大批华侨迁入澳门,并没有做出政治上的明显反应,更多是从经济角度考量,前后十多次调整入境政策并逐渐放宽,亦与本地华人的影响和呼吁不无关系.迁居澳门的缅甸华侨组织各种社团参与社会事务,促进国家及地区间的文化和商贸交流.其在澳门进行文化认同和身份调适的过程中,与其他东南亚华侨一起,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小东南亚"人文景观,反映了澳门"沙拉拼盘"式的多元族群和文化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经过长期的积累、总结和发展,已经初步具备构建学科的环境和条件。但如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必然要依据学科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制度要求来思考与谋划。首先,应该确立华侨华人学科的研究对象。华侨华人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华侨华人和华侨华人社会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其次,华侨华人的研究必须走出华侨华人史学研究的狭隘,融合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共同构建学科强大基石和完整体系。再则,华侨华人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必须通过经验与思辨、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等科学方法来更好地研究华侨华人与华侨华人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