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平等权作为基本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国际人权法上普遍接受的原则.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我国批准、加入了一系列禁止歧视、保障就业平等权的国际公约,但由于种种原因,就业平等权在我国的实施并不尽如人意,就业歧视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传统观念的更新、相关制度的变革外,主要还得从法律制度上着手,借鉴国际反歧视立法之成功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就业平等权作为基本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国际人权法上普遍接受的原则。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我国批准、加入了一系列禁止歧视、保障就业平等权的国际公约,但由于种种原因,就业平等权在我国的实施并不尽如人意,就业歧视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传统观念的更新、相关制度的变革外,主要还得从法律制度上着手,借鉴国际反歧视立法之成功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普遍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就业歧视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建立和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是根治就业歧视、维护公民平等就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当务之急。现从就业歧视的界定入手,在分析我国现有立法不完善的情况,并从实体方面和程序方面为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4.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成因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转型时期,女性享有平等就业权是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和两性协调发展的保障。然而,近年来以女大学生就业歧视为代表的女性的就业歧视,已经演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普遍现象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尽管我国通过法律手段加强了有关禁止性别歧视、保护女性平等就业权的规定,但仍难以有效解决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歧视问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普遍下降。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重点对策为重构反就业歧视立法,具体说来,应当完善、细化现有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增强可操作性,修改现行法律中不利于女性就业的规定,明确规定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和就业歧视行为,完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程序或建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建立、健全生育保障法律制度,将生育成本社会化等。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走向和发展、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而且也与法治精神和法律价值相背离。立法保障是真正实现毕业生就业平等的重要手段。因此,从立法角度出发,针对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主体意识薄弱、法律层次体系不规范、反就业歧视法律缺失的现状,国家有必要通过增强立法主体意识、规范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制定高校毕业生反就业歧视法三方面对就业歧视现象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我国就业歧视主要表现为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年龄歧视和其他方面的歧视.剖析了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中,就业歧视行为实质就是在市场竞争中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况下,有限理性经济人通过一种惯常的价值判断和认识体系,从而实现对劳动力生产要素配置的一种次优选择.提出了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反就业歧视的经验,通过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等措施构建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和组织机构,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就业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日趋严重的就业歧视问题,《就业促进法》通过开放式列举禁止差别对待事由,建立了概括性的反就业歧视制度,但概括性不等于无控制的扩大。为避免以平等对待之名,过度干预引发差别对待的私人决定,必须进一步理清反就业歧视的制度边界。意大利劳动法对一般平等待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既维护了私人自治,又兼顾平等价值的实现,最终为可能发生的各种差别对待建立了一套合理的评价规则。借鉴其经验,我国反就业歧视制度的扩大应注意区分涉及人格尊严的差别对待与一般性的差别对待,只有与劳动关系组织面向相关的一般性差别对待,才可纳入反就业歧视制度的覆盖范围,并确立司法的合理性审查,贯彻平等对待优于私人自治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与就业制度改革而出现的社会偏见、劳动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法律制度的缺失等问题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了诸多的歧视.为消除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必须加强对用人单位和市场的规范管理,加强对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规制,同时政府和高校也应积极采取政策来应对.  相似文献   

9.
以往对残疾人就业或妇女就业的讨论,缺乏对女性残障个体的关照。我国残障女性规模庞大,残障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和劳动条件权等就业权益面临严重困境。文章从交叉性理论出发,剖析我国残障女性的就业权益困境,分析我国残障女性在宏观(传统观念和法律制度推波助澜)、中观(媒体的形象控制和代际压力)和微观(残障歧视和性别歧视)层面的多元交叉压力和歧视。对此,残障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应当推动残障女性反就业歧视的理念变革,促进残障主流化和社会性别主流化;建立性别与残障双重评估立法机制,完善法律制度设计和配套措施建设;优化多元主体协同网络以谋求社会合力,切实保障残障女性的就业权益。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没有统一有效的反就业歧视立法,以及当前反就业歧视相应的法律法规存在较大的缺陷,导致现实中就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要注意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反就业歧视立法先进经验,以加快我国滞后的反就业歧视立法,立法思路要明确界定就业歧视、提升反就业歧视的效果,并施以严格的法律责任、设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  相似文献   

11.
就业性别歧视,成为女性实现劳动权利、政治权利以及其他平等权利的障碍.分析我国就业性别歧视的现象和成因,借鉴了发达国家反就业歧视法的立法,透视出我国在相关法律制度上的缺陷,提出立法应当界定就业性别歧视的概念、认定标准,制定相关的法律责任和救济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女性就业歧视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存在的就业歧视主要体现为就业机会中的性别歧视、职业结构中的性别歧视、职业报酬中的性别歧视。这直接侵害了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发展权以及生存权。我国的法律关于性别歧视的规定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不足,如没有明确规定"就业性别歧视"的涵义,现有法律规范对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责任的规定较少而且惩治力度不够,没有明确反就业性别歧视的专门机构且司法救济途径不完善等。为实现无性别歧视就业,当前从法律层面应对"就业性别歧视"的涵义进行明确的界定,明确规定就业性别歧视的承担法律责任并加大处罚力度,建立专门的反就业性别歧视机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反就业歧视法存在操作性不足等诸多问题,应尽快明确就业歧视的界定标准,确立以真实职业资格为主的例外规定,通过举证责任转移规则合理分配双方的举证责任,规定雇主实施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完善积极行动方案,通过设立反就业歧视委员会加强执法。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在劳动就业实践中判定某一行为构成就业歧视,进而追究歧视者的法律责任,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亟待解决的司法实践问题。我国目前的就业歧视大体可以分为直接歧视、间接歧视、就业前歧视、就业后歧视、政府歧视、用人单位歧视等类型。现行法律对就业歧视的构成尚无明确规定,但可以以具有区别对待的客观事实、区别对待的理由是法律所禁止的、区别对待损害了平等就业权、区别对待没有合理理由为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社会中第三种身份的"农民工",是中国既有户籍制度的产物。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取得市民权之前,既有的法律制度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农民工遭遇就业歧视。本文试图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法律原因,并提出了矫正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6.
陈雷 《中南论坛》2009,4(4):31-34
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经验、年龄、性别、特殊疾病等方面。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学生就业歧视最关键的原因是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因此,我们应当从禁止就业歧视的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尽快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基因歧视第一案"表明,基因歧视已经成为我国就业歧视中的新趋向。基因就业歧视不仅动摇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限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而且有悖于社会公平的原则。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加强相关立法,在完善现有的《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制定一部专门的反歧视法,并对就业基因歧视作出规定,畅通救济渠道,用法律来规制基因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就业反向歧视案件大量存在,尽管对其持有不同的观点,但司法中已认可了反向歧视的存在。其原因在于其具备了认可就业反向歧视的法律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而在我国,就业反向歧视案件仍未浮出水面,究其原因,在于无论是法律制度还是社会环境均没有提供这类案件存在的基础。对中美两国反向歧视存在基础的比较分析对于我国纠正就业歧视理论研究中的偏差、确立合理的平等就业权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于制定合理的暂行特别措施、消除就业歧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依据法社会学中的现象学方法论,文章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歧视问题进行新的思考。第一,关注人们对乙肝问题的认识及对相关法律规范的认同态度;第二,采用法社会学中的法律多元主义、法律接受和法律对利益的调整功能等理论作指导,从人们主观的利益衡量和客观的法律缺陷两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法律规范有效运行的因素,以认识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歧视深层问题;第三,从完善法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公益事业等方面出发,提出改善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状况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劳动的权利,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类组织都有促进劳动者就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的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多种形式的就业歧视现象却大量存在,使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受到了严重侵害。囿于个体劳动者的相对弱势,劳动者常常求助无门。因此,禁止就业歧视法律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就显得极为迫切。而我国现行禁止就业歧视法律保障制度却存在诸多缺陷,难以对劳动者进行有效的救济。运用法律的手段规制就业歧视应综合立法、执法、司法等多种手段,在立法上要出台《禁止就业歧视法》,在执法上要设置专门性行政执法机构,在司法上要实现诉讼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