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边城》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享誉中外的名作。作品以湘西边境的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 ,描写了一个驾船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 ,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以致酿成悲剧的故事。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 ,既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风土习俗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 ,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淳朴的人情美 ,其淳朴的人情美主要是通过“边城”社会各式各样的人物及其相互间的人际交往呈现出来的。《边城》情节发展的主线是翠翠与傩送爱情的演变。翠翠对傩送的爱有一个从朦胧感受到明确体验…  相似文献   

2.
一部《边城》,主要地点并不放在茶峒城,而是放在茶峒河支流“碧溪”上溯三里,或翻山而过仅一里的碧溪岨。碧溪岨是主人公主要活动场所,而茶峒城只是他们重要活动场所。就这两个空间来说,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层面世界,加上主人公生活的大小自然地理环境,《边城》实际向我们展示了三个层面的世界,即:美丽而愁人的自然、天人合一的碧溪岨、被“文明”浸染的茶峒城。这三个层面的世界不是分割存在,而是“合三为一”的艺术独创。  相似文献   

3.
<正> 过去写了篇论述《边城》现实主义文章,意犹未尽.现还想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因为至今还有人在说《边城》写的是“世外桃源”,唱的是“田园牧歌”,因而否定《边城》是现实主义作品.我想这种意见值得商榷.我希望某些论家认真读读《边城》,实事求是地写出《边城》不是现实主义有说服力的文章.说服广大读者,否则,正如彭荆风同志说的,这些人“只从表象上到看美而娇小的翠翠,只看到那似乎是‘世外桃源’的茶峒渡口,而没看到小说深沉的内涵——善的悲剧.这可说是一些爱从概念模式出发的评论者自身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边城》中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设置隐喻着翠翠物质与精神上双向的孤独无依的生存态势。倾诉对象缺失,迫使翠翠通过托物、唱山歌和做梦等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补偿。翠翠自尊里深潜的自卑又自负的心理意识也阻碍了她与二老的爱情沟通。而老船夫的“欲速则不达”和顺顺隐秘的心理疙瘩均于无意间催化了翠翠的爱情悲剧。《边城》的爱情悲剧还是沈从文被压抑的心灵、心绪的一种情感外射。  相似文献   

5.
《边城》的美洋溢着灵性之光。这是因为沈从文用童心观照世界,把自己的经验与翠翠的视角融为一体,写出了童心的纯粹。沈从文视童心为信仰和价值尺度,这在《边城》里通过以翠翠为核心的人物群体得到强调,彰显了童心所创造的奇迹。但是《边城》的美丽中隐含着人生无常,沈从文感受到了现代性的脚步正在进入古老的湘西。他意识到神的存在要依赖牧歌的环境,而这在现代社会难以得到保证,因而不免发出“美丽总使人忧愁”之叹。《边城》是二佬唱给翠翠听的情歌,也是人们探索人性和思考社会的一本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6.
从沈从文先生写作《边城》时候“即为人夫将为人父”的生活状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发现作家在行文中对主人公“翠翠”的父系血亲做了模糊处理,翠翠与其外祖父相依为命,与其母亲同病相怜。作家在减少翠翠父母对她影响的同时,选择其外祖父作为作家思想的传达者,这基本上都表现出一种父的观念和意识。作家并不刻意强调挑战传统伦理道德,他只是展现人性的健康状态、常态美好。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初刊载于一九三四年一月《闻国周报》第11卷一至四期、十至十六期。全文七万字,分二十一节,犹如二十一首诗,又象是二十一幅彩色画卷,这是古今中外最为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一位仙女。她既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的情节非常简单。它描写了一山水如画的古渡头,有一孤处的人家,里面住着摆渡的船夫和小孙女。老船夫年逾古稀,小孙女情窦初开。茶峒城里,码头大哥顺顺,有两个儿子,都那么雄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小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题材本身的特异性,著称于现代文坛。《边城》写于一九三四年,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欢迎。美国学者金介甫称之为“伟大的湘西抒情作品。”它是一首诗,抒写了一个纯洁真挚、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它是一幅画,绘出了湘西地区的山光水色,风习人情。小说故事简单,情节单纯。湘西山城茶峒渡船老人的独孙女翠翠,同时被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所爱,哥哥天保主动退让,乘船离家,不幸落水淹坏,弟弟傩送痛苦万分,  相似文献   

9.
《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纯洁的小说文本,众多研究者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往往注重其和谐性。但是在文本的重新阅读中,笔者发现《边城》文本其实也充满了不和谐,具体表现在翠翠身世的悲剧(翠翠父母爱情之悲剧)、大老之死、傩送和翠翠之爱和爷爷之死。正是这种不和谐音符使作品的意韵才更丰富,哀惋的牧歌情调才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0.
在《边城》中 ,沈从文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是由翠翠这个艺术形象透视的。作者通过翠翠生命自在自为状态在现实生存环境中的种种遭际 ,多层次、多方面地揭示了其透彻心骨的孤独 ,反映了现代文明对理想人生、纯真美好人性的阻滞 ,寄寓着作者的孤独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思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对汕尾蛋民民俗文化进行调查分析 ,全文分为历史来源和分布、居住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信仰民俗、蛋歌六部分 ,论述了蛋民民俗在 1949年以前、1949年以后到现在这两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变迁。在 1949年以前 ,蛋民民俗文化和水上生涯息息相关 ,较多的具有原型文化的特点 ,以缓慢的速度变迁。 1949年以后 ,在政治因素和经济大潮的影响下 ,蛋民民俗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 ,它不断调整脚步 ,在变化中有所保留 ,逐渐趋同于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12.
~~当地仍称神庙所在农田为“蛋家宫”。品清湖边的蛋涌 ,因聚居人数众多的蛋民 ,形成蛋涌、蛋家涌诸圩落 ,村名犹保留至今 ,不过因与闽南方言土音相同而被讹为“东涌”、“东家涌”罢了。明清时期 ,海丰县蛋民人口大增 ,遍及全县各个港口。据清代嘉庆三年 (公元 1 798年 )秋重修的马宫“天后庙”的石碑记载 ,康熙中年重修“天后庙”时 ,本港渔民募款的蛋户有 2 4 8家 ,人口近 1 0 0 0人。清光绪33年 (公元 1 90 8年 )汕尾港已初步形成经济繁荣的渔港 ,蛋民人口达 70 0 0人 ,处于鼎盛时期。“迨至民国 2 0年初 ,汕尾尚有蛋户男女四千人 ,加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论述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问题。我国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西文化的挤压碰撞,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出现迅速衰落和萎缩的趋势。因此,要采取立法、宣传等措施,从教育等方面着手来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4.
浅谈成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本文从介绍民俗旅游的基本知识入手,对成都传统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归纳和价值评价。接着介绍它们的发展现状和规划前景,以及发展民俗旅游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还指出了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分析当前开展民俗旅游有利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开展成都民俗旅游的可行性。最后从成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开发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价值评价与开发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就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且能够被有效开发利用,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现象总和。以此定义,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独特性、稀缺性等都较强,对旅游者有较大吸引力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餐饮文化、休闲文化、节庆民俗、地方特色产品、民俗文化集中展示区等五个方面。本文首先对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这五个方面的现状进行评析,然后进一步评价其旅游价值,最后就此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成都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本文从介绍民俗旅游的基本知识入手,对成都传统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归纳和价值评价。接着介绍它们的发展现状和规划前景,以及发展民俗旅游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还指出了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分析当前开展民俗旅游有利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开展成都民俗旅游的可行性。最后从成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开发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研究者多将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对故乡"民俗"的呈现视为是一种客观写实性反映,却忽略了乡土小说创作与这一时期"民俗"概念的引进、作家"民俗"视野的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究其底乃是对"民俗"这一概念的历史性缺乏敏感。因为"民俗"是一个现代概念,把故土的种种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视为"民风民俗"来进行写作和评论乃是一种现代性现象。对"民俗"视野建构过程的分析将深化对乡土小说现代性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剖示中国传统化与中国民俗心理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民间信仰在民俗心理中的地位,并着重解析了中国传统化对现代民俗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说了今舟山市定海区临城“吴谢”的由来,对民间盛传的“吴谢”地名与“吴王夫差”之间关系的传说进行了评说,并从历史的角度对传话作了合理的否定.虽然传话与信史是两码事,但传说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建议可在吴谢适当增加一些景点,以期丰富定海旅游事业.  相似文献   

20.
中华大地有丰富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近 2 0年来这方面的开发已十分显著 ,尤其是民俗文化村的建立 ,不仅拉动了当地的经济 ,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民族风情旅游在今后的发展中 ,切忌攀比 ,应充分展现各民族独具一格的文化 ,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