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日美安保体制是东西方冷战的产物.整个冷战时期,其功能是保护日本免受苏联的攻击.后冷战时代,日美安保体制不但没有"去功能化",反而在不断强化.其保障范围的不断扩大,将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不断调整对台政策,明显提升日台关系。日本从谋求政治大国、遏制中国的崛起、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强化对台政治影响力出发介入台湾问题,其战略意图是干涉中国内政,利用台湾问题来制约中国的发展,影响中国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右翼势力与"台独"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战后初期、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时期,日本右翼势力对"台独"运动的支持自始至终、不遗余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1.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在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内心深处形成了浓厚的"台湾情结",这是诱发其支持"台独"运动的历史原因;2.日本右翼势力仍然视台湾为日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要地,并把支持"台独"运动作为谋求日本"政治大国"地位的有效途径和遏制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为驱动其支持"台独"运动的现实原因,也是主要原因;3.台湾当局设立秘密"专案基金"拉拢即大搞"金钱外交",是诱使日本右翼势力支持"台独"运动的经济动因.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是作为冷战两极对峙的产物--朝鲜半岛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中国和日本作为亚太地区有影响力的两个重要国家,从地缘政治和现实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对朝鲜半岛问题的安全政策,对半岛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期加强对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安全政策上的分析,对两国在半岛的战略价值定义、统一问题、安全体制模式上的比较,寻找中日两国的利益汇同点,加强政治互信与合作,对于实现半岛和平统一以及建立东北亚安全体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1947-1948年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战结束后 ,美苏冷战加剧 ,美国对日政策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由原来“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为中心的改革”转变为“积极扶植日本复兴” ,而 1947— 1948年是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关键时期。冷战与美国对日主导思想的变化、日本国内经济和社会状况、美国国内因素等三方面因素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它确立了美日冷战盟友关系 ,对美、日国内政治以及中国的内战形势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东盟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最成功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之一。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以及基于东南亚地区政治、宗教、文化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彰显了东南亚国家谋求地区一体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东盟作为一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其对外政策的核心就是要借助各种手段和途径谋求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伴随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被称为"冷战活化石"的朝鲜半岛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围绕着半岛的统一问题及近来的导弹问题与核问题等半岛安全问题,朝鲜半岛危机不断.而素有"东北亚门户"之称的朝鲜半岛在地缘政治上又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使它成为大国关注与争夺的对象.作为对该地区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大国,美国与日本对该地区分别有着各自的政策定位,通过比较两国政策的异同,可以发现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同盟在稳定的同时,其内部冲突性的趋势却是无法抑制的,美日同盟最终要归于历史.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日美关系的冷热松紧对整个世界格局都有重大影响,甚为世人关注。为此,本文着重从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综合分析冷战后日美关系的诸多特点,主要为:在经济领域摩擦为主,协调为次;在政治和军事上则协调为主,冲突为次。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波兰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表现为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既要疏俄、防俄、抑俄,防范霸权式的俄罗斯东山再起,又要改善对俄关系,并与俄罗斯建立起比较正常和稳定的双边关系。波兰的对俄政策是由其国家利益所决定的,是安全因素、经济因素尤其是波兰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历史因素和冷战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欧洲地缘政治版图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预见,随着欧盟政治一体化的深化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以及独立安全防务政策的加强,波兰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将更多受欧盟对俄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日本借助国际、国内环境的重大变化谋求建设“正常国家”。文章认为日本走向“正常国家”不可避免,同时因经济颓势的影响、政治上过分倚重美国、缺乏承担国际责任的正常气度以及与邻国关系不睦,使得日本在走向“正常国家”的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理性分析与日本谋求“正常国家”相关联的其他问题,以保障我们在对日外交中能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日台间政治关系和安保关系有着实质性的提升。经历了从高官互访、相互支持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培养亲日亲台势力。同时,日本以台湾问题为对象,竭力制造所谓的“潜在威胁”、“最大威协”,并加速了涉足台海事务的步伐。本文从近年来的日台关系入手,分析日台关系提升的现状、原由及其未来走向,从而为构建和谐的海峡两岸关系、改善发展世代友好的中日关系提供应有的考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大陆政策的内涵是政治上主张“不统、不独、不武”,对两岸关系的定位是“九二共识”框架下的“一中各表”,并以此作为两岸谈判的政治基础;经贸上主张构建两岸共同市场,以奠定两岸经济共同体;同时,主张加强两岸民间教育、文化交流等,该大陆政策有助于两岸和解稳定与发展。马英九大陆政策的实施,也将受到美国、日本和民进党以及岛内“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牵制,同时,马英九所标榜的“民主”、“人权”理念,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变数。  相似文献   

13.
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顺利当选,国民党重新获得地方执政权力,两岸关系面临新的转机。未来国共是走向合作还是对抗?文章从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以及新时期国共两党的接触来分析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同时对未来国共两党合作前提和框架、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内容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叶剑英、陈云、李先念等人的举荐与呼吁下,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式形成.第二代领导集体历经十余年不懈的实践与探索,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相似文献   

15.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两岸民众的福祉。文章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利于遏制岛内"台独"势力的影响、有利于增强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提升两岸经济合作的水平、利于实现两岸政治关系的正常化四个方面阐述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采取务必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原则、继续加大反对"台独"势力的政策力度、坚持用民主协商的办法化解各种矛盾、提升两岸经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等四点措施。  相似文献   

16.
ECFA效应下的两岸经贸合作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两岸经济社会建设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遇,尤其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一年来,加之"东盟+1"的建立、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的签署、大陆"十二五"规划的颁布实施和台湾十年愿景的出台,更使台湾业界看到两岸经贸合作将给台湾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巨大潜力,有助于建立两岸经贸合作关系的投资双向化、形态多元化、产业链合作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马英九就职以来,在"对外政策"方面结束前任极力推行的"台独外交",推行"活路外交".这一政策调整,既是响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结果、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有扩大台湾"国际空间"的意图.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避免两岸在"涉外"事务中不必要的内耗,就要妥善处理台湾"涉外"事务问题.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以国民党人马英九成功连任落幕,民进党大佬苏贞昌随即提议“修改‘台独’党纲”。民进党近年来在某种程度上逐渐调整“台独”党纲,呈现出走“中间化道路”的趋势,这既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大陆和国际局势发展的要求,“中间化道路”有利于民进党的壮大,也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维护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9.
今年两项选举结果改变了台湾的执政格局。马英九上台和国民党的完全执政,是缓和两岸关系的契机。虽然中国的和平统一还是一条漫漫长路,但“胡萧会”预示着两岸关系的春天正在到来。  相似文献   

20.
我国清末同情太平天国革命的学者王韬(1829-1897)在所著<扶桑游记>中说,明亡后至日本的朱之瑜、陈元赟和戴笠是当时在日本最有学问的三人.朱之瑜作为水户藩主德川光国的师宾,传播儒家学说,陈元赟据道家哲学思想,创传柔道、传播公安派文学,戴笠虽削发为僧,却不忘救人济世,发明救治痘疹,与他同时的陈明德也是以医术起废愈痼,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