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章考校《石仓契约》中十余个疑难俗字。即“”“”“/樁”“”“”“”“”“”“”“”“”“”当分别为“背”“埕”“椿”“棟”“發”“荒”“窟”“瓦”“窑”“選”“種”“衆”的讹俗字,而非“貨”“罐”“樁”“揀”“叢”“疏”“掘”“”“瑤”“達”“耕”“裏”;“柚”“埬”分别为“抽”“棟”的换旁俗字,而非“柚”“堜”; “”为“拙”的讹字,又“拙”通“掘”;“”为“領”的讹俗字,又“領”通“嶺”,而非“镇”字;“”当为“魁”的讹俗字。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石仓契约》中俗字释读疏漏进行了考释与补正。“//”均当为“背”的俗字,而非“堦”或“嘴”字;“”当为“此”的俗字,而非“尖”字;“”当为“短”的俗字,而非“缺”字;“”当为“尖”的俗字,而非“炎”字;“二小二勿”被误释为“二小二不小”,实为“二丝二忽”;“统纳”被误作“统纳”,实为“充纳”,“搭”被误作“榀搭”,实为“品搭”,其中“充”“品”分别受“纳”“搭”类化而作“统”“”。  相似文献   

3.
出土医书中的时间副词有“既”“已”“乃3”“尝”“刚”“将”“且”“欲”“行”“疾”“遽”“急”“立”“先”“后”“然后”“乃2”“初”“始”“纔”“豫”“蚤(早)”“久”“终身”“终古”“徐”“稍”“并”“时”“常”“恒”“即”“辙”“乃1”“有顷”“物(忽)”“暴”37个,单音词33个,复音词4个,以单音词为主,基本上承自先秦文献。出土医书的时间副词的使用具有新的特点:时间副词“既”有3例,“已”有60例,出土医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口语性极强,因此,时间副词“已”和“既”的更替至少到汉代口语中已经基本完成;时间副词“将”有16例,“将”除了用于诏书等特殊的文体中,还经常用在口语性较强的医籍文献中;从信息突显的角度看,出土医书中“毚”字句处于背景位置,而后续句处于前景位置,“毚”只表单纯短时义。  相似文献   

4.
“诚”是张载“天人合一”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诚”乃“太虚”之“实”,“太虚”之“实”在于“气”。从天道而言,天之“诚”在于“太虚”,“太虚”因是“气之本体”而为实有,万物因“太虚”之“诚”而真实无妄,生生不息;“太虚”虽有“虚”的名义,“实”(“诚”)却是它的本性,张载以“太虚”之“实”对抗佛道之虚妄、空无。从人道而言,“太虚”是价值本原,人类应秉承“太虚”之“诚”性,在体认“性与天道合一”基础上实现“天地之性”;工夫之“诚”在于实行实践,张载主张在躬行礼教、践行仁孝之中体现“诚”的精神。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与儒家价值的正当性都在张载对“诚”的诠释中获得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对《石仓契约》(第四辑)中几个方俗字词进行了考校,指出“山岗”之“”同“劈”,而“劈”为“山坡”的方俗说法;“批”“被”并当为“披厦”,其中“”“”同“厦”;“屋”“蓬”“笨蓬”分别当为“茅屋”“茅篷”“粪篷”,其中“”为“茅”字俗讹,而“蓬”“笨”分别与“篷”“粪”音同相通;“楼”“衕”(或“衏衕”)当分别为“楼行”“行衕”,其中“”“衏”并同“行”,指道路,走道;“寵堂”当为“弄堂”,其中“寵”同“弄”;“子树”当为“莲子树”,其中“”同“榬”,而“榬”为“莲”的谐音字,又“莲子树”为“楝树”的俗称。  相似文献   

6.
在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中,“工农”诗人的“文化翻身”,既有“真实”的一面,又有“虚幻”的一面;既是一种“解放”,又不是真正的“解放”;既存在“翻身”的“可能”,又是有“限度”的“翻身”。“工农”诗人经历了“无权说”到“有权说”,从“无法说”到“学会说”,从“不敢说”到“大胆说”的“文化翻身”的过程。而“新民歌”的生产方式、创作主体对“解放”的短视以及意识形态的伦理诉求,则是规限“工农”实现真正“文化翻身”的显性或隐蔽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石仓契约》(第三辑)中十余个疑难俗字进行了考校,指出“?”“垙”“”“厛”“樑”之“”“矮”之“”及“盘”之“”当分别为“坳”“缸”“背”“廳”“椽”“兒”及“磉”的俗字;“”则当为“衙?”的增旁字,而“衙?”即“衚衕(胡同)”;又“/”为“枙(軶)”的讹俗字,而“肥撘”实为“阔狭肥瘦品搭”。  相似文献   

8.
唐代墓志仍有不少讹混俗字待考。选取25例加以考释,认为“”当是“因”字俗讹,“”当是“周”字俗讹,“”当是“旦”字俗讹,“”当是“晷”字俗讹,“”当是“折”字俗讹,“”当是“郵”字俗讹,“”当是“贊”字俗讹,“”当是“雨”字俗讹,“”当是“丹”字俗讹,“”当是“逝”字俗讹,“”当是“蠖”字俗讹,“”当是“纏”字俗讹,“”当是“予”字俗讹,“”当是“峩”字俗讹,“”当是“痛”字俗讹,“”当是“砆”字俗讹,“”当是“澂”字俗讹,“”当是“群”字俗讹,“”当是“挹”字俗讹,“”当是“勝”字俗讹,“”当是“八”字俗讹,“”当是“鵷”字俗讹,“”当是“顧”字俗讹,“”当是“青”字俗讹,“”当是“庶”字俗讹。  相似文献   

9.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易》的“大化流行”之“道”的总纲。但是为什么在一分为二的过程中,又会半途杀出一个“八卦成列”、“因而重之”?“三五错综”又是从何而来?因此有必要重新探讨“一”、“二”与《易》的文本中其他各数的关教本文透过对“一”、“二”、“神”、“几”乃至“三”“五”“六”“七”“九”“十”和“四”、“八”等概念与数的分析,提出在“一分为二”、“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条通天大“道”的另一面,还应有一个“一化为几”,或谓之“三五错综之谓道”。  相似文献   

10.
“欣然规往”中的“规”当释为“欲”;“试用于昔日”中的“试用”属同义并列:“意踌躇”中的“踌躇”是“思量”之意;“翼蔽”的“翼”不是名词作状语,而是同义并列;“木欣欣以向荣”中的“向”当释为“正”;“磨旗”即“挥旗”:“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其中“夺”当释为“改变”,“与”即“赞同”之意。  相似文献   

11.
试论文璧降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胞弟文璧在宋亡后降元,后人对他褒贬不一。宋亡前,文璧是个合格的忠臣孝子。宋亡后,他为保护文氏家族,弥补文天祥忠孝不能两全的遗憾,被迫降元;对此,文天祥内心虽有矛盾和痛苦,但实际上已经予以默许。文璧降元固然是对宋朝不忠,但也不必深责。因为在元朝统一中国后,历史任务有所改变,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必再以是否忠于宋朝为标准。文璧在出任元朝地方官后,为保护南宋遗民、恢复战争创伤和安顿文氏族人尽了全力,对元初社会发展有所贡献,他仍是个值得肯定的人。  相似文献   

12.
谢翱是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诗人,人品诗品俱佳,《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观”。值国家兴亡之际,谢翱尽倾家资,弃笔从戎,投奔文天祥,随文转战各地。宋亡后,谢翱遇名台必哭祭文天祥。其著名的《登西台恸哭记》,是追悼文天祥的感天动地之文,融注着对故宋的坚贞和忠诚。谢翱恸文天祥壮志未酬、为国捐躯,究其根本,则是恸宋朝沦亡、故国不再。他对丈天祥的感情,实质上是对宋室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文天祥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人格精神可一言以蔽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之所以拥有这种人格精神,实与他沟通了必然之"命"与当然之"理"的观念有密切的联系。文天祥的一生,是"君子自强不息"的典范,也是知"道"循"道"卫"道"的楷模。从他一生的事迹可以看到作为思想家的文天祥与一般的学者不同的是:他不仅以理论的探讨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以其鲜血和生命实践了他所服膺的儒学之基本价值,从而耸立起一座儒家人格精神的历史丰碑,让世人在敬仰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人格上的锤炼。  相似文献   

14.
此次补遗元明以来的《古文苑》叙录共计34种,元代1种,明代8种,清代21种,民国4种,以清代居多。这34种叙录主要分布在方志、目录、经籍、类书、谱牒和总集等明清典籍中。方志主要集中在《古文苑》21卷本的注释者南宋章樵的家乡,即现在浙江省昌化县及相邻区域。目录和经籍有9种,也以清代为主。相比之下,谱牒和总集种类则较少。加之《古文苑论稿》已经搜集的59种题跋,目前搜集的《古文苑》各种叙录共有93种。  相似文献   

15.
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他少有大志,立志救国。考中状元后,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元军大举南侵,力主抗元,反对投降。他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富有智慧,才气纵横,文能治国,武能击敌,文而有武,儒而知兵,提兵入卫,胜气先见。他虽为元统治者杀害,但他的思想,行动,气节,品格,功业,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6.
文天祥的纪行诗以连篇接续之长、纪行叙事之详和内容形式的丰富多彩而超越前人.文天祥的狱中诗在我国古代诗人很少涉足的题材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填补了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7.
押韵是写诗作词必须要遵守的规范,因此就有对其用韵情况的考察及研究。通过对宋代词人姜夔的词进行穷尽式的考察,试图揭示姜词用韵的具体情况,并将其与唐代温庭筠词,元代王恽词用韵情况进行比较,以显示姜词与前后代作品中用韵的差异以及不同时代诗词用韵情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别赵子昂序》是吴澄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文学思想的最早最集中的阐述,其中蕴涵了以“文本乎气”为核心的文原论、以唐宋“七子”为标志的文统论以及以“通经为本”为宗旨的作家修养论等文学理论,在元代乃至中国古代文论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吉水竹塘莆阳王先生传》是新发现的一篇史籍失载的文天祥珍贵佚文。《吉水竹塘莆阳王先生传》的史料价值在于:填补了文天祥生平中咸淳壬申年,即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史料的断年缺失;修正了有关史料对文天祥历史记实的偏颇失误;为文天祥文集补遗。  相似文献   

20.
论十三世纪中国江万里崇高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万里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再传弟子、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老师、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名宦;他重视教育事业,在知州、知府任上的短短两年内接连创建三所全国第一流的书院,培养了文天祥等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才,成为13世纪中国杰出的教育家;他为官清正廉明,不仅写下了《江文忠公家训》严格要求家人,而且做到“平生不受半分钱”、“为官彻底清”;他刚直不阿,与权奸贾似道之流坚持斗争,成为朝廷的“骨鲠之士”,并撰《宣政杂录》,作为“靖康之难”的一面镜子来教育人们;他视死如归,与国共存亡,不仅是中国13世纪以来历代民族英雄的光辉典范,而且成为13世纪中国政坛清正廉明的政治家。江万里精神,是中国民族英雄之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