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确认识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 ,分清世界基本矛盾是关键。本文认为冷战结束后 ,世界基本矛盾可以用东西南北关系加以表述 ,即表现为东西矛盾、南北矛盾、西西矛盾和南南矛盾。这些矛盾的内容既有先前的成份 ,但整体上已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以来,核危机已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隐患。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核危机管理的高度重视。目前国际社会关于核危机管理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伊拉克模式、独联体模式和利比亚模式等。考察冷战后国际核危机的管理模式,对我们当前分析与解决朝核危机及伊朗核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先后处于世界"冷战"、"后冷战"时代。中国审时度势,锐意改革进取,既为世界冷战的终结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也发展壮大国力,摒弃了旧有的"中国模式"理论话语。中国式改革使自己摆脱了苏东剧变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由此也兴起了有关"中国模式"的初步探讨。尽管在"后冷战"时代,西方国家"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中国模式"论的兴起仍凸显世界融解的信息。其与中国威胁论的交错杂糅,又凸显了国际背景的复杂艰辛。有鉴于此,中国学者有关"中国模式"的探讨更应注重与海外的学术博弈。  相似文献   

4.
坂本义和的和平主义新构想朱光明冷战的终结,虽然导致了旧的世界格局的解体,但并未使新的世界秩序自然而然地形成,反而招来了现今世界的诸多纷争以及人们对当今世界走向认识上的混乱。这种冷战终结效应,不仅表现于第三世界各国,而且在发达国家中也引发了相当程度的动...  相似文献   

5.
"文明冲突论"与美国的"文化霸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 ,“文明冲突论”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者们寻找的解释后冷战世界的“新理论”。它实质上是美国霸权思想的反映 ,旨在为实现美国的战略利益提供理论依据。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 ,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美国“文化霸权”提供了现实基础。美国“文化霸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有表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 ,抵制“文化霸权” ,坚持多元文化的互补繁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世界新秩序概念的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世界新秩序是20世纪以来美国外交政策始终追寻但尚未实现的目标。冷战后,美国正式把建立世界新秩序确立为外交政策的原则,主要是由于冷战后国际局势发生的剧烈变化,尤其是90年代初海湾危机的出现,为美国建立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提供了有利时机。作为一种具有新泛美主义色彩的原则,世界新秩序概念主要是在冷战后新的国际环境背景下,美国所进行的一系列制止地区性武装侵略、组织集体行动和建立大国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与美国对华意识形态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一直是影响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政策的重要因素 ,并且在冷战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冷战结束虽然使美国认为共产主义已经不再对美国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 ,但美国并未放弃反共政策。冷战结束使中国成了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 ,中国自然是美国最主要的意识形态对手。这一变化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在美国寻找新的战略对手时 ,更易于将目光聚集到中国 ;二是当中国实力增长之时 ,美国更倾向于将中国看成是个“威胁”。“中国威胁论”的主要含义之一就是 :中国仍然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强大后必然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威胁。中美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导致冷战后中美两国在很多事情上持对立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建立世界新秩序是20世纪以来美国外交政策始终追寻但尚未实现的目标。冷战后,美国正式把建立世界新秩序确立为外交政策的原则,主要是由于冷战后国际局势发生的剧烈变化,尤其是90年代初海湾危机的出现,为美国建立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提供了有利时机。作为一种具有新泛美主义色彩的原则,世界新秩序概念主要是在冷战后新的国际环境背景下,美国所进行的一系列制止地区性武装侵略、组织集体行动和建立大国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后冷战时期的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冷战伊始 ,美国为一己私利以各种方式插手该问题 ,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 ,台湾问题由此缘起 ,并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也是最敏感的问题。冷战结束后 ,由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强权 ,它认为中国在其全球的战略地位下降 ,在所谓恪守“一个中国”政策的掩盖下 ,全面提升了美台关系 ,有些已明显超过非官方性质。美国对台政策是许多国内政治因素相互影响的产物。由于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特点和后冷战时期的态势 ,国会在外交决策领域的发言权越来越大。后冷战时期 ,国会在台湾问题上有怎样表现 ?何种因素影响着国会在该问题上的立场 ?本文拟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冷战期间由于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原因,在中国周边地区曾经发生多次国际危机。它们对中国的内政外交、国家统一、国际地位乃至世界格局影响重大而深远。时至今日,一些问题仍悬而未决,并困扰着中国。进入后冷战时期,在中国周边地区又发生多次国际危机,其中一些危机不仅与冷战时期的危机有密切联系,而且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攸关。汲取冷战时期中国应对国际危机的经验和教训,今后中国政府面对可能发生的国际危机,应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促使解决国际危机手段的多样化,建立和完善国际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重视军事手段在化解危机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欧洲社会民主党既是欧洲政坛左翼力量的主要代表,又是世界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的主要代表。加强对欧洲社会民主党的研究,无论对于认识欧洲社会,还是认识民主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近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冷战后欧盟诸国社会民主党政坛沉浮研究》一  相似文献   

12.
外部世界误读中国梦的原因很复杂。近代以来,中国长期落后与战乱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给世界留下了更多的负面形象,被西方世界反复炒作,流毒至今。新中国成立以来,处于支配地位的西方国家基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冷战思维,故意歪曲与摸黑中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外部世界的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识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的进步程度,造成对中国及中国梦理解的严重偏差;中国不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工作,表达中国及中国梦的国际话语能力较弱;中国社会对中国梦解读的众说纷纭以及某种程度的喧嚣,加大了外界世界客观认识中国梦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危机和危机管理是后冷战时期国际政治中的重要问题 ,它不是后冷战时期特有的现象 ,与冷战时期的危机管理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本文通过比较后冷战时期与冷战时期的危机及危机管理 ,着重探讨后冷战时期危机管理的特性 ,从而加深人们对后冷战时期危机及危机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威慑战略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成熟,一直在美国国家安全决策领域发挥基石的作用。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及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使美国的威慑战略发生转变。后冷战时代的美国威慑战略表现出了拒止性威慑、防御型发展、有条件使用等诸多特征。转变后的美国威慑战略在世界国际关系体系与国际政治局势中引发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在世界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及美国“重返亚太”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美国威慑战略的转变动因、基本特征与具体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应当包括中国版图内全部地区的当代文学,但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中国境内(境指关境)的当代文学。从世界华文文学的视野来观照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样态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提供对当代文学的新认识:置身“冷战”环境,但“中国当代文学”对“冷战”的参与,具有一种“非典型形态”;“中国当代文学”向现实主义挺进并不断深入,与整个世界文学潮流形成了一种“逆行”发展的势头;在经历了“拨乱反正”的过渡期后,一是向西方深度学习追求先锋,二是自觉回视传统有意寻根,“中国当代文学”放弃了“新”“新文学”的尝试,以一种既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和本土立场,又兼具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文学并致力于并入世界文学,从而造就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评述了目前国内外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不同观点。运用历史的动态的分析方法 ,着重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实质。认为其动因是多元的 ,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动因 ,它们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冷战后 ,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条件下 ,美国等发达国家极力主导和推动全球化 ,是冷战后全球化的首要动因。其实质是实现垄断全球化。文章对全球化的定义、表现、分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问题也有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力量对比失衡。这种失衡既表现在硬力量上,也表现在软力量上。冷战后右翼势力抬头,它们借助其优势力量,不仅向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展开进攻,也向西方左翼势力和第三世界施加压力。中国作为冷战后最大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在险峻的环境下稳住了阵脚并且得到了发展。中国需要冷静处理两制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发展硬力量和软力量,立足于长期的共存并最终在竞争中争取优势。  相似文献   

18.
1958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中外合拍片,西方电影工作者首次介入中国电影创作。在整个世界处在冷战时期的氛围中,《风筝》所寻找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至少表现出了一种美好的意愿。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早在1983年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国际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合作也越来越密切的今天,探讨培养中国儿童国际观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重视培养儿童的国际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战略眼光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国家,作为对世界和平与稳定负有重大责任和义务的国家,面对冷战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顺应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率先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且是具有全球影响的战略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中俄关系是冷战后大国关系建构的新范例,两国相互借重,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多极化格局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共同维护和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