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司使是北宋主管盐铁、度支、户部的财政长官,作为朝廷(政府)主管财政的最高首脑,有“计相”之称。三司使不仅具有处理三司日常事务的权力,还有经度军费、参议军政、荐举官员、编撰会计录等权力,曾在北宋财政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宋代三司使作为中央理财机构——三司的最高首脑,有“计相”之称,成为皇帝以下主管财政的最高官员,在北宋财政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宋神宗元丰改制,以户部尚书取代三司使主管财政,但是,户部尚书无论是职权范围,还是在中枢的地位,都已不能和昔日之三司使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3.
北宋中期,中国出现了一个与天地齐名的历史伟人——包拯。近千年来,他以“公正廉明”、“执法不阿”等优秀品质,一直是民众心目中最称神圣的“青天”。然而,在包拯的仕宦生涯中,更多的是从事以赋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活动。从经掌州县赋税,到数任路级赋税长官;从户部副使,到总领三司,包拯为北宋王朝“理财”几十年。当时,北宋政府已面临严重危机。税政不治,税吏贪婪,几成百弊之首。勇于以国家为己任的包拯,对  相似文献   

4.
唐代度支使既不始于至德元年第五琦之任,也不始于乾元二年吕之任,而是产生于乾元元年第五琦以户部侍郎专判度支。其理由有三:(1)乾元元年十月第五琦以户部侍郎专判度支,才具有财政三司使职的官资;(2)乾元元年十月第五琦以户部侍郎专判度支,表明“判度支”已具备使职特征;(3)乾元元年十月第五琦以户部侍郎专判度支,表明尚书户部长官与度支司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度支司主管侍郎已演成度支使  相似文献   

5.
北宋熙宁年间的察访使李国强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当时朝廷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开始议行新法。在整个变法过程中,朝廷频频造使,到各地督察新法的推行实施,按察各地官吏在推行新法过程中的失职和不法行为。其中有常平使者,体量、相度官,察访使,体量安抚使...  相似文献   

6.
论苏舜钦诗歌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苏舜钦诗歌的艺术特色胡问涛,罗琴作为一个积极从事政治革新和诗文革新的文学家,北宋的苏舜钦有自己的文学思想和创作主张。关于文与道的关系,他在《上孙冲谏议书》中认为文是道德之“表”:“文者,表而已矣。”《上三司副使段公书》又说:“尝谓人之所以为人者,言...  相似文献   

7.
皇城司,本为守卫皇城的禁卫亲兵,若汉之北军,唐之北衙。宋初号武德司,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为皇城司。长官皇城使,为武臣升朝官,“其职任则选内外通领焉”,但非枢密院宣授。“而殿前(司)复不予此,此祖宗处军政深意也”。所谓选内外官通领,即以武臣与内侍为长官。而实际上武臣为皇城使者,只是表示资历的官阶,任事头目实为宦者,“本朝只此一项令宦者掌兵。……此项又以制殿前都指挥使之兵也”。枢密院在京房名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开始设"度支"官,到"度支"官成为北宋"三司"财政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其官职隶属和职权的不断演化,反映了魏晋南北朝至北宋时期财权从相权中分离以及财权进一步分割的现象。统治者对财权的重视度提高,表现了皇权进一步加强的总趋势和中国古代财政运行体制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9.
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改变唐末以来地方权力过大的现状,对地方体制进行了变动。逐步取消节度使的财政、军事、司法权力,同时在地方采取中央派出机构来管理地方的模式,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路,形成了以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使司为主的路级机构,除安抚使由所在路的首州知州兼任外,其他三司号称"监司",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中国地方行政机构从二级制向三级制的转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南宋军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军制与北宋不同,以屯驻大军为正规军,取代了北宋禁军的地位。南宋初年,顿驻诸军由诸大将分统,军力大大强于三衙之军,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藩镇制,形成弱干强枝的局面。“绍兴和议”时,削诸将兵权,加强中央军权,其军队内部编制与军官职级也不同于北宋。南宋初年,御营司为最高军事机关,绍兴十八年后军权始归枢密院。  相似文献   

11.
穆峰 《金陵瞭望》2007,(24):33-33
在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广为传诵的悠久传统,学员遇到军官问话时。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知道”、“报告长官,不知道”,除此以外。不能多说一个字。这就是制度。  相似文献   

12.
赵开酒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开是南宋初年的一个著名理财家.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到绍兴七年(1137),他曾相继担任同都大提举川陕茶马事、川陕宣抚处置司随军转运使、专一总领四川财赋.四川都转运使等要职,创立了一套新的财政模式,大体上奠定了南宋四川赋税体系的基础.绍兴七年,四川的财政岁收高达3667万缗,其中,“劝缗激赏等项窠名钱物共二千六十八万”,都是新增税收.这比北宋末年四川的1599万缗财政岁收几乎多了一倍.  相似文献   

13.
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下诏如熙宁置条例司体例,于都省置讲议司,由宰臣蔡京提举,崇宁三年(1104)四月罢。此讲议司与制置三司条例司不同,与宣和六年(1124)设置的讲议司也不同。讲议司对北宋晚期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唐间中央财政职官体制的第一次变革,发生在东汉,由少府和司农分别理财演变为司农统一理财,可看作是财政领域一次迟到的封建主义变革。第二次变革,曹魏开始,隋唐之际完成,司农理财演变为户部理财,是皇帝以近弥侍臣取代三公职权在财政领域的表现。第三次变革,是唐中期为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出现的,户部理财演变为使职理财。使职理财持续三百多年,起过积极作用,具有历史的正当性和优越性,但深受其变革自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初土默特部编为左右两翼旗,设一品军政长官左翼都统,与右翼都统,下没三品参领,四品佐领若干。隆乾二十八年至清末,两翼旗统归最高军政长官绥远将军管辖,只设副都统一人管理两旗行政,为将军副职。其下设兵司、户司、操演营。崇德年间,两旗有3300余丁;清末约1694户。  相似文献   

16.
包拯,字希仁,生于来其宗成平二年(公元用9年),死于宏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是北宋时期庐州合肥(现在安徽省合肥市)人.包拯少年时就勤奋好学,且很有正义感,成年后十分注意砥砺自己的思想和节操,立志做一个政治上有所作为和情提高尚的人。来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未到而立之年的包拯就中了进上甲科,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公无1038年,包拯出任天长县(现在安职省天长县)知县,此后历任端州知州、监控御史、三司产部判官、京东及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都到使、江宁及开封府知府、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务.他为官二十…  相似文献   

17.
三司度支判官是王安石登上权力巅峰的重要阶梯。在任期间,王安石着眼法度问题,向宋仁宗提出革新意见,试图扭转北宋王朝的颓势。他既强调合乎先王本意的法度的建设,也十分重视人才培育,在学校教育与人才选拔等方面提出过极有针对性的意见,成为之后熙丰变法的先导。王安石关注政治忠诚问题,在《明妃曲》中,他倡导国家与国民之间建立相互的忠诚关系,此种忠诚观念更有生命力。王安石强调理财的重要性,其宗旨一是理清国家财政的收支状况,合理调配财政资源;二是扩展财政来源、增加国家财富。这就需要在生产、分配和流通等一系列环节展开有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史称“闾里童稚妇人,亦知其名”,“小夫贱隶,类能谈之”,足见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包拯于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因父母年高,辞官归里,后又守父母之丧,“十年无宦”,以孝闻于乡里。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守丧毕,重新入仕,先后知天长县、知端州,然后由地方官转入京官,历任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直至枢密副使。包拯从政二十余年,官阶由小至大,执法活动范围由地方到  相似文献   

19.
一九九六年我国财政支农力度加大效益提高财政部农业司张宝田一、农业投入增加,资金到位及时一是“九五”的头年预算内支农资金投入是历年增长较多的,比“八五”头年增长24倍。1996年国家财政安排支持农业发展资金82115亿元,比1995年执行数增加1...  相似文献   

20.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他自28岁中进士起进入仕途,既担任过县、州、府的地方长官,又掌管过财政和物资转运的工作,还做过谏官和枢密副使。包拯一生清正廉明,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有敏锐的洞察力,其在政治、经济、法制方面的改良主张与实践,史学界早有评述。今年正值包拯诞生1000周年,本文拟从军事思想的角度,着重探讨包拯在治军与边防方面的突出贡献,以期填补这一历史人物研究中的一个空白。一、北宋中期的边患与包拯的忧虑北宋王朝的外患主要是辽和西夏。北宋初期,宋太祖和宋太宗因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