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宏观审慎政策作为稳定金融系统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实践年份较长,但具体政策效果还有待探究。该文使用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12—2019年数据,构建反映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指标,然后使用系统GMM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在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方面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宏观审慎政策的整体实施能有效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实施效果与政策力度正相关。此外,宏观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变量也会对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产生差异化影响,进一步研究还显示,实施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有利于降低经济周期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波动,平滑经济周期。因此宏观审慎政策应以逆周期实施为主,并对国有五大行进行特别关注,必要时可对商业银行自身指标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亲周期性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和商业银行自身稳健经营。通过实证证明我国存在信贷扩张的亲周期现象,运用博弈模拟信贷扩张路径并分析亲周期现象产生的原因。为缓和银行信贷扩张的亲周期性,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加强行业协调合作,并辅之以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3.
余剑 《理论界》2013,(1):170-172
发达经济体作为推动宏观审慎管理的先行者,尽管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但所开展的积极探索对于中国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推进宏观审慎管理的过程中,一是要做好金融管理框架的安排以及宏观审慎工具的设计;二是要关注宏观审慎管理的潜在影响;三是要在参考国际通行做法基础上,制定合适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4.
金融系统性风险严重影响着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金融系统本身的顺周期性则扩大了这种风险的可能.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方法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和预防无能为力,在金融微观审慎监管已无法从全局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局面下,迫切需要金融宏观层面的监管以弥补微观监管的漏洞.金融宏观审慎监管除了要体现逆周期性外,其管理方法、操作工具乃至政策配合都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最优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配方式应该是由商业银行与信贷担保机构共同来承担风险.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共担的做法能够有效克服信贷担保机构风险过大、商业银行缺乏激励的问题,也可以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中央银行履行维护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职能的视角,从金融危机爆发后反映出的宏观调控机制漏洞、利用宏观审慎手段与工具调控弥补漏洞、如何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共同纳入中央银行政策调控范围以及中央银行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权衡等方面入手.对宏观审慎管理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并对其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7.
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系统,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时变参数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模型衡量金融系统风险周期指数,再分析货币政策对金融系统风险周期的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金融系统风险周期指数能有效识别高风险和低风险时期;紧缩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降低金融系统风险,但影响效果在长期减弱;在美国次贷危机时期和新冠疫情暴发阶段的货币政策抑制效果显著增强。紧缩的数量型(价格型)货币政策和信贷收紧的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增强价格型(数量型)货币政策影响效果,但扩张的财政政策会削弱价格型货币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8.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问题,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但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发展更是其生存与否的关键.对商业银行信贷项目风险的识别,一方面可以为商业银行经营者提出预警,另一方面,可以使经营者明确风险的具体来源,为信贷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依据.要从根本上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项目的风险,除了银行自身要完善制度、塑造文化以外,整个国家金融环境的优化也十分重要.完善的法律体系、诚信的文化氛围、大批高素质的财经人才以及信贷项目风险预警机制,都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项目风险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可以重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被广泛接受,党的十九大确立了"货币政策加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目前,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进入深水区,潜在的金融风险不断聚集,亟须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加强两种政策间的协调配合,以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利用好"双支柱"调控助力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风险防控对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促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完善风险监管政策、防范整体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0—2020年176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Python网络爬虫技术构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指数,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体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科技既能显著降低商业银行自身个体风险,又能抑制系统性风险。此外,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金融科技发展降低了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增加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系统性风险。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通过杠杆率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产生作用,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仅通过杠杆率渠道传导,风险承担渠道机制的作用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操作机理:2001—201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1—2010年间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发现,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人行债券在整体上并无紧缩效应,提高存贷款利率有着信贷扩张效应,与这些政策手段相比,调控新增贷款规模的有效性最高。"十二五"期间中国货币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需要解决好五个问题:完善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完善中间目标和操作手段、积极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完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2.
基于TVP-VAR模型探讨货币政策不同量价工具对宏观杠杆率和金融稳定的时变影响机制以及宏观杠杆率与金融稳定间的双向动态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从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看,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对稳杠杆和稳金融均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的调控效果,不同期限组合能够实现抑制宏观杠杆率和促进金融稳定;从稳杠杆与稳金融的双向溢出效应看,二者互为调控政策的路径选择,宏观杠杆率的适度波动在长期内有助于提升金融稳定,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增强在中长期内能够有效遏制宏观杠杆率的上升势头。为此,货币当局应继续健全“稳杠杆”和“稳金融”的监管体系,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改革机制,提升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质效,加快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设,形成宏观杠杆率稳定与金融稳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实现宏观经济的长期最优稳态,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的协调配合.基于我国企业的二元特征,考虑政府债务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构建包括家庭、企业(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商业银行、货币政策部门、宏观审慎管理部门以及政府的六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研究不同情形下技术冲击和金融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到国有企业技术冲击时,独立使用货币政策可以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受到非国有企业技术冲击时,独立使用货币政策可以维护经济系统的稳定,加入宏观审慎管理可以改善金融体系;受到金融冲击时,则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配合实施,以实现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为实现经济和金融的长期稳定,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应该相互配合,以应对不同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当前基层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信贷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中存在着对营销工作激励过度、而对信贷管理工作激励不足的问题,从而诱使信贷人员将过多的努力花在营销方面而忽视资产质量。本文在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对基层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产生有效信贷激励机制的基本条件,即将营销工作与信贷管理工作由不同的人员分别承担,并实行不同的考核激励机制,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信贷经营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十二五期间应该把商业银行的科技金融功能的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重新构建发展与创新型经济相适应的新型融资服务体系。应鼓励商业银行以控风险、早布局为原则,以建设和完善其科技银行功能(科技专营机构)为突破口,加大信贷投入、调整信贷结构,加快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在实现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实现商业银行业务的战略转型,确立商业银行在科技金融中的领军地位。  相似文献   

16.
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燕  邹勇 《江淮论坛》2006,(3):38-43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在利率管制条件下所积累的利率风险逐渐凸现,各商业银行现有的利率定价机制和利率管理模式已不适应风险控制的要求。目前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文献多为宏观领域的政策分析,对商业银行作为微观主体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具体研究不多。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分析,参考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利率管理经验,对商业银行在新的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提高定价能力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存款利率市场化面临两难选择:放开有可能引发金融动荡和恶性通胀;不放开同样蕴含着极大的系统性风险.因此,突破利率市场化改革困境,关键是要在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中,有效避免或者化解可能的风险.在资金价格“双轨”格局下,可以在管制轨道的“边际”上引入市场因素,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理念和框架,制定严格的稳健性标准,选择特定的金融机构在相应的存款产品定价上赋予适度的自由裁量权,同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以有效控制风险,有步骤和有差别的放开存款利率管制.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微观审慎监管框架基础上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已成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共识。国内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一致认为中央银行应当在宏观审慎监管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但具体扮演什么角色,存在很大争议。笔者通过对金融业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国际实践进行研究,发现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角色定位有三种:唯一决策者、主导者或参与者。  相似文献   

19.
徐海霞 《天府新论》2022,(4):99-109
与以往危机不同的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与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并不是传统金融机构,而是影子银行。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其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社会各界的担忧,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关键问题。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监管改革中应当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本文以影子银行为切入点,从影子银行的界定与规模测算入手,对影子银行如何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影子银行的监管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等问题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评述。基于此,本文发现,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与金融稳定,监管当局应当适时将影子银行纳入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并注重与货币政策在信息共享、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协调合作,最后还给出了这一研究未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加快商业银行的转轨进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要按照《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内容,真正步人依法、规范、有序的运行轨道,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不断调整、优化现存信贷资产结构,才能彻底摆脱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束缚,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目标,更有效地为国民经济持续、高效、按比例协调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依据国家宏观产业结构政策,优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达到资金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商业银行现存信贷资产的结构呈现出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