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学经典是一个广泛涉及意识形态、传播媒介、审美倾向、批评标准等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就原生文学经典而言,文学经典因文类而被建构;就次生文学经典而言,文类因文学经典而被建构。文类等级通过对审美主体创作热情、作品的接受与传播的影响,制约属于低等级文类的文学经典产生的可能性。低等级文类的文学经典产生,其根源仍是高等级文类及其经典作品的丰厚滋养,且往往与创作主体命途多舛关联密切。文学经典还有助益于低等级文类的身份认同。文类与文学经典的关系问题,深化了文类与作家、作品的关系认识,提供了审视文学经典问题的崭新维度,更显著地揭示出文论史上文类充当的规范诗学特征,更突出作家创作中为人漠视的文类选择倾向。是饶富新意且具较高研究价值的课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代绪宇  王珂 《南都学坛》2003,23(1):80-85
世界散文诗已经有了 1 5 0年历史 ,对散文诗进行文类研究 ,不难发现散文诗已经成熟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由于散文诗文体的易变性 ,散文诗被认为是诗或者散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散文诗文体的稳定性确定了它的文体独立性。中国散文诗创作和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都源于没有确立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类  相似文献   

3.
詹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批评家.作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的一种尝试,他对当代西方文类批评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思考,肯定文类批评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地位,探讨了文类演进历史中的"形式的积淀"与"文类的不连续"问题,重新审视了文类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系,指出辩证批评有助于当代西方文类批评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论中与"文类"意义相近的是"文体"概念,主要是指体裁、体例、体式,属于文学形式范畴。"新批评派"等对"文类"概念作了形式主义的理解。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提出了"文类批评"的概念,力图扭转传统文类概念的形式主义倾向,而代之以历史主义的文类概念。乔纳森·卡勒开了将"理论"称为"文类"的先例,它不是指文学形式层面上的体裁格式,也不是指文学内容层面上的题材和主题,而是指"后学"的各种新潮学说或流派,从而将文化政治问题推进了当今的学术视野,这就将"文类"概念大大扩充了。文类理论从形式主义走向历史主义的后现代转折与当今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密切相关,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为文类理论的新变提供了终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论中与"文类"意义相近的是"文体"概念,主要是指体裁、体例、体式,属于文学形式范畴。"新批评派"等对"文类"概念作了形式主义的理解。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提出了"文类批评"的概念,力图扭转传统文类概念的形式主义倾向,而代之以历史主义的文类概念。乔纳森·卡勒开了将"理论"称为"文类"的先例,它不是指文学形式层面上的体裁格式,也不是指文学内容层面上的题材和主题,而是指"后学"的各种新潮学说或流派,从而将文化政治问题推进了当今的学术视野,这就将"文类"概念大大扩充了。文类理论从形式主义走向历史主义的后现代转折与当今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密切相关,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为文类理论的新变提供了终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散文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长期夹杂在赋、古文和骈文中,是古典文学中最成熟的传统文类之一,无愧为《野草》文类的传统渊源。古典散文诗审视内心、自我言说的特质和以诗为文、诗文交融的优良传统在《野草》里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野草》和中国古典散文诗有着历史形成的一脉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7.
柳宗直《西汉文类》是今可考唐代为数不多的由唐人编纂且未选唐人诗文的总集,虽然该集已佚,但编纂者柳宗直兄柳宗元所为序文尚存,其他典籍亦保留有是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可以考知该集的编纂动因、选录内容及标准、编纂体例及批评特点。尤其重要的是,《西汉文类》纂于唐古文运动盛兴之际,该集所体现的文学观、选学观等与唐古文运动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古代文学目录发展史的角度,论述唐宋文学目录继汉魏六朝之后发生的变化:《隋志》“集部”的正式确立,官、私书目中文学类目的进展,乐府解题与诗文系年目录的兴起,《通志·艺文略》“文类”的产生。进而阐明了唐宋文学目录的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发展现代杂文,关系到中国文学对自由精神的坚守和对正义的担当。作为一个文类,现代杂文在“五四”时期就获得了合法性地位,但经历了文学“一体化”的规约后,杂文创作逐渐走向式微。当前要恢复这一文类的活力,必须摒除各种实用主义误读以及“文学性”权力话语的挤压。  相似文献   

10.
 诗歌叙事学作为跨文类的叙事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如何既考虑诗歌叙事学与叙事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又将其与后者加以区隔,关涉前者的研究对象,也关涉其研究方法。国外叙事学界的研究较为明确地强调抒情诗的叙事学研究,从西方传统的抒情文学、叙事文学、戏剧文学的文类区分中突出其跨学科性质。从构建诗歌叙事学的理论,形成这一学科分支,并开展有效的实践来看,诗歌叙事学应以抒情诗为主要对象,这样,有利于彰显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并从一个新的角度展开富于成效的研究;与此同时,在以抒情诗为主的前提下,也可从“诗歌”这一文类角度展开相关的叙事学研究,包括诗歌叙事学研究,探讨在不同文类中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水平测试体裁难度层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命题说话式的口语测试中,体裁是影响被试表现和测试效度的重要因素,但相关研究非常缺乏。在四类体裁中,叙述体最容易,描述体其次,说明体再次,议论体最难;在六种体裁认知类型中,叙述过去、描述静态、叙述现在相对最容易,说明居中,而描述心理与议论最难。根据这一体裁难度层级关系,我们可以对口语测试题目的体裁难度进行描述和评价,并为口语测试题目的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七”在中国古代文体史上立为一体,由来已久,其文体地位在古代史书、类书、书目等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著录;随着创作的发展变化,七体在后世总集中的归类及收录范围有所变化,据此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七体的文体属性和发展演变,也可看出文体分类及演变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当前,学术论文语篇的研究集中于分析单一语类,如论文的引言、方法、摘要等,缺乏语类间的相关性研究。文章在Samraj(2005)对语类集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经济类英汉学术论文的摘要和引言这一语类集的结构特征和交际目的,探析了英汉两种语言论文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经济类学术论文的摘要和引言在语类结构和交际目的上相互关联,这种相关性在英文中更为紧密;2)这两种语类的结构特征在中英文中存在跨文化差异。从语类理论的视角开展对语类集和英汉论文语篇的对比研究这对增进我国学者的本土文化认同意识和积极的国际参与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九"体的认识,有简单粗疏之嫌。"汉三九"九章成篇、代屈立言、悼屈抒愤的形式和内容并不能有效地概括"九"体的特点。认为"九"体发源于先秦的"楚辞之三九",稍后在汉人手中正式定型。然自魏晋以来,其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尤其是宋以后,明确越过"汉三九",向"楚辞之三九"回归。内容上,凸显了两个新的主题,即抒写个人情思和祭祀。形式上,十一章与不分章的体制得到延续,另外,还出现了多种变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红楼梦》英译研究发展迅速,许多学者都从不同领域对其进行研究。但将功能语篇分析理论应用到《红楼梦》及其英译文的对比研究,国内外尚不多见。本文将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从语篇分析的角度,以《红楼梦》原著及其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为语料,重点讨论《红楼梦》作为章回小说,其语篇体裁标记语在英译文中如何处理的。  相似文献   

16.
北学派是在朝鲜封建王朝统治日渐腐朽、各种阶段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历史背景下,同时又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北学派先驱洪大容、朴齐家、朴趾源等提出"北学中国"的倡议,体现了他们在思想上坚持传统儒家"和而不同"、"包容并蓄"的思想理念,在经济上提出"利用厚生"发展生产的务实主张。以大力发展物质生产,提高科学技术等方面来"和谐"朝鲜王朝各种社会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朝鲜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17.
词从一开始就改变了诗歌教化致用的传统功能,其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娱乐性。词中所写多为女性,抑或从男性的视觉来感知女性,作家的创作心态趋于内敛。宋词注重感性心态的细腻描述,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婉约派词人柳永、秦观,还是豪放派词人苏轼,其词作都可说是作者感性心态的一种自然流露。宋词中大量出现的凄凉感、寂寞感、孤独感,当是作者心态走向的新形式和新发展。词中的物象,常常成为主体情感观照的一种新表象,它不是以描述外在物象为审美目标和归趋目的,而是借助变形化了的新表象去显示主体的心态、情感和情绪的需要。宋代词人在感性心态描述上的成就,对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体学问题,但对文体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探讨还很不够。从侧重于语体功能的语言学的文体学与侧重于体裁功能的文学文体学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来看,目前古代文学研究将文体问题简单化为体裁问题有其不足之处。中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文体学传统,文体学是整个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核心。传统的文体学内涵与方法,正是包括了目前学术界使用的语言学的文体学与文学文体学两方面的内涵,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文体学。古代文学的文体学研究应该充分汲取这一传统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类型电影与类型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在传统电影批评还是现代电影批评的领域,类型批评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批评方法之一。它的研究对象类型电影的产生是大工业生产和艺术审美合力的产物;类型电影的本质内涵是模式化,它的创新是在模式基础上的破格;类型批评的历史和类型电影的创作并不同步,在经历了现代批评理论的洗礼后,类型批评呈现出综合化的跨学科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20.
箴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产生于西周初年。这种文体成立的基础是所谓“官箴王阙”,是古代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箴的标准文本是从周初流传下来的《虞人之箴》。从那时以来到晚清,除战国时期一度“委绝”,代不乏作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箴体文由官箴发展为私箴,进而出现君箴。箴本是使用范围很小的应用文体,但从汉代扬雄开始,经六朝而至唐代,著名的箴体作品,大多出于文学家之手,他们往往把文学方法用于箴文写作,遂使箴体文获得浓厚的文学性,足有可观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