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1895年清政府战败将台湾割让日本后,台湾人民始终不渝地为摆脱日本统治、返归祖国而坚持斗争,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光复始告结束。有的学者曾将日本统治台湾分为三个时期,即1895——1918年为暴力镇压时期;1918——1937年为怀柔时期;1937——1945年为“皇民化”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中,台湾人民的反日斗争,也各有不同的特点。本文拟就七七事变后台湾同胞抗日斗争的特点作一探讨,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2.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吞并了中国台湾。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本从台湾征兵共20万人。由于日本人将台湾原住民称为高砂族,便将从台湾原住民中8次征兵所有的2万多人称为“高砂义勇军”,这2万多人被派往马尼拉、新几内亚、拉哇鲁。高砂义勇军上了战场后在日军中地位极低,给日军打杂挑担,被日本人称为“苦力者”,没有地位,也没有军阶,最后能活着回来的,只有三分之一。就在这三分之一中,多数还是伤残。日本战败后,少数别有用心的日本人将在战争中战死的高砂义勇军的灵位放在靖国神社中,还宣称“台湾人是爱日本的”、“台湾人愿意做日本人”。而事实上在日治时期的台湾原住民,是被日军或胁迫或利用下被迫或少部分自愿成为“高砂义勇军”的。本文从原住民祖灵信仰的角度,研究高砂义勇军,探讨他们悲剧性命运的一个成因。  相似文献   

3.
18 74年日本以两起船难事件为借口 ,公然侵略我台湾 ,受到清政府及人民的英勇抗击。狡猾的日本处心积虑地使用偷换事件内涵的做法 ,瞒过了缺少外交经验的清政府 ,签订了使中国丧失琉球主权的《北京专条》条约 ,后来在日本侵占琉球过程中 ,琉球曾向清政府恳求援助 ,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拒绝对琉球的援助 ,最终丧失了琉球的主权。  相似文献   

4.
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95年清政府甲午战败,马关割台,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对祖国的认同与忠诚,表现出台湾同胞在日本殖民统治50年中,奋起抗日,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凭藉这种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台湾才能在1945年10月重回祖国怀抱.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台湾先进青年深感只有祖国强大才能解救被日本殖民者奴役的台湾,因此,他们纷纷参加祖国大陆的革命运动。1926年12月,在祖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广东的台湾青年学生在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广东台湾学生联合会。为了更好声援台湾人民反日斗争,1927年2月5日,戴季陶应广东台湾学生联合会之邀,在黄埔军校作了名为《孙中山与台湾》的演讲。该演讲使台湾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孙中山在临终之际,不仅关心台湾同胞及其革命事业,而且还高瞻远瞩,放眼东方和全世界,把台湾人民的解放事业与世界被压迫民族、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提出了联合世界被压迫民族和无产阶级共同打倒帝国主义的建议,进而为台湾人民的解放事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促进台湾回归祖国的实践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祖国的统一事业,孙中山先生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时刻关心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民,一直把台湾作为他从事革命事业的重要根据地;他多次到台湾,宣传革命思想,领导台湾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决心使沦陷于日本铁蹄下的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实践,不仅唤醒了台湾人民抗日救国的民族、民主意识,而且激发了台湾人民的革命斗志,促进了台湾抗日斗争高潮的到来。台湾人民积极投身中国革命洪流,并与祖国大陆人民一道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台湾回归祖国的伟大成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书写了海峡两岸人民为了祖国统一而共同战斗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7.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才普遍采用的。当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被日本帝圆主义侵略统治达五十年之久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祖国人民把长期居住在台湾的少数民族就称为高山族。在台湾一千多万人口中,高山族有二十二万多人,占台湾总人口的2%。高山族主要分布在我圆台湾省的台湾本岛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岛上,分布面积约占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相当台湾全省面积的45%左右。此外也有散布在台湾本岛其他地区和大陆上的,在大陆上的高山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台湾近代著名爱国者、学者连横的生平及著述两个层面对其祖国意识进行了论述。连横在日本统治下,目睹了奴化教育对台湾人民的毒害,为了唤起台湾的民族意识,他致力于研究台湾的历史文化。连横的著述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我们认为,这种著述倾向正是其祖国意识的真切流露。  相似文献   

9.
台湾民众的悲情意识:缘起、影响及其化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割让台湾与日本的殖民统治、蒋氏父子的专制统治的台湾特殊历史造成了台湾人民祖国认同心理的特殊复杂性和悲情意识的产生。而台湾特殊的政治选情,扩张了台湾民众的悲情意识。台湾民众的悲情意识影响台湾政治,使得台湾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偏离其正常的轨道。同时对两岸关系造成冲击,给两岸和平统一带来新的挑战,危害祖国的统一大业。要想使台湾民众的悲情意识得以化解,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就应当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政策,争取岛内民心;落实对台利好政策,加强经济交流合作,理解并尊重两岸人民的特殊情感。  相似文献   

10.
台湾岛内“台独”分子,为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重弹台湾主权归属“法律地位未定论”之老调。对此,本文从多方面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剖析与论证,评述台湾归属中国是天经地义的。  相似文献   

11.
日据时期日本对台湾疯狂的文化侵略是日本情结形成和膨胀 的根源,蒋介石本人的日本情结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台湾的日本情结,现今台湾当局所谓 的“新台湾文化”的重建及李登辉本人浓重的亲日情结进一步促成了日本情结的膨胀,日本 情结的膨胀对两岸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俘虏盟军准将以上军衔的高级将领76人。从1942年到1944年间,日军对高级将领战俘的羁押地实施从马尼拉至台湾最后到奉天的迁移,这种变化与整个战争时局的变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战俘成为战争的内在组成部分。迁徙的过程和地点反映日军试图以盟军高官战俘为筹码负隅顽抗的图谋。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探讨学人在台湾光复初期教育重建中的奠基性作用,分析他们在教育界开展的以"启蒙"为导向的文化建设,以及他们在去除日本殖民教育影响基础上大力推广国语等活动,可以看到学人们在台湾教育事业推进过程中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日据时期台湾同祖国大陆的文学交流从未间断,台湾文社发行的文学期刊《台湾文艺丛志》曾经从京沪的《东方杂志》、《太平洋》和《小说新报》等转载和引进大量文章。台湾的传统文人也同大陆文人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研究机构的设立和变化、主要学者及其田野工作和著述,以及主要学术成就等几个方面,对日据时期(1895-1945年)日本殖民政府和学院派学者在台湾的人类学活动作一般性概述.同时结合台湾具体的历史情境,对这个时期日本学者的人类学知识的性质作出判断,指出这个时期日本学者在台湾生产的人类学知识在形态上是属于殖民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日文史料,介绍了目前鲜有人论及的本世纪上半叶日本及台湾总督府在潮汕地区的活动情况,集中考察了日本及日系朝鲜人和台湾人在汕头成立的日本人协会及其日本人居留民会。也讨论了朝鲜人和台湾人在潮汕地区的活动及人口和职业状况,同时叙述了伪汕头市政府的主要人员及他们附逆成立的东亚联盟汕头支会的有关情况,这对于了解和认识潮汕地区近代化过程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日据时期台湾通俗小说的创作语言表现为汉语文言、中文白话和日语等不同的语言形态。这些通俗小说侧重于婚姻、爱情、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层面现象的揭示与描绘,较少正面附和或反抗殖民当局的时局政策。其中,文言通俗小说传承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营养两者兼具,日语通俗小说侧重规避政治时局的言情,中文白话通俗小说有着持守汉语与无奈媚日的矛盾性,它们大都具有在日本殖民当局语言暴政压迫下隐性抗争的特点和炎黄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不断调整对台政策,明显提升日台关系。日本从谋求政治大国、遏制中国的崛起、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强化对台政治影响力出发介入台湾问题,其战略意图是干涉中国内政,利用台湾问题来制约中国的发展,影响中国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