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忧患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忧患意识,自古于今延绵不息。它是主体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一定问题的思考中所呈现出的压抑感受和焦虑不安的精神状态,是具有理性意义和意志倾向的沉重情感。忧患意识,作为集各种痛苦与焦虑情绪为一体的情感状况,与心理学相联系;作为支配人们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的一种动机类型,与伦理学相联系;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而广泛地表现于各种意识形式之中并构成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与认识论和历史观相联系。本文拟将忧患意识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心理范畴作粗浅的分析。忧患意识的形成和普遍存在的根据忧患意识是人类意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忧患意识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推动着人类自身的前进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从忧患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起源和发展变化入手,把人们的忧患意识分为自然忧患意识、人自身忧患意识和社会忧患意识,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忧患意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绝不能没有忧患意识,要始终保持对自然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始终保持对人自身的忧患意识,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始终保持对社会和国家的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下,忧患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与时俱进的思想要求。牢固树立忧患意识,一是要求我们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求我们增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三是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孕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意识等等,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的灵魂和源泉,成为我们民族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我们今天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就是为了更好地使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环境文学(ENVIRONMENTALLITERATURE)也称为“公害文学”、“生态文学”或“自然写作”,是一种以唤醒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宗旨与美学追求的有着明确的现实针对性与社会功利性的文学,是一种伴随着人类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达而生存环境却日趋恶化的悖反现象而产生的充满忧患意识、自审意识、反思精神与伦理精神的文学。环境文学作为一种文艺思潮,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环境文学的鼻祖、美国小说家梅尔维尔(HERMANMELVILLE)的代表作《白鲸》中的哈亚船长那蔑视天地万物、不计成败得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忧患意识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在与自己生活关联不直接领域国防意识、忧患意识淡漠、危机感紧迫感缺失等问题.针对中国面临的美国、日本、南海主权之争等潜在威胁,应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注重两个结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教育方法等路径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7.
《精神现象学》又被称作"意识经验的科学".这是何种意识的意识经验?其"精神性"与现代思想的精神有何不同?在胡塞尔那里现象为意识本身所具备,为什么在黑格尔那里意识是精神的现象?欧洲近代的"意识"禀承西方自然理性的传统,在自然理性和概念把握理性的张力中具备自我教养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一笔者曾就悲秋意识的源流和内涵作过初步论述,认为:“悲秋意识是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与偏重于社会政治领域的忧患意识不尽相同,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人的生命本体紧相关联.悲秋意识的核心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人心中引起的深刻颖悟,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忧恐、悲叹、把握和思考。质言之,悲秋意识即包含了深刻的时间观念的生命意识,在它的背后,深隐着中国古代文人亲和自然、肯定自我、重视生命的价值定向。”①纵观漫  相似文献   

9.
钟添生 《理论界》2008,(9):23-24
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意识、历史意识、责任意识、奋进意识。江泽民的忧患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危机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历史意识:拓展广阔的时代视野;责任意识:把握内在的时代逻辑;奋进意识:坚持先进的时代取向。  相似文献   

10.
老舍的小说创作充满了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如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老舍的创作风格,源于作家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作家的一种美学追求,也是“爱”的另一种体现。他的带有苦涩味道的幽默,并非冷潮热讽,而是引导人们在笑人笑己中,把读者的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汉字传入日本,使大和民族文明开化,汉文化融化为大和民族之魂.儒释道文化,化为了日本民族精神.日本军国主义是儒家文化养育的大和民族的"基因变异",是把儒学多跨出一步,转为荒谬,是对文明的扼杀;反省历史,复兴儒家文化的辉煌,仍是大和民族的自豪.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家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但中华民族精神蕴含在中华儒家文化之中是其理论共识。儒家的"和谐"与"理性"、"内圣外王"之道、人文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及"心性之学"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固有的内涵。现代新儒家致力于从儒家文化视角来解读中华民族精神,是有失公正性的,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儒家文化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也是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的。现代新儒家力图从深层的精神内核来认识儒家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我认识过程的深化和发展,也是继续研究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道都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只是两家的落脚点不同,儒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动力机制作用,道家起到了平衡机制作用,儒道互补表现为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对立与统一.儒道均具有宗教的超越性,但与西方的宗教性不同,主要体现在"安身立命"、"终极关怀"和人格的"内在超越"等方面,其内在的根据是道德精神.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性对科学、民主和社会政治的演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儒道二家学说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儒道文化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儒道互补的形态在理论上表现为儒道融合,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儒道并行,在人格修养上表现为儒道双修。这三种形态从不同层面丰富发展了儒道互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常裕 《晋阳学刊》2006,25(3):69-72
“性命双修”是道教内丹理论的思想内核,它改造并吸收了儒学的主要哲学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既承继了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思想,也发展和超越了儒家心性理论。尤其是从道教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用“性命”说把“三教”统摄在一起,把“常道”、“元神”同儒家和佛教的“本心”、“本性”作了形而上的整合,在形上的层面上一同放在本体的高度;既提升“道”的形上内涵,也兼纳并蓄了“道本体”、“心本体”、“性本体”等理论。把“道”、“神”、“心”、“性”放在同样高的的位置上,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也是开拓性的。  相似文献   

17.
直觉的辩证法--中国哲学思维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直觉的辩证法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征,它不像西洋哲学的逻辑辩证法那样追求严格推理,以证明概念的逻辑关系,而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佛学的"般若智",都是要人超越有限的生命以达到无限的精神境界.宋明理学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心性修养和"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现代新儒家的直觉为体、理智为用都体现着一种重视宇宙人生的自觉精神.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随着历史的发展,四家的命运迥然相异,其中墨学沉寂,法家逐渐式微,儒家崛起并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位置,道家紧跟其后,与儒学相配合,一张一弛,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其中的原因只能结合四个学派的思维特质去分析才能得以明了.  相似文献   

19.
方东美认为哲学思想的起点与目标是庄子的“寥天一”这一最高的境界,这一对哲学性质及中国哲学的看法具有强烈的道家思想的色彩。从这样的角度,方东美对儒家和道家的价值理想的异同做了比较,指出儒家的价值是相对的人文价值,道家的价值是绝对的、宇宙间最高的价值。方东美以《尚书》和《周易》阐解原始儒家,缺乏史料的根据,是对原始儒家精神的一种曲解,是以自己心目中的儒家精神置换了历史中的原始儒家精神。现代新儒家有其特殊的含义,有其强烈的道统色彩,所以把方东美视为现代新儒家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相似文献   

20.
从时代性、民族性、整体性、层次性四个角度把握国学的含义。儒释道是国学的基本构成。各自的理论特色和精神趣旨分别是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三家的共识是人格养成、向往真善美和社会和谐。三家整合在一起,共同搭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