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法治是一种比人治更好的治国方略,法治的产生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思想等外部条件和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意识等内部条件的综合产物.我国古代及解放初,盛行人治而未形成法治社会,其主要原因是当时不具备法治的内外条件.如今我国正在向法治化道路迈进,但法治化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认识法治社会的内外条件,致力于法治社会内外条件的建设,对构建法治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组成部分,它是社会意识产生的根源。自然经济是人治主义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法治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治国理念从人治到法治的彻底转变。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对人治具有天然的排拒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孕育和发展强烈呼唤法治,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法律确认,其发展又要法律引导,市场行为还需要法律规范、调整和维护。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实现市场经济法治的基础,而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应当是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各个法律部门所组成的有机集合体。它是一个以调整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社会关系为对象,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为基础,以商法和经济法为两大支柱的市场经济法为主干,以相关社会法和程序法为补充的有机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历史必然性,又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甚至会偶有曲折性。法治国家建设的沉重历史包袱是顽固的人治传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得以开通,但征途艰难在所难免,目前需做好以下工作:抓紧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创造高度的民主政治制度,努力消除封建人治残余;切实贯彻法律至上原则;努力培植大众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5.
人治、法治、德治有社会治理形态和国家治理手段两种意义.作为社会治理形态,它们与人的发展形态相适应;作为国家治理手段,法治和德治可以兼通结合于人治和法治社会形态.我国封建社会建立了"德主刑辅”的治理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建设成"法主德辅”的法治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一种比人治更好的治国方略,法治的产生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思想等外部条件和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意识等内部条件的综合产物。我国古代及解放初,盛行人治而未形成法治社会,其主要原因是当时不具备法治的内外条件。如今我国正在向法治化道路迈进,但法治化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认识法治社会的内外条件,致力于法治社会内外条件的建设,对构建法治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法治国家为目标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突破 ,也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明确了方向。法治区别于法制 ,在其内容、功能、实现条件等方面较法制有着更深刻的内涵。法治国家的建设是适应一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建设。我国法治国家的目标在其形成和实现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特色。确立法治国家目标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础上 ,为根本解决社会转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制度创新。在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过程中 ,从人治走向法治 ,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内容 ,要发掘和利用人治传统中的积极因素 ,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过渡。法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始终必须处理好推进法治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法治建设也是一个改革和开放的过程 ,要处理好法制的统一性和法律实施多样性的关系 ,处理好学习、借鉴外国法治经验和坚持我国特色法治道路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还不能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公正、有效地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的唯一方式。通过对积极人治与消极人治的分析,认为法治应与积极人治结合使用,探讨了积极人治存在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法治”、“人治”、“德治”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法治"、"德治"都是实现"人治"的手段,服务于君主专制.现代法治精神原生于西方,为近现代中国所继受,引发出剧烈的矛盾、冲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利用中国传统可资利用的有效资源,使法承载着中国人现代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施行良法之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时代。法治与人治同属于国家治理方式,两者在治理的理念、效果和地位上有本质区别。但新常态下的法治并不完全排除人治,人的作用不可低估。党的领导绝非人治,它不仅没有削弱法治,而且使社会主义法治更加稳健和昭彰。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 ,一方面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有一系列必要的制度作保证 ,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能更有效地促进以德治国的贯彻落实。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的问题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立法工作 ;建立有序运转的制度和机制 ;培养广大人民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化意识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处理好行政权与公民权这一核心关系。分析认为 ,要以公民自治促进行政法治 ,以行政法治保障公民自治 ,从而在多次博弈中实现两者的均衡发展。这种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 ,对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治的困惑与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是中华民族对历史上困惑的超越。然而 ,在有着根深蒂固的人治传统的中国社会如何实现法治 ,却十分引人深思。本文认为 ,中国实行法治的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为法治提供了基础性资源。  相似文献   

14.
法治的"表层化"是指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中,对法治形式和法治内容理解的脱节,所呈现出来的是对法治理解的表面化、肤浅化和形式化,尤其是对法治精神理解的空洞化.法治的实现是一个融合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及法律文化的总体性进程.本文从我国经济、政治和法律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法治"表层化"的原因,提出了克服法治"表层化"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在理论上明确和解决如下3个问题:1.“法治经济”不是“法制经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要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目标;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即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具有同质性,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历史经验证明,和谐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调节中实现的,而实现手段之一就是法治。因此,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它可以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塑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精神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和谐社会蕴含法治价值,二者在本质上契合,因此,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它既是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扬弃,又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贯彻"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论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同时又是一个法治社会,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从本质上说两者是一致的,因此在实践中通过法治手段可以促进、保障和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