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禅宗与中国道家思想密不可分,牛头禅作为禅学一支,其不仅继承了佛教空宗,也承继了中国道家老庄思想。本文从心性论、思维方式、境界观三个方面比较了牛头宗与老庄思想存在的理论联系和逻辑差异.阐述了牛头宗对老庄思想的吸收、融通与改造,使牛头宗在禅学的理论框架中与老庄的思想达到新的更高层次上的理论建构与思维模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禅宗北宗以本源清净之心体作为其心性论的理论基石,以妄尽还源、真心自现作为其修行实践的基本路径,由此决定了其在超越论上的空无所得之特点。既然真心本有、不从外来,心性本净、体与佛同,那么修行的最高境界则是通过不离有无、心无分别、离境离心等方式而体认那既有的明镜之心、清净之性。虽然北宗诸派多以体认清净之性为超越之境,但其在解脱方式的具体选择上却不尽相同,从而彰显出心善解脱与慧善解脱、性净解脱与障尽解脱的殊别。  相似文献   

3.
慧能《坛经》以明心见性的方式在理论上解决了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的矛盾,并且将这种圆融的智慧付诸实践,主张明心顿悟,行住坐卧皆是禅道,而所谓涅槃不过就是无舍无著,心无挂碍的心灵解脱之境。禅宗的解脱论宗旨即是将佛教圆融思想还归于现实,在具体的、践履的生活世界中体认佛教真理,在现实的生活世界证得涅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味———妙悟的描述 ,发现从味到妙悟的范畴演变过程体现了在中国古典文艺审美传统中儒道观念的主次关系的重新安排或转化以及禅宗的深刻影响。在从味到妙悟的发展中 ,道家的妙悟说通过与儒家比兴论的斗争 ,并吸取中国化佛教禅宗顿悟对审美心理层面的恰当描述而成为中国传统文艺审美的主导价值思想。  相似文献   

5.
张慧远 《学术界》2007,(2):134-138
朱熹与禅渊源甚深,本文以《朱子语类》为文本,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朱熹的理禅交融的理论.即"理"的本体论与华严禅;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与禅宗"渐修顿悟"的修习方式;"随事"、"日用"的境界论与禅宗的"不离日用"的解脱观."理禅交融"导致了儒的禅化与禅的儒化.  相似文献   

6.
印度佛教引入中土后,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了一段不适应的时期,到唐代已经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形成互相融合的趋向。这种融合首先以佛学的中国化为契机,如天台宗“一念三千”就与儒家心性之学有某种暗合,唯识宗学理上虽仍与中国哲学格格不入,但亦显示出对皇权的依赖和臣服,华严宗则大量引用老庄而“以老解佛”,同时又对双方都有所改写和调和。禅宗是对佛教作中国化改造最彻底的案例,其顿悟说既融合了道家和玄学的成分,也具有儒家心性论的背景,成为后来宋明理学和心学的重要思想来源。对这些中国式佛学,儒家的回应既有批判,也有吸收,由此而提出儒家“道统说”(韩愈),并试图以心性之学来统一儒佛两教(李翱)。道家则以《道体论》为代表,借助于郭象的“无心论”而将佛理佛法大量融入道家经典,使道家哲学在思辨层次上提高了一个档次。这些都为后来宋明理学吸收三教而成一统准备了充足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将儒家有为论和道家无为论进行统摄、互补和转化,取两者之长,去两者之短。在需要有为精神的科技发现领域继续发扬儒家的有为精神,并从功用之为转化为无功用之为;在科技应用领域,为将科技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则需要提倡道家的无为境界,即顺为、慎为和少为。  相似文献   

8.
敦煌遗书中的禅宗卷子,为数相当可观。仅禅宗五祖弘忍的《蕲州弘忍和尚导凡趋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简称《修心要论》)就有八种之多。可见,《修心要论》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过。但,《修心要论》的作者是否是五祖,这,在学界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笔者自知学养不深,又不甘寂寞,拟写了这篇拙文,抒发已见,乞教于达者。《修心要论》流传的时代《修心要论》又称《最上乘论》、《一乘显心论》,关于它是否是五祖的作品,在国内学界,从公元670年到本世纪80年代,主要有三派意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偏向优美,这在以四季为题材的诗文中多有体现.究其原因,首先是传统民族性格与民族心理使然,也是道家和禅宗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中原战乱,佛教衰落,然而滇黔边陲之地,禅宗佛教却呈新兴之象,其中不乏高僧大德,在开化较晚的黔中地区也出现了厂(音ān安)石这样杰出的禅宗大师.笔者曾撰文对厂石的生平、影响、佛教宇宙观和解脱论进行了初步研究,兹再就其佛教认识论作一初浅的分析,以期推进对厂石禅宗佛教哲学思想的全面研究.关于众生的本体是什么,他们能不能成佛,这是厂石的佛教宇宙观所要解决的问题.厂石的佛教宇宙观是厂石佛教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厂石佛教哲学以成佛解脱为最终目的,自然,它不会满足于诸如众生的本体是什么,有没有佛性,能不能成佛等空泛的理论说明,而会更关心究竟在什么条件下成佛,如何成佛等实际问题.厂石佛教哲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更富有宗教实践色彩,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围绕着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行动,构成了厂石独特的佛教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三种形态。道是道家心性论的理论基础,由道而性、而心,是道家心性论的具体展开。命论与生死论,是道家心性论的外在延伸。致虚守静是道家修养论的主旨。自然、自在而自由,和谐、和睦而和适,是道家心性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流派,但从思想渊源看,它不只是印度怫教的因明学说的衍化,同时也是中国道家的无为思想的扬弃—道家所竭力追求的“无已”、“无待”的绝对自由境界,正是禅宗所向往的极境。二者的区别在于:道家主要倾向于指出这一境界,让人认识这一境界的完美和其实;而禅宗则进一步指出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并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无修之修”的修行原则。同印度佛教相比,禅宗不仅大大地世俗化、心灵化,而且现世化和平民化了。佛教所笃行的禁欲主义和虔信的权威偶像,已被适意的心理要求所代替;它所宣扬的来世报应,也逐渐让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王维和李白的诗歌对禅宗与道家所追求的"空灵之美"的不同之处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4.
宁智锋 《理论界》2008,(1):134-136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时代的风气、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再加上体弱多病以及深陷党争的漩涡等诸多因素使他需要寻求精神解脱,而禅宗正好是一剂良药,成为他精神的避难所。禅宗对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那闲适从容、迁情世外的心态和他那充满禅意禅趣的诗词创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形而上的艺术理论,氤氲着道家、禅宗的玄远灵动的精神,脉脉相通,息息相应。道家哲学认为“目击而道存”,空静明澈的纯粹主体只有以心灵的直觉才能与大化的生命流动相应合,所谓“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在中国本土生长发育起来的禅宗,大量融会了道家(包括儒家)虚静以致明等思想,主张由定生慧,以心印心,泯灭自我与存在的界限,重视整体把握、直觉悟入,反对支解分析、概念思辩。道与禅,是沧浪诗论两大主要的  相似文献   

16.
隆钦然降巴的《七宝藏论》以及其它著述虽然各自独立成篇,却有一个整体性的关联。这就是其觉性菩提心、自然智慧、自然解脱、本来解脱的主题贯穿于各篇之间,成为其中心思想。而菩提心的起源、本质、表现、功能与作用的阐发,尤属七篇之核心观念。本文以隆钦然降巴《七宝藏论》中的《实相藏》、《句义藏》为主要资料依据,并辅以其名著《心性自解脱》、《法性自解脱》和《平等性自解脱》等《三自解脱论》中的重要材料,运用现代哲学的理念深度梳理、论述、诠释了宁玛派的特殊教法——大圆满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再度兴起,艺术界新兴的文化热潮已不是简单地以世俗化的眼光去表现传统题材,而是试图将禅宗、道家思想容入到艺术之中,这在现代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程度的悟性和艺术直觉特征,同样反映出当代中国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碰撞。  相似文献   

18.
解脱论是宗教教义的核心。佛教和基督教在解脱论之间存在以下四方面的主要区别 :一是两种不同的信仰与解脱的范式 (简称“信解范式”) ,即佛教的“人→神→人”范式与基督教的神→人→神”范式 ;二是两种信解范式所不同的理论基础 ,即“佛性论”与“《圣经》解释学”;三是两种信解范式不同的出发点 ,即“性非善非恶论”与“原罪论”;四是对佛、基信解范式发展影响最大的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 ,即“中道涅 般木 观”与“过程神学”。佛、基解脱论在这四个方面分别具有比较严格的逻辑关系 ,从而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宗教修行方式和客观结果。但…  相似文献   

19.
乔凤杰 《船山学刊》2004,(2):111-120
该文史论结合,在尊重宗教信仰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作为佛教理论基础的缘起论及其解说模式进行了理论总结与哲学分类,并提出了自己对缘起论、缘起论与解脱、解脱的意义等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各宗派中,禅宗的心性思想整体性特别强。尽管如此,作为分灯禅中的重要两支,洪州派与石头派还是表现出相互区别的心性思想。笔者试将洪州派、石头派心性论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朱熹的心性思想作相关比较,以期对探究禅宗心性论与心学、理学心性本体思想间的借鉴、吸收关系,以及宋明时期儒家心性思想为何由人生、伦理转向心性本体层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