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恒新的问题,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例较高,虽然吉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仍是制约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回归分析可知,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下大工夫,要坚持抓好基础义务教育工作,政府也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机化率和良种普及率,同时应转变思路,在努力培育劳务市场的前提下,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问题上。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系列矛盾、困难.要立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确立市场取向的目标模式.解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主要出路在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发展小城镇,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3.
托达罗模型中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符合我国目前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该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含义:缩小城乡差距和城市失业问题根本出路;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间接方法;城市创造劳动岗位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局限性等.我国要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必须采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涉农服务业、建设中小城镇、重视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发展和改革教育发展目标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重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与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均 益与效率统筹兼顾 未来几十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将不断向城镇及农村乡镇企业转移,农业有机构成提高,农业劳动力投入将大大减少。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社会对农产品需求还将增长。因而尽管农业产值份额存在下降趋势,农业沪值、产量)规模且必须不断扩大,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面对非农产业及入世后国外农业的冲击,农业也必须不断提高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率。因此,从国家(或农业整体)的角度来看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我国农业发…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数据对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袁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从短期看不会对农业及粮食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农户从事农业及粮食生产主要因素有农产品价格、政府补贴、农业生产成本和病虫害。最后提出稳定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异地转移为主,劳动力的异地转移是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只有适时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特点,政府才能够综合应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微观调节等各种措施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但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当前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稳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从分析"民工荒"现象入手,简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规律,对现阶段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一些思考,为实践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操作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系列矛盾、困难。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根源主要是长期“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所致 ,其实质是“人资环”紧张与二元结构矛盾使农民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我国畸型经济社会结构的改变等方面具有很多重要作用和意义。要立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确立市场取向的目标模式 ,其主要出路在于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发展小城镇、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若干问题的产生,根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抛弃视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为“外来人口”的旧观念,通过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立,为进城务工的劳动力提供必要的条件,积极有效地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保证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确保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善城市就业结构、改善区域人口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在国家改革和与发展的宏观层次上对要素配置进行统筹考虑,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根本上寻求新的途径。本文对我国未来非农就业的主要载体以及就业载体扩容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9个方面调查分析了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近10年的变化,得出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耕地变化无显著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三次产业的产出差异悬殊才是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与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影响农业劳动力逐步有序化转移的最大障碍是劳动力的素质等结论,提出了浙江省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口多、劳动生产产的提高、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低、城乡分隔政策等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剩余的主要原因.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则在于转移所可能带来的利益、城市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民观念的更新、农民对城市文明的向往等方面。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实现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条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20余年内,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多,增速快,质量不高,普遍供大于求,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该文提出,解决这一问题,要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壁垒;要全方位、多层次地拓展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要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适应能力,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  相似文献   

16.
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前提。湖南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靠劳务输出;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近年来青壮劳动力流向省内大中城市人数和到省外打工人数呈加速增长之势、当地山地开发也正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一大亮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脱贫致富与农村小康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家财政应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大容量就业载体的培育与扶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有多少农村劳动力可以转移进入城市部门?这对于政府制定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各种重大社会经济决策都至关重要.本文分别测算了中国在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以及完成了工业化之后还能够继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总量,结果发现它们分别达到5.52千万人和1.95亿人,它们所对应的城市化率分别为55.56%和75%.本文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城市部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不会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提高四川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有着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直接影响到四川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是至为关键的问题,在现实条件下,提高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就是确保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能顺利实现转移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必须转变观念,加大教育经费上的投入和扶持,在教育领域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加入WTO后 ,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作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农村劳动力必须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敏锐的市场经济意识、独到的改革创新精神和较强的法律法制观念。由于传统教育的缺陷和当前教育体系的不健全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必须以教育为本 ,积累农村人力资本 ,发展农村人力资本 ,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 ,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选择.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环境,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当前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