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源于明显有别的社会历史条件,从近代到现代,人类所建构的进步观念经历了由理性主义进步观到现代西方危机论的嬗变,对进步的信念由塑造神话走向推翻神话。两种不同的进步观念在理论上恰恰是直接对立的:在理论基础上体现为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在理论支点上出现为科学技术万能论与科学技术异化的殊异,在理论核心上展示出机械决定论与历史非决定论的区别,在理论归宿上则呈现为盲目乐观主义与消极悲观主义的分歧。比较两种进步观念的理论差异,把握它们殊途同归的理论探索,对于正确认识社会进步问题以及自觉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步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进步观念的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解释社会进步及其历史发展的基本概念,是建构科学的社会进步观念的重要范畴。人类活动论与社会进步观念的实质性关联在于,社会进步既表现于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中,又生成于人类活动的时间序列中,其本质要义是事实与价值在人类活动基础上的矛盾运动。因此,从共时态与历时态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进步与人类活动的内在关系,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进步观念的理论内容,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晶 《学术探索》2010,(4):18-22
西方某些学者将马克思的进步观念与线性进步观念相混淆,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严重依赖于单线性的历史进步观。事实上,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单向的、直线性的发展过程。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现实的人"的理论以及"东方社会"的理论,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具体模式辩证的统一起来,描述出人类历史复杂的进步过程,从总体上否定了线性历史进步观所指认的历史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单线性的、同质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进步观念的建构郝永平一人类在追求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也不断树立起关于进步的信念,历史地建构出社会进步的相应观念。如果说追求进步是基于人类活动的超越性与创造性的话,那么建构进步观念则是立足于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自觉性的基础上。人类活动总是依据一定的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确信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内涵 ,但却并非盲目乐观主义的持有者。以人类丰富的感性实践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对立 ;以对历史发展总体过程性质的肯定 ,摆脱了盲目乐观主义与消极悲观主义的纠结 ;以对历史发展进程辩证性质的强调 ,走出了严格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现代西方名称所指确定观的三大流派,从总体上提出了现代西方名称所指确定观五个方面的发展特征:在指称域方面实现了由现实世界向可能世界的转化;在指称语境方面实现了由言内语境到言外语境的重心转移;在所指确定的依据方面实现了涵义确定论到实践活动确定论的变化;在所指确定的目标方面实现了绝对确定论到相对确定论的转变;在所指确定的中介方面实现了排斥心理主义到心理意向性复归的变迁。这些发展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可归结为语境观念的转化过程,语境是现代西方名称所指确定观变迁的轴心。  相似文献   

7.
刘柏清 《北方论丛》2004,(2):122-124
作为知识经济具体形态的新经济重构了生产函数,更新了价值内涵,转变了市场模式.随着以知识的生产、交换和分配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的出现,人们对知识的反思也发生了从描述论到建构论,从形态论到运行论,从思辨论到效用论,从求知沦到能力论,从自然论到社会论的历史飞跃.  相似文献   

8.
孟凡杰 《云梦学刊》2010,31(1):62-65
从近代的启蒙运动开始,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得以逐步确立。然而,从卢梭开始,许多思想家并不再简单的宣扬历史进步,而是对历史进步的矛盾性和对抗性做出了深刻的分析和揭示。马克思在考察人类历史的进程及其规律时,准确深刻地揭示了历史进步的矛盾性及其对抗性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和文明化的限制与界限,从而实现了对抽象的历史进步观的革命性变更。  相似文献   

9.
进步观念是近代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观,很多思想家的历史理论都是在这一主导性的观念下建构的,这其中也包括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理性主体的形成、稳定法则的信念、线性时间的确立和世俗价值的取向,是历史进步观在近代得以确立的四个基本的理论前提.通过对它们的梳理和分析,不但可以加深对历史进步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确证,只要这些前提性条件存在,进步观念就依然是人类历史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劳动观的诞生,是人类劳动学说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通过对传统劳动观的批判,实现了从资本时代到劳动时代、从精神性劳动到生产性活动的转变。马克思劳动观全面阐述了劳动与历史、劳动与人、劳动与生活的内在关系,这为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能路径。马克思劳动观在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即有助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观、践行按劳分配的正义理论和原则、处理好资本与劳动的辩证统一关系、推进劳动教育培养健全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何平 《学术研究》2002,(1):82-86
人类历史就其本质而论是变化、发展和进步。反映了人类历史过程的本质的历史进步观因而构成了现代历史意识的基础。本文探讨历史进步观刚出现时对西方历史编纂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西方历史学家的移情观萌发于启蒙主义运动的理性主义史学普遍接受了十七世纪以来自然科学进步所取得的成就,而对自然界主义和机械客观主义顶礼膜拜,这导致了理性主义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一般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虽然观察、实践、归纳、推理等理性方法有助于揭示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扩大史学研究范围以及在历史著作中坚持法乎自然、理性、进步和理性原则,但它们根本的特征是忽视了历史学科与自然科学的不同,没有分辨清楚历史学家其实在用逻辑推理方式认识历史之外,也存在着对史料考证的主观心理体验。实证主义史学是十九世纪初同…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探究了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无意识本能,展现了人类生命悲剧的必然性和多种心理体验,从而建立起其非理性主义的悲剧观。本文从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弗氏悲剧论中悲剧的本质、悲剧的快感、悲剧的深层心理学和悲剧的乐观主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本质上是人类社会总体自我认识的实现形式。人类社会作为有机体之所以具有特殊的自组织功能,正在于它具有特殊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机制。社会的自觉性和目的性运动是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努力而实现的,社会认识活动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内在交织是社会认识的“怪圈”之一,对社会认识进化与社会进步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帮助我们在“自然历史过程”、“自主创造过程”和“自我意识过程”这三者的统一中理解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演化,深化唯物史观的研究。一、社会进步对社会认识进化的促进作用社会进步对社会认识进化的作用表现在三…  相似文献   

15.
张成山 《北方论丛》2011,(2):127-130
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理论旨趣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在现代性开辟的人类自由道路中,马克思以其独特的社会历史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完成了对现代性自由观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所确立的自由观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历史自由观"。历史自由观是对康德以来的现代性自由观的扬弃。马克思的自由观继承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的基本精神,这就是,马克思承诺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新发展催生了对当代社会历史现实状况进行新阐释的理论诉求.后现代主义以其独特的研究范式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后现代转向,并对西方近代以来确立的历史进步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彻底解构和颠覆了历史进步的总体性、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历史进步的目的和历史进步的意义等核心观念.我们应当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激活、阐释马克思的历史进步理论的思想资源,从而推进对历史进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核心观念是: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同时是发挥了主体性、能动性的反映,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哲学基础看,审美意识形态论是认识论的;从概念形成的过程看,仍未能摆脱"本质—特征"的运思模式;文学的本质因此仍然是意识形态,而审美只是一种特征。鉴于此,我们提出建构一种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上的"审美实践"的文学观。与认识论的文学观不同,审美实践的文学观不仅视文学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同时视文学为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因为自身的审美特质,从而决定了文学可以在很大程度发挥否定、批判、引导现实的作用。文学因此不仅仅扮演着附庸于意识形态的角色,而且同时扮演着对抗意识形态的角色。文学实践论、审美实践的文学观,既是对文学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观的继承,更是超越。  相似文献   

18.
<正> 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的自由,建立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全部理论活动的中心.因此,自由问题是马克思毕生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主题.认真挖掘这一理论宝库,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马克思自由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其不同时期的革命生涯和理论研究的不同阶段中,他对自由问题的探讨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不同的特点和收获,既反映了他的自由观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又反映了他的自由观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那么,如何把马克思自由观发展的历史与自由观的内在逻辑结合起来,从而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进步的多维规定□郝永平社会进步的客观事实与实然状态体现为“一”,但在逻辑上对此可从相互区别与彼此联系的侧面与角度加以把握。从历史本体论、历史辩证法与历史认识论三个侧度来多维地规定社会进步的基本涵义,有助于全面地揭示社会进步的整体面貌与历史过程,也...  相似文献   

20.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和思想价值观的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面子观。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以面子观为中心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面子保全论三个概念。而在中国,面子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比较分析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将更有利于解释我们当今社会中的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