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总体上面临文化生存语境的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文化意蕴的消退、经济价值开发与文化价值传承的矛盾、现代工艺与民间传统技艺的碰撞等困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运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有利于激发和延续自身活力与传承能力,保护其知识产权,促进其从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但要注意根据特点,量身定做,选择适合的品牌化运营渠道;立足保护,挖掘精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及文化价值;着眼发展,激发创意,实施文化创新驱动;融入现代社会,回归大众生活,培育消费市场;强化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政策性扶持。  相似文献   

2.
二人台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有利于保护区域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区域间实现文化自觉、文化权利的平等,有利于促进区域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文化的凝聚力、促进区域文化生态平衡。"二人台"保护与传承中需注意"个体性"与"群体性"、"原生性"与"变容性"、"特指性"与"整体性"三对关系。保护与开发"二人台"可以从建立资源库、互联网、多重传承、适度开发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罗盘是古代中国人利用磁针指向特性制作的辨别方向和建筑风水占卜的传统工具。休宁万安是中国内地型罗盘的制作中心,其产品被称作“徽盘”。万安成为罗盘的主要产地与万安的经济地理位置及徽州人对风水特别崇尚有关。万安罗盘制作工艺流程严格规范,技艺精湛缜密,产品质量上乘,是中国古代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和遗存标本。万安罗盘承载着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的磁性指南技术的应用及其制作技艺,其信息量非常丰富,包涵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哲学、易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多方面的宝贵价值。因此,要把对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上升到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实施,笔者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韩宇宏 《中州学刊》2012,(2):107-112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单一化、趋同化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独立的多元民族文化的维护;从现实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日益失去必需的土壤。即使像武术、中医药、瓷器烧制、烹饪等仍具有适用性和市场前景的制作技艺也面临本质性的濒危。"非遗"保护传承的根本难点在于它与人们所追求的社会发展方向截然相悖,与时代的人性以及人类的发展观、文明观、生存观截然相悖。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中华第一扇"的自贡"龚扇"是我国珍贵的民间艺术品,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龚扇"是盐业经济和盐文化发展的产物。其多以盐史古迹、盐商会馆、"盐都"风土人情为主题,是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自贡"龚扇"工艺技术在世界竹编工艺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龚扇"在其整个发展历史中始终以龚氏家族子承父业的方式嫡传,以家族作坊式制作为主,重技术轻产业,导致其传承与保护、开发与利用面临诸多困境。转变观念,加强保护,促进"龚扇"与其它盐文化的整合,整体打造盐文化产业,提高企业营运能力是实现"龚扇"保护与传承,促进盐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7,(10)
优良的传统"家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现代"家文化"、带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重要意义。辽宁"家文化"植根于中华"家文化"沃土,融合各地、诸家思想,并不断吸纳和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点。在当今社会变革、社会转型期,我们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根据时代变化,"返本开新"、"守正出新",在传承中弘扬、在弘扬中创新,建设现代"家文化",通过家庭"小细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根",从而形成社会大家庭的良好"家风",以良好的家风汇聚成社会清风。  相似文献   

7.
社会价值观以其社会结构为基础,"友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的条件、范围、程度各不相同。古代中西文化的"友爱"有其等级制、阶级性的局限,近代以来建立在人的独立性基础上的博爱,有其进步意义,但仍有其抽象与阶级的局限性,唯物史观揭示了友善这种人际关系的实现条件、现实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异域文明的吸收,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以往历史价值形态中友善观的超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需要处理好意识形态话语与日常话语的关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时代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石柱土家"啰儿调"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重庆土家族文化载体之一的"啰儿调"遭遇传承困境,濒临消亡。从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视角,结合田野调查,对"啰儿调"的文化生态、基本特征及当代传承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保护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民间艺术是留存民间的艺术瑰宝,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新和县的维吾尔族民间歌舞音乐艺术和民族乐器手工制作技艺,具有共生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文章对如何做好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如何惠及民生服务于社会的一些思路和做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张亮  赵亚娟 《学术研究》2012,(4):47-53,159,160
从国际法的视角来看,"文化财产"一词混淆了现代文化财产与历史文化财产的区别,抹杀了保护对象的历史性和传承性,且含义较窄,通常限于具有商业价值的有形财产;"文化遗产"一词则突出了保护对象的历史性和传承性,避免过分强调物品的商业价值,且含义更丰富,涵盖了不具有高商业价值但又需要法律保护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比"文化财产"更可取。为更好地履行国际义务并传承中华文明,我国现行立法应将保护对象从"文物"扩大到"文化遗产",将有关立法整合为一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并在时机成熟时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通则》。  相似文献   

11.
乡土社会转型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日益改变了传统乡土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土"与"留守"的社会事实,给承载农业文化的乡村增添了几分凄楚的晚景,传习久远的农耕经验和手工技艺渐已淡出乡民的视野.在这种背景下,寻找开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有效路径,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乡土中国"的理解,更能提升我们对自身所属文化模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保护意识淡漠、保护资金短缺、重申报轻保护、传承后继乏人、资源种类失衡、保护力量单一等,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按照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发展的要求,遵循保护为先,兼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旅互动,完善资源开发与保护机制;宣传展示,力求保护与开发同步;创新方式,打造丰富的文旅项目;构建"非遗"旅游体系,培育特色文旅品牌的保护、开发路径,促使"非遗"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身,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西江模式"是指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独创的"少数民族村寨开发"旅游模式。因其过度商业化,这种模式陷入了一种现代性迷津:加剧了苗族传统文化认同危机和文化传承危机,加重了经济开发与保护原生态旅游本根的冲突。西江苗寨走出现代性迷津的可能出路首先是必须摆脱"现代-文明/原始-野蛮"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发现传统,发现苗族,重建文化再认同;其次是培育生态思维模式,建构以政府主导、村民为主体、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文化开发、传承、保护、传播、创新三边互动五位一体生态新开发模式;并建立"前台、帷幕、后台"立体、协同的空间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彭凯  晋琳琳 《学术研究》2023,(11):47-51
新兴经济体企业传承创新民族非遗技艺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然而,当前其演进路径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战略性社会责任视角下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首先,管理层战略性社会责任认知中的责任意识与市场意识协同驱引了相关企业的组织学习活动,进而实现了民族非遗技艺产品的多样创新及二元价值创造;其次,新兴经济体企业对民族非遗技艺传承创新的探索是在管理层战略性社会责任认知驱动下的进阶过程,各阶段对应的组织学习和产品创新也随之演进。研究结论拓展了对民族非遗技艺传承创新及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的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5.
文化旅游具有典型的叙事性特征,是讲好"黄河故事"的载体,能够促进"黄河故事"的广泛传播和黄河文化的传承发展。发展文化旅游应当成为整理、呈现、传播"黄河故事"的主线。在文化旅游发展中讲好"黄河故事",关键在于把握不同层级的"黄河故事"叙事空间,实现文化旅游多维空间向"黄河故事"叙事空间的有效转换。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文旅叙事"空间规划、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文化旅游品牌塑造,是讲好"黄河故事"及促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鲁锦织造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东独特的纯棉手工提花纺织技艺.原产地、纯棉用料、手工织染、图案设计是鲁锦之所以称为“鲁锦”的四大要素.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鲁锦工艺相关产品具有极大开发潜力.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的冲击下,鲁锦织造技艺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困境,鲁锦文化发扬光大必须进行生产性保护.本文从鲁锦艺术特色、产品设计研发、品牌化运营及管理等方面探究了鲁锦的艺术价值及生产性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7.
张小军  徐琨 《河北学刊》2014,(2):216-218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加,音乐类"非遗"项目也随之增加。因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保护,深入探究河北省音乐类"非遗"特色品牌文化的构建,以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乡土社会,乡村文化精英在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中作出了杰出贡献。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与发展,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社会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代表性传承人即文化精英名录制度和保护制度正面临着困窘的当下尴尬和隐忧。因此,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培养文化精英,恢复乡村社会的文化功能,真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和传播方式也日益多元.其中,文化创意产品以其特有的艺术呈现形式,使"非遗"在传承、传播上更加生动和直观.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一种新的方式,其核心就是在传统的文化精髓中再注入创意理念,让各自价值充分展现并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非遗”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议题.为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娱价值观,“非遗”戏曲只有在保持自身艺术精髓的同时,走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从戏曲革新时代化、观众培养常规化和社会引导多元化等角度对艺术本身和传播方式进行积极革新与探索,才有可能实现“非遗”戏曲在当代的光大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