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松村俊夫在<南京大屠杀大疑问>中认为,日军在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到12月16日才提出对日军暴行的强烈抗议,这说明日军在16日以前没有屠杀中国军民的暴行.这是他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证据"之一.本文则认为,16日才提出严正抗议,不但不能说明此前没有暴行,反而说明日军暴行的疯狂与野蛮.南京沦陷前,国际委员会对日军的军纪高度信任,认为即使日军占领南京,也会很快恢复秩序,因此,他们将自己定位为短期内住房和食物的救济者.但是,日军入城后,大开杀戒,暴行累累,这使国际委员会的成员们大为震惊,在由预期中的救济者转化为现实要求中的生命保护者时,他们产生了角色紧张现象,一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这就使抗议暴行的时间稍稍延误了.  相似文献   

2.
试论南京大屠杀中的“安全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南京失陷前后,曾经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主持下,出现过一个专门保障难民安全与生活的“安全区”(又叫“难民区”)。一度有近30万人,麇集在这个不到4平方公里的狭小范围内。安全区的设立与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南京市民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与铁蹄下所受到的损失。安全区问题直接关系到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深入研究。可以说,要研究南京大屠杀,就不能不搞清南京安全区的来龙去脉,在安全区内发生的各种暴行,以及安全区所发挥的作用。可是,迄今为止,在对南京大屠杀问题的研究中,还很少见到专门论述安全区的文章,笔者不揣浅陋,试以近年来所搜集到的资料,对安全区作一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史界。  相似文献   

3.
侵华日军南京“慰安妇”制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7年 12月 13日日本侵略军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后 ,实施推行了残暴无耻的所谓“慰安妇”制度 ,强暴、侮辱、蹂躏、摧残中国妇女 ,历时长达八年之久。对这段历史 ,由于日本有关当局的掩盖以及其他一些原因 ,一直未能被详尽彻底地揭露。本文根据中外有关档案与史料 ,特别是南京档案馆中一些未曾公布的史料 ,对侵华日军在南京实施“慰安妇”制度始末 ,初步揭示如下。侵华日军在南京实施“慰安妇”制度的由来所谓“慰安妇”制度 ,乃是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强征大批妇女为日军官兵提供性服务、充当性奴隶的一种野蛮罪恶的法西斯行径。1937年 1…  相似文献   

4.
1937年北方卢沟桥发生“七七”事变后,接着上海又爆发了“八一三”战争。中日军队激战3个月后,淞沪失守,日寇分兵六路杀向南京。12月12日,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在激战后失守。12月13日上午进攻南京的日军从中华门、中山门、光华门分三路人城,南京沦陷。日寇在南京有计……  相似文献   

5.
美国外交关系档案揭秘:1937年秋冬的“泛南京大屠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7年12月14日,美国驻德大使陶德在给总统罗斯福的密电中披露,日本驻德大使东乡茂德承认,日军在攻占南京之前就已杀死了50万中国平民。1938年1月25日,美国国务院接到驻上海总领事高斯就日军暴行的专题报告。这一报告与"广田电报"中记录的英国记者田伯烈关于日军屠杀30万平民的报道的内容完全吻合。美国外交关系档案中记录的来自加害方和第三方的消息相互印证了同一事实: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日军在以占领南京为目标的侵略行动中曾经大肆屠杀中国平民和俘虏。若将第三方档案与其他证据(电报、日记、书)连贯起来就能明晰地看到,日军从侵略中国开始就伴随着一系列的屠杀、奸淫、抢劫等残暴的反人类罪行。不仅"南京大屠杀"真实可信,而且在南京沦陷之前、之后,以及在南京周边地区,日军曾施以大量屠杀中国平民的暴行。也就是说,1937年秋冬,不但存在"南京大屠杀",而且还发生更令人震惊的"泛南京大屠杀"。档案及相关记录揭示并证明,日本的侵略野心和军国主义教育就意味着与犯罪相伴,也注定了日本军人成为罪恶的战争与屠杀机器的必然。"南京大屠杀"并非孤立事件,它既不是日军犯罪的开始,也不是其暴行的结束。  相似文献   

6.
南京大屠杀与南京人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937年底至1938年初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有30万以上的同胞遇难。“30万”,这一数字,不仅被郑重记录在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判决书中,而且已经被赫然镌刻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墙壁上。它已成为世界人民用来声讨侵略战争、捍卫世界和平,以及中国人民用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中日友好关系的生动教材。 但是,近年来,在日本却有极少数人,别有用心地在南京人口问题上大作文章,企图用一个被歪曲了的南京人口数字,来推翻30万同胞惨遭屠杀的血腥事实。日本北海道拓殖大学讲师田中正明,就曾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出所谓“质问”:“市民二十万,防卫队五万,合起来当时南京人口就是二十五万。即便一个没剩  相似文献   

7.
南京大屠杀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华日军在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后,大肆杀、烧、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和平居民与放下了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发生强奸妇女的暴行达2万起以上,使南京城1/3的街道和建筑物被毁坏,公私财产损失达2000多亿元。一个经济发达的文化古  相似文献   

8.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随即实施的大屠杀,不仅杀死了30多万中国军民,而且烧毁了南京三分之一的城市建筑,摧毁了南京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更将自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定都以来十年建设的成果几乎扫荡殆尽.本文对日军大屠杀以前南京的建设成就与社会风貌进行论述与解读,从而深切感受与深刻认识日军大屠杀对南京近代化进程的严重破坏与阻挠.日本的侵华战争的罪恶影响,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最典型的事例.  相似文献   

9.
60年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委员会组织的难民区内有20多万难民受到保护,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洋人主要是美国人和个别德国人的功绩,而难民区内中国的忠诚卫士陈嵘教授舍已救人的事迹却鲜为人知。陈嵘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我国林学界一代宗师,又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受命和黄炎培等人潜赴天津策动直隶当局响应共和革命,后来又到美国、德国深造。回国后担任金陵大学教授兼森林系主任。南京沦陷期间受命留守金大,后来实际上成为国际委员会中方负责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比洋人更关怀自己的同胞。他舍生忘死保护难民,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日军部署及战略意图与南京大屠杀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日军攻击南京的军事部署来看,日军兵分八路攻击南京,其意图显然是想占领中国的首都南京,并将中国精锐部队围歼于南京城下,彻底消灭中国军队的精锐力量。正因为如此,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即展开所谓"扫荡",大肆搜捕并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从战略角度来分析,南京是中国的首都,占领南京在政治上意义重大。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消灭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打击和削弱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迫使中国政府与之签订城下之约,一举彻底解决所谓的"支那事变",对日本来说则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1.
南京沦陷前后的西方侨民及其对日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军进攻南京与南京大屠杀期间,20多位留驻南京的西方侨民对中国难民的全力援助与对日军的奋勇抗争,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光辉篇章与重要内容之一。日军当局对西方侨民及他们组织的“南京安全区”的两面态度与两手政策,在这些具有人道主义献身精神与较高文化素质的西方侨民面前,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2.
在日军大屠杀期间始终留驻南京的二十多名西方侨民,除了忙于"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与"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的工作,奋不顾身地救护中国难民,与失去人性的日军暴行斗争外,还冒险用他们的笔与照相机乃至电影摄影机,记录下他们亲见亲闻的日军暴行,然后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与途径,冲破日军的重重封锁,将这些极其珍贵的材料,送往上海与海外,提供给各国新闻媒体;同时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发表演说,进行社会调查等,向全世界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这是他们为中国人民抗战事业作出的又一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日军进攻南京时,击沉了美国炮舰“帕奈”号,引起两国关系紧张.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方为缓和对美关系同意美使馆人员最早返回南京.美国外交官阿利森在调查日军侵入美国产业拖走中国妇女强奸的罪行时,遭到日军士兵的殴打.美国政府就“阿利森事件”向日方施加压力,驻南京日军在来自东京的命令下,向阿利森道歉,并将涉事官兵提交军法会议,事件得以解决.然而,在“阿利森事件”中,遭受侵害的中国妇女却为美日两国政府及舆论所遗忘,被提交军法会议的日军官兵的罪名也是殴打美国外交官而不是强奸中国妇女.美国政府得到了大量有关日军暴行的报告,美方的政策和行动却只限于维护本国在华利益.  相似文献   

14.
南京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城市,1927年成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首都,市面繁荣,人口激增;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后,1937年12月这里成了日军血腥大屠杀的屠场,此后八年,又是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及其所扶植的汪伪中央政府所在地,是日伪统治的核心地区,因而,研究抗战时期南京的城市人口变迁和市民生活状况,对深入了解日本侵华战争与殖民主义统治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了解中国城乡人民不屈反抗斗争的原动力,了解日本侵华战争与殖民主义统治失败的必然性,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37年抗战前,“首都”南京公共交通与城市生活方式互相挽进、互相推演.既如此,以公共交通与生活空间、日常流动、时间观念和市民意识等城市生活方式的各方面交互联系,来管窥两者间的交相为用,进而检视南京城市自近代向现代嬗变的真实场景.  相似文献   

16.
经盛鸿 《江海学刊》2004,(5):156-163
日本军国主义 1937年 12月攻占南京后 ,无视国际公法 ,以极大的凶残性与贪婪性 ,对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文化典籍实施了有计划的疯狂的摧残与劫掠 ,造成了南京历史上一次无法估量与无可挽回的文化浩劫 ,被中外人士称之为对南京的“文化大屠杀”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抗战陪都历史资源?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北平、天津、上海先后沦陷,南京危急,国民政府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于1937年11月20日决定移驻重庆,12月1日开始在重庆办公1940年9月6,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政府于1946年4月30日发市《还都令》,定于5月5日还都南京。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特色意蕴中的南京现代化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南京城市文化特色在地域方面具有南北文化交叉过渡和兼容的特性,在品质方面具有强烈的吸摄、辐射四周的开放性特性,在内容方面具有古都文化特色、文化中心特色和教育中心特色。根据这些文化特色,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宜鲜明地提出“旅游在南京”、“置业在南京”、“商贸物流在南京”、“学习成才在南京”、“文化交流在南京”、“科技创业在南京”的战略发展口号,着力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商贸物流产业、教育产业、房地产业和科技创业基地。  相似文献   

19.
杨天石 《学术探索》2005,4(3):94-104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决定拒和、应战,发表了措辞激烈、坚定的抗战宣言。为了保卫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同时从战略上牵制日军对华北地区的攻势,蒋介石决定组织精锐部队进行淞沪抗战。淞沪之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战况最烈的一次战争,时间长达3个月。其后的南京保卫战实际上是淞沪之战的尾声。淞沪之战虽然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战略战术失当、对国际力量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失败,但淞沪、南京之战显示了中国军队、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和短期内速胜的美梦。淞沪抗战后,蒋介石决定调整战略战术,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抗战战略。  相似文献   

20.
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问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会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对城市“人”的管理.本文以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为视角,对民国时期南京城市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实施内容和基本手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历史观照.中华民国时期,是整个中国社会产生急剧变革的重要时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对南京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1927—1937年成为南京城市发展史上最值得重视的时期之一.本文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丰富的史料,在对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的若干特点,进而对南京城市社会管理提出评价和启示性意见,试图为现实的社会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