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骆晓戈 《湖南社会科学》2005,(6):I0001-I0001
我们回来了,从教义的常规中被隐去的章节回来了;从史书的封皮后边回来了;从女巫还活着的荒野中回来了,从潜在写作的被封存的抽屉中回来了,从男人们曾经拼命追逐尔后又让她们忘记的记忆中回来了;从被人认为只能留在娘家而不再是你自己的那一部分少女时代中回来了;从苍山如海的女知青岁月中回来了;从五彩斑斓的民族习俗中回来了;从流散在摇篮边井台旁的民谣传说———我们的母亲文化中回来了;我们在寻找我们自己,我们在认识自己同时认识她们———妇女姐妹,以及他们———我们的孩子们,我们在认同生命成长过程中回来了。从70年代末,我开始写作…  相似文献   

2.
刘柏清 《北方论丛》2004,(2):122-124
作为知识经济具体形态的新经济重构了生产函数,更新了价值内涵,转变了市场模式.随着以知识的生产、交换和分配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的出现,人们对知识的反思也发生了从描述论到建构论,从形态论到运行论,从思辨论到效用论,从求知沦到能力论,从自然论到社会论的历史飞跃.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文化产业概念和分类到文化产业发展支撑要素,从文化体制改革到文化产业政策,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到文化产业竞争力,从文化产业国际比较研究到文化产业案例解析,从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学者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张培奇  胡惠林 《学术论坛》2013,36(1):185-190
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文化产业概念和分类到文化产业发展支撑要素,从文化体制改革到文化产业政策,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到文化产业竞争力,从文化产业国际比较研究到文化产业案例解析,从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学者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充满了新思维,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这种新思维 的体现:1.从“本本论”到求实论;2.从“超越论”到阶段论;3.从模式论到手段论; 4.从单色论到多样论;5.从矛盾论到动力论;6.从“均富论”到“先富论”;7.从对立论 到共处论。正是这些新思维使邓小平理论突破了旧有的框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 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法制角度探讨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化过程 ,具体从权利到人权、从个人到社会、从统治到治理这三个方面展开 ,阐释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法律的立、改、废的关系 ,概括了法制对于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基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继娥 《理论界》2006,(5):174-175
本文以小说《沉论》、《春风沉醉的晚上》为例,分析郁达夫前后期小说创作之三大变化:从题材看,经历了从“性的苦闷”到“生的苦闷”的变化;从人物形象看,经历了从“知识分子”到“下层劳苦大众”的变化;从结构看,经历了从“散文化结构”到“完整情节”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当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轻鸿 《社会科学》2003,(11):119-124
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转向”取代“语言学转折”已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主潮 ,相对于 19世纪末期兴起的文学人类学批评的传统已经有了新转型。从纵向看 ,已从对悠远的原始人类文化的回眸转向了对当下现实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的逼近勘察 ,从横向看 ,已从专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文化心理拓展到了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协调 ,从结合部来看 ,已从审美性的断裂走向了弥合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历了从传统型人治社会到现代化法治社会的剧烈转型,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迁。从发展历程上来看,中国法律意识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从无法到有法"的确立阶段、"从守法到用法"的觉醒阶段和"从立法到良法"的成长阶段。这三个阶段既体现了中国法律意识变迁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中国法治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世界到中国,经历了五百年的历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于幼军与人合作先后出版了《社会主义四百年》第一、二卷,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演绎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随着历史向前推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无论社会主义理论还是社会主义实践,既遇到了重大挑战,也赢得了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