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和对英汉视觉词汇隐喻语料的系统考查和分析,论文论证了语言的隐喻化过程就是人类借助具体对抽象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产生了丰富的概念隐喻和词汇面的隐喻表达,使隐喻性思维成为词义进化和延伸的重要理据,它还连接起语言、认知和身体经验。这种隐喻认知模式层层架起从基本具体经验到高级抽象经验之间的桥梁,并在语言层面留下了轨迹。循着英汉两种语言隐喻性视觉词汇语料的轨迹,论文进一步探析了隐喻认知系统的路径:即一个由五个认知层面组成的"树形"层级结构,自下而上分别是:文化—身体经验—意象图式—概念隐喻—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一功能视角探讨隐喻的产生、特征和功能,通过示例阐述了隐喻型新概念的形成途径及其对丰富词汇表达的积极意义,论述了实体隐喻是新概念产生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隐喻体验性的多维阐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隐喻体验性是语言范式转变到认知语言学后对隐喻本质的全新认识,体验性是隐喻的根本属性.隐喻体验性是建构于体验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此外,隐喻的跨域映射具有体验性,隐喻产生理解的基础跨域相似性也是基于身体、心理和认知体验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隐喻不是任意的,具有体验性,是有理据的.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认为惯用语深层义的产生主要来源于隐喻和转喻。隐喻的形成必须有概念域的相似性,基本途径为本体映射和认知映射,主要有三种类型:整体隐喻、部分隐喻、双重隐喻。转喻的产生依靠概念域的邻近性,包括4种类型,11个小类。隐喻和转喻的共同作用也是惯用语深层义形成的主要原因。惯用语中隐喻和转喻的互动包括隐喻和转喻连续发生、隐喻和转喻并行发生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从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三方面对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分析,并揭示英语隐喻意义产生的演算过程。  相似文献   

6.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从语用学角度来解读隐喻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如何辨认和理解隐喻这种语言现象。读者对隐喻的辨认很多时候是在潜意识中完成,但这种辨认过程依赖于以下四种方法:观察隐喻信号;判断隐喻的始发域和目标域;串联隐喻的连贯网络;体会使用隐喻的意图。隐喻只有在一定的语境里才能成其为隐喻,因此对隐喻的理解首先依赖于一定的语境。语境不仅对隐喻意义的推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语境所提供的信息量对隐喻的理解过程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体验哲学主要观点为指导,研究通感隐喻产生和存在的认知基础:通感隐喻的产生有其物理基础、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作为一类特别的隐喻,通感隐喻的跨感觉域映射具有规律性,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方向性,这是由认知发展心理学基础、普遍认知原则基础、和感知体验基础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隐喻在由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过程中产生隐喻的模糊性.本文在分析产生隐喻模糊性的原因、表现形式及识别隐喻模糊性的策略的基础上,提出隐喻的模糊性对人类文学艺术创造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隐喻研究已超越了语言学范围,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领域建立了不同的隐喻理论.运用关联理论的观点来对隐喻的产生、识别和理解进行分析,可以为隐喻的阐释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颜色域隐喻义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颜色域是人类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颜色域隐喻义通过想象和联想产生于隐喻化过程中。本文通过对颜色域隐喻的意义及产生过程进行初步的探讨 ,认为颜色域隐喻的相似点是人们在隐喻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指出认知能力在隐喻使用者创造隐喻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  相似文献   

12.
词义范畴的拓展变化与认知的发展直接相关、互相促进,其中的运行机制是隐喻式的。一个旧词与其新意义的最初关系往往不是符号中的能指与所指,而是一个隐喻表达式,当它被广泛地接受和高频率地使用,其隐喻性随之衰减直至完全消逝,最终转化为常规的新词义。由死隐喻转变而来的新词义又构成了语言继续发展变迁的基石和阶梯。所谓"常规词义"和"新奇表达"的对立不复存在,"常规"由"新奇"沉淀而来,"新奇"又只能在"常规"之中孕育而出,隐喻是这一切共同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指出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释,描述了多义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一词多义现象,认为隐喻思维是一词多义现象出现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对词类转换现象有很强的认知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从语用视角探讨隐喻的外显功能及其语用运作机制。全文由五部分组成:隐喻研究的总体发展和遗存缺憾;隐喻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对隐喻进行定性、分类和功能性研究;隐喻(外显)功能的分类及其蕴涵;隐喻外显功能的语用运作机制;隐喻外显功能及其运作机制图示。通过分析隐喻意义、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的关系,本文揭示出了隐喻外显功能的语用运作机制--隐喻意义、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趋同!  相似文献   

15.
以往的新词研究主要侧重于构词法及新词产生的外部因素,但较少系统地从隐喻认知的内部角度来研究英语新词.文章主要探讨隐喻与词的意义及隐喻认知机制下英语新词的产生,分析隐喻认知机制下英语新词的发展,来揭示隐喻不仅在英语新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甚至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广义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方式,是两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公示语虽然"字义浅显",但同样具有隐喻机制。公示语的隐喻基于语义顺应,在跨域投射中逐渐产生语义冲突,最终在解决语义冲突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隐喻意义。身体体验成为跨域投射的基础。正确解读公示语中的隐喻,需要把握公示语的告知,劝说和警示功能。  相似文献   

17.
“山寨”语义泛化的隐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语义泛化,主要表现为从原义到喻义,喻义泛化成为基本义。隐喻是“山寨”语义泛化的主要机制,其实质是附加属性义间的多重映射。“山寨”隐喻性泛化的构词形态表现为词义隐喻和构词隐喻。泛化后的“山寨”语义丰富,满足了语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琵琶行》是我国古诗歌中的经典,诗中大量使用的隐喻使其具有审美价值。《琵琶行》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使得其译本颇多,然而对其译本的研究却不多见,针对译本翻译中的隐喻和美学效果进行的研究则更为罕见。本文通过分析《琵琶行》中隐喻的具体实例,试从隐喻的四种翻译方法及其产生的美学效果方面探讨许渊冲的英译本对诗歌翻译中隐喻的处理手法,指出隐喻的翻译是不仅仅是一个文字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认知转化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隐喻外显功能的语用视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表面错配而内隐契合的有益于更有效交际的语用手段和策略。隐喻的(外显)功能包括概念易及功能(认知功能)、语言促进功能(包括词汇/意念填充功能、经济功能、语篇(连贯)功能和表述增效(美学)功能)、情感功能、人际调适功能和文化承载功能;分析隐喻意义、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对揭示隐喻外显功能—隐喻意义、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趋同—的语用运作机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概念隐喻在大脑中如何表征?隐喻表征模型认为概念隐喻的目标域不能独立地自我表征,必须借助于始发域的表征,因此目标域和始发域之间是映射关系。结构相似模型认为目标域和始发域各自独立表征,它们构成概念隐喻是因为它们具有结构相似性。本文从论证的有效性,同一域的多隐喻,词的多义等三个方面对两个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同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