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公元716年,阿拉伯人发动了对拜占廷帝国最大规模的远征,并在717—718年封锁围攻君士坦丁堡。在这次保卫战中,拜占廷帝国在军力方面完全处于劣势,但复杂多变的天气成为拜占廷帝国的强大援军,是拜占廷帝国扭转颓势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恶劣的天气有效地消灭了阿拉伯士兵,同时极大地损耗了阿拉伯军队的战略物资储备。面对恶劣天气带来的意外打击,阿拉伯军队士气全无,内部失和,心态失衡,将失败视为神意,进而将君士坦丁堡视为不可攻陷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淮河文明和其他大河文明一样,其形成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其衰落与外力入侵、人类过度开发与破坏自然大有关系。与其他文明相比,淮河文明有两大不同点,一是其发生发展深受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影响,二是它的衰落与黄河的南侵直接相关。大河文明兴衰的互相比较对目前淮河的治理和环境保护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拜占廷帝国是以古希腊、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文明区域历史最悠久的大帝国,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直接继承者,又是传播古典文明的中心地。公元四至五世纪,在人民起义和蛮族大迁徙的双重浪潮冲击下,已趋腐朽的西罗马奴隶制大帝围迅速瓦解。而以君士坦丁堡为新都的拜占廷帝国,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经济文化基础和完整的政治官僚体系、在历经同样的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却能屹立千载,其原因在于帝国奴隶制社会在漫长封建化过程中有它自身的成因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公元751年的怛罗斯战役是当时世界两大帝国唐王朝与阿拉伯阿拔斯帝国为争夺中亚地区控制权而导致的战役。战役持续时间不长,但给参战双方均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这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东西方帝国之间的碰撞以阿拔斯王朝的胜利而告终。虽然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时间,但是这场战役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依然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重新审视。本文试从战役的概况、战役的影响以及从中我们获得的启发等方面重新解读这一著名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5.
南方塞姆文明和北方印欧文明五千年的冲突与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世界史,欧洲、亚洲和非洲大陆可分为三大文明区:东方中华文明长期处于独立发展状态,北方欧洲文明和南方西亚北非塞姆文明长期处于冲突和交融的状态.以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为起源的南方塞姆语文明起源早于北方印欧语文明,后者在前者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并征服了塞姆文明区.塞姆文明在中世纪以伊斯兰文明形式再度崛起,战胜了希腊罗马文明,并形成了阿拉伯和土耳其两个帝国.近现代欧洲文明又一次后来居上,为了争夺霸权发动了世界大战.伊斯兰文明各国在推翻欧洲殖民统治、争取民族复兴的斗争中取得了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6.
作为伊斯兰教发祥地的阿拉伯国家,从一个十分松散、野蛮的落后游牧部落,在一个世纪内,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这是中世纪的一件大事。西方史学界把这个“奇迹”归结为两方面主要原因:阿拉伯人的宗教狂热驱使他们奋不顾身地为真主而战;拜占廷和伊朗的内在矛盾,为阿拉伯人的入侵扫清道路。  相似文献   

7.
张启成教授在其论文《两河流域的神话与文明》中认为两河流域文明的神话传说、阿拉伯语、楔形文字等是世代相传的、大母神伊南娜是地位最高的神、月亮神为女神,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文中还出现了诸如“巴比伦之四”、杜尔马克神等常识性的错误,一些历史事件的年代也及不准确。笔者对两河流域的神话与文明进行了重新阐述,以便使读者正确的了解与认识两河流域文明。  相似文献   

8.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古代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廷的旧址上扩建而成的,故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廷帝国。拜占廷帝国同西罗马帝国一样遭到奴隶、隶农起义以及外族的入侵,西罗马帝国因此而寿终正寝,而拜占廷帝国却续继存在近一千年,直到1453年才被土耳其消灭。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位于亚欧大陆交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拜占庭文明,曾在中世纪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地位。这种融汇性文明混融了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亚洲东方文化,并继承与融合这些文明的优点,将其发扬光大。在千年的帝国发展之中,其优秀成就是五彩缤纷、多种多样的,包括宗教、法学、史学、文学和建筑等涉及拜占庭社会的各个方面。拜占庭文明的影响有对希腊古典文化的保存、中古西欧文化、斯拉夫文化、文艺复兴的发展和阿拉伯文化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拜占庭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欧洲文化的作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一笔不可小视的财富。  相似文献   

10.
:用历史交往论 ,对世界帝国的兴衰史和文明交往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作者认为 ,要想深入了解世界历史 ,不可不了解世界帝国和文明的兴衰荣辱史 ,因为每一个世界性的大帝国 ,其历史发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其历史经验教训更有普遍性 ,所以其借鉴性强。此外 ,本文作为由三秦出版社筹划已久的 ,即将陆续面世的《世界帝国丛书》各卷前的叙意 ,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以其为基础。社会主义社会为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提供了这样的一种社会制度,各种改革创造出更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政治文明不仅是连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纽带和桥梁,更是两个文明的制度性保障,建设和完善政治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倡导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现在要将“两个文明两手抓”转变为“三个文明一起抓”。高等院校一直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如何加强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上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简单、机械地套用于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由此使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发展变化的所谓不完全同步性夸大化地推论于两个文明建设,使人们不能辩证地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内在统一性、同步性。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就必须突破这两个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既是各种文明互相交流学习的结果,也是各种文明协调共生制约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包含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文明论方面,福泽认为文明是人类智、德的进步,依据这种观点,福泽对东西方文明、尤其是日本与西方的文明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比较,得出东方文明、日本文明落后于西方的结论,并因此提出要抛弃传统文明、尽量吸取西洋文明以赶上或超过西方的主张。在启蒙思想方面,福泽主张以人权(民权)、实学(科学)来对国民进行启蒙,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培养人们的独立精神。  相似文献   

16.
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明对话是人类文明交往的理性形式。不同民族的不同文明中有许多重要思想资源,需要加强研究与开发,这是更深度反思的文明对话。对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西方文明这些重大文明典籍中的共同文明理念,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这是文明自觉者应负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到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经济发展方面,持续创造着世界经济奇迹。但是,我们已经开始明显地感觉到生态环境对三个文明建设的制约,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就无法构建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把生态文明放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一序列,已经是大势所趋。"四个文明"缺一不可,只有"四个文明"建设好了,才能平稳地支撑起和谐社会的大厦。  相似文献   

18.
论文明理论的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提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文明理论与中国的文明发展问题,历经两个文明、三个文明、四个文明等发展到今日的生态文明并成为共识。文明的本质不能简单理解为改造自然的成果和进步状态,而应看做是对人的生存价值世界在生产和分配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衡量。这种合理性与合法性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与平衡。传统文明作为人从自然界分离的产物,本身就具有非自然、反生态性,其极端发展导致了今日的生态危机。今日人类精神只有从类群伦理、国家伦理上升到世界伦理、生态伦理的高度上来,才能实施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态文明的发展上来。  相似文献   

19.
论21世纪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明的整合与竞争。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创举 ,在 2 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 ,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将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 ,从而更加展示自己的生机和活力。全球化既是不同社会文明的对抗 ,也是不同社会文明的交融。作为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必须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全球化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全方位交融与竞争。社会主义社会要在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建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机统一的文明发展战略。由市场经济建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由先进文化建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由民主法制建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当代中国文明进程的三大基本要素 ,而各方面文明的推进 ,都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20.
论生态文明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纵观人类发展史 ,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 ,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 (原始绿色文明 )、农业文明 (黑色文明 )、工业文明 (灰色文明 )三个发展阶段。进入 2 1世纪 ,人类社会开始向生态文明 (绿色文明 )迈进。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对工业文明造成生态危机从而危及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 ,是生产力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是人类文明意识不断提高使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主导的结果。而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 ,森林的兴衰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