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99年4月,李绍明先生访美期间,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作了有关中国民族识别和西南少数民族现代化等系列讲座.在"现代化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讲演中,李先生从民族地区的特点出发,对现代化的概念作了辨析,并对20世纪80年代的"梯度开发理论"进行了反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且提出了现代化与西南民族学的相关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2.
1999年4月,李绍明先生在访美期间,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作了有关中国民族识别、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系列讲座.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过程的回顾中,李先生对20世纪50年代由国家推动的这项民族工作的缘由--与社会性质和改革的关系和社会历史观的认知问题作了经验性的阐释,并对相关的理论和个案作了梳理,对特定政治场景中的知识分子角色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绍明先生在《论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研究》一文中明确提出"武陵民族区"的民族学概念,并由此引发关于"武陵民族区"与"武陵民族走廊"的学术争鸣。经考证,李绍明先生对"武陵民族走廊"这一重要学术话语有一个逐渐接受、完善和发展的缓慢演变过程。在李绍明先生看来,推动武陵民族走廊研究就要重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多学科协同综合研究,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切实为武陵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李绍明先生的积极倡导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武陵民族走廊的理论建构和学术实践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1999年4月李绍明先生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的讲座中,既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形成的复杂过程,也从当代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在充分肯定我国民族区域自治重要性的同时,李绍明先生也对当前的一些认知误区提出了批评和整改建议,他认为只有将区域自治真正落实,才能更好地贯彻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5.
藏彝走廊研究时下为国际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一门热门学问,国际化的研究趋势日益突显,彰显中国学者研究藏彝走廊的学术成就与理念尤须加强.李绍明先生终其一生奔走于藏彝走廊各民族间,参与民主改革、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识别,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理会深刻,先后亲自领导组织了"六江流域"、"南方丝绸之路"综合考察,从田野中逐步育成其藏彝走廊研究观,见解独到,领袖当下,推阐其藏彝走廊研究观的内涵和所指,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6.
1986年9月18日至20日,作为日中民族文化研究交流中一个重要步骤的“中国西南民族学术讨论会”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举行。 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与中国有着各方面的联系,因在少数民族研究水准方面的缘故而同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关系甚深。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是由西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各个民族学研究机构联合组成的。此会自创立后直到去年夏天为止,都是由云南民族学院名誉院长马曜先生担任会长。现任会长是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的李绍明先生。  相似文献   

7.
[摘要]李绍明先生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民族学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李绍明先生就不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长时段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高质量论著,尤其是在藏彝民族走廊研究、武陵民族走廊研究等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推动了我国西南民族学的长足发展与进步。在长期的田野实践过程中,李绍明先生积累了丰富的田野经验和实践感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田野观和田野调查理念,留下了丰厚的学术文化遗产,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20世纪50年代在民族地区进行的民主改革对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现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李绍明先生以亲历者的身份,回顾了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历史过程,并对民主改革的定义、性质、政策、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为我们了解这段特殊的历史提供了鲜活的史料.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在西南民族研究方面建树卓著,是中国民族学界具有跨时代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围绕李绍明先生如何定位与表述"西南"以及怎样推动"西南研究"等问题,对中国西南民族研究进行了学术回顾,思考当代中国民族学的西南研究如何在前人开创的区域研究传统上,获得研究视野和范式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为纪念李绍明先生逝世一周年而作.作者简要回顾了与李绍明先生50多年来共同调查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尤其是羌族社会历史和语言的学术经历以及建立起来的深厚学术友谊.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17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王利平和西南民族大学的张原、汤芸博士就民国时期的边疆研究、边政实践与知识生产等问题对李绍明先生进行了专访.在近三个小时的访谈中,李绍明先生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前半叶的边政实践与政治环境,不同背景的学者们的学术旨趣与现实关怀的关系,并且从学术史的角度,强调了民国边疆研究的学术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成人教育和人类学教育──中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考察团访美侧记马健应美国南加州大学人类学系西蒙教授的邀请,由部分民族学院和一些省、市主管成人教育的同志组成的中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考察团一行20人,于1995年11月1日至11月14日赴美考察了美国的成...  相似文献   

13.
李绍明先生的羌族史研究不只是羌族研究,也是中国民族史重要的一章.这个研究与书写传统可溯及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与范晔<后汉书·西羌传>,以及清末民初章太炎的"中夏之族"和刘师培的"中国民族"概念下的羌族史书写.李先生早年曾参与少数民族社会大调查,他的研究范围是整个川康边境的彝、羌、藏等民族,并参考语言、考古学的新发现,因此他参与完成的<羌族史>成为近现代最经典的中国民族史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4.
《川东酉水土家》是李绍明先生土家族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是李绍明先生积极推动并身体力行建构土家学的标志性成果。《川东酉水土家》的调查与写作,是李绍明先生基于强烈的民族情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学术追求的真实体现。作为一部"合符科学范畴"的经典式中观民族志著作,《川东酉水土家》一书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李绍明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知识和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15.
李绍明教授作为老一代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术转型中应时而变,积极参与,在西南人类学学术史的总结与讨论和研究的继续推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四川及西南人类学近期的活跃.惜先生仙逝,不能面命吾等.本文谨对近期李绍明教授在这两方面的学术实践略加梳理,以表纪念之意.  相似文献   

16.
[摘要]今天,“藏彝走廊”无论是作为一个特定的民族学概念,还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民族区域,均已受到民族学、人类学界的广泛重视与研究,并成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区域,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世纪以来的藏彝走廊研究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视野和路径,也带来了新的活力。本文回顾了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自新世纪以来倡导和推动藏彝走廊研究的一系列学术活动,特别是介绍了李绍明先生发起和召集的三次以藏彝走廊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的情况。新世纪以来我国藏彝走廊研究局面的开辟与发展,正是由我国民族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李绍明先生亲自倡导与推动的。  相似文献   

17.
[摘要]李绍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人类学家。作为武陵地区的土家子弟,改革开放以来,李绍明先生不断深入武陵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并试图从学术理论和具体研究实践两个层面来积极建构“武陵民族走廊”学说,进而推动武陵地区民族研究的深入发展与初步繁荣,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族学科重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贡献包括对学科建设体系的论述、积极推动西南的区域性民族研究,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中强调中国学人的主体性,提升理论对话能力等方面.本文还结合时代变迁的大背景和李先生的学术交流情况,对他在民族学人类学薪火相传过程中所起的特殊积极作用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9.
李绍明先生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民族学学者,他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建国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他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曲折的发展历程.作为建国后的新型知识分子,李绍明的学术研究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但同时亦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以及区域学术传统对其研究的形塑.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在《谈深入开展民族调查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民族走廊"的学术概念.李绍明先生对此概念加以阐释,认为指的是"一定的民族或族群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或山脉向外迁徙或流动的路线.在这条走廊中必然保留着该民族或族群众多的历史与文化的沉淀".学界围绕"西北(河西)走廊""藏彝走廊""南岭走廊"这"三大走廊"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精干团队和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