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军”     
今人多认为“军”字的“驻扎”义系名词活用为动词。本文根据“军”的古文字形、前人对“军”字本义的说解及古书用例,确认释“军”的本义为“环绕”是正确的,因此其属性本来就是动词;并根据对“军”的词义系统的梳理,由“环绕”义引申为”驻扎”义,词的属性未变,根本不存在“词类活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形音义皆备的、具有分化孳乳能力的母文表义这一思路,将<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60多个"奄"族字加以剖析,写成了<<说文解字>中的"奄"族字试析>一文,剖析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13个"奄"族字,并附录了<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说文解字>以外的近50个"奄"族字,略加分析,分成具有"覆盖、隐藏"义、"相及、相合、比长短"义、"黑、污浊、肮脏"义、"疲乏、病"义、"急遽、忽然"义、"不奢侈"义、"覆盖、遮藏、盛装物体的东西"义这7组同一母文(右文)而古音相同、相近,意义相通的字.现补析、论证这些字的意义与其母文及其外化符号有密切的关系,并把这些"奄"族字与母文的关系用表示意于文末.  相似文献   

3.
"句"是"勾"的本字,本义为"鱼钩",古代辞书多以"句曲"为本义,读如钩。"句"的"语句"义与早期的"鱼钩"义、"句曲"义的关系不易观察,但仍能梳理出词义引申的过程:鱼钩—钩状物—句曲状—拘禁—限止—章句之句—语句。从本义出发还有另一词义引申过程:鱼钩—钩鱼—钩取—勾连。词义引申方向的分化是"句""勾"二字字形和语音分化的主要原因,同时又与汉代章句之学的兴起有关,也受到二字字形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考“后”     
<说文>日:"后,继体君也."经过采用形训的方法,结合古代文献,依据"后"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并寻找"后"字词义发展的线索,可以系统地解释"后"字的含义:"后"的本义为"妇女产子",由此在母系社会被用作对最高首领的称呼,从而引申出"君"义及"继体君"义;由产子时的母前子後引申出"後"义,并造"後"字,因"后"的"继体君"义与"後"相通,加之音同,故常假借"后"为"後";综合"妇女产子"义、"後"义、及"继体君"义,引申出"天子之妃日后".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本字”“本义”理论不能区分形义联系的不同层次,混淆了字词形义联系与词义演变系列之间的本质性差别。应该重设概念组来准确描述形义关系:1.从形义关系角度设“构件义、字形义和字符义(目的义、相关义、假借义)”。2.从字词对应角度设“联系字、假借字、联系词、代记词”。  相似文献   

6.
求本义新法     
求本义,是字义词义研究的关键。汉代以来的文字学家探求本义的主要方法,一是因形求义,一是据书证归纳。在字形依据不坚强、书证不全或义项较复杂的情况下,这两种方法就有些软弱无力。本文提出求诸同族字、求诸词义系统的两种方法,可以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作为传统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允”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仅郭沫若《卜辞通纂》就收录“允”字27个(其中“允其”一个).从字形上看,允字下从儿(人),上从(?)省会意,表示人不二心之意.故其本义为信任、诚信.《说文解宇》:“允,信,从儿(?)声.”《方言》:“允、谌、恂、展、谆、穆,信也.”《尔雅》:“允、孚、亶、展、诚、亮、询,信也.”可见先秦时期允字的本义与甲、金文中允字的意义是一致的.允由信任、诚信义引申出公平、恰当、答应、诚然、确实、果真、的确等义,并派生出允当、允诺、允协、允洽、允许等词.先秦时期允字是否有虚词义,至今尚有不同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允字无虚词义,以《辞海》、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为代表.一种观点以为允字有虚词义,可作助词、语气词使用.此说始自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沿袭其说的主要有《词诠》、《辞源》、《汉语大字典》等.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对允字作了如下解释:一、“允犹用也”二、“允犹以也.”三“允发语词义”.《词诠》归纳为:一、“语首助词,无义.”二、“语中助词,无义.”《辞源》允字第四项释为“用以、以.”《汉语大字典》允字第五、七项则以为“⑤用以、以”“⑦助词.用于句首.”允字在先秦时期是否具有虚词义呢?  相似文献   

8.
释“录”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是和语音结合起来的符号系统.在文字的音形义三要素当中,“义”是关键和灵魂,承载着文字所要表达的实质内容,而“音”和“形”是载体,是记录文字内容的物质外壳.本文依据文字的音形义三要素原则,通过对“录”字字族和“录”字古文字字形结构的剖析和归纳,以及从“录”字字义所引申的词义线索,以探析“录”字本义.  相似文献   

9.
词的本义或古义是词的本质特征,决定着词的使用特点和多方面的特点。古汉语文字学主要依靠字形来推断词的本义。然而汉字保留下的字型有限,因此借助于历史文献来推断词的本义是发现词的本义的另一种手段。本文意在以先秦时的典范文学作品《左传》为语料,分析“寡人”的使用特点,而该词在《左传》中某种高频率的使用特征恰好反映了该词较古时期的词义特点,同时借以再认识汉以后儒家学者对某些词义注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释“成”     
许慎认为“成”的本义为“就”。然从“成”字的古文字字形结构、“成”字古义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及“成”的词义引中线索等方面来考察,“成”的本义当为“城”,即用兵器守卫着的、能容纳民众的聚居地。另外,经过对“成”在其基本义基础上 乳形成的一族同族字的考察,也发现这些同族字的意义都与“城邑”义有关,这又进一步证明“成”之本义非“城邑”义莫属。  相似文献   

11.
汉字从“同”得声之字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字近56个从“同”得声的形声字中,就本文材料所能证明的同源词有35个,而这些理据式同源词按其所 含有的共同意义可分为两大组:一、表大义、盛义;二、指事物直通、中空、外圆的特征和动作直的特点及由此引申出 的通达之义。这两组以“同”为右文的同源字的产生在沈兼士先生提出的有关“右文”的六种分化式中属于本义与 借音混合分化式。根据杨光荣先生关于同源词产生及词义构造的理论,基于同源词词义=核义素 类义素及同源 词的产生是核义与类义的运作结果这样两点认识,分析这两组同源词的产生及词义构成,我们获得了这两组同源 词宏观及微观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发现,宋代王圣美的“右文说”若不轻言“凡”字,这种说法在一定范围内当是一 条真理。  相似文献   

12.
释“尤”     
通过考释“尤”字的甲骨文形体 ,笔者认为“尤”字“从又”(“又”即手状 ) ,并在“又”字上方的手指处加一短横划。“尤”字中的短横划为指事符号 ,“尤”字属于指事字。“尤”字的字形义指手指上有肉瘤。“尤”的本义为手指上的黑色肉瘤 ,为名词 ,“”为“尤”字的增形孳乳字。“无尤”一词在卜辞和先秦典籍里均用如“无灾异”、“无不利”之义。  相似文献   

13.
清代以前 ,人们训释词义时或“以形索义” ,或“因声求义” ,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 ,在训诂实践上存在一些局限和失误。段玉裁在继承前代训诂学成就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形、音、义“三者互相求”的训诂方法 ,并运用于《说文解字注》 ,较好地克服了单独使用形训、声训的局限 ,在寻求语源辨析假借以探求词的本义 ,以及词义系统研究、同源词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为传统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孙德宣先生《美恶同辞例释》一文,谈一些个人看法,提出:(1)郭璞所谓“美恶不嫌同名”的“名”,应释为“字”;(2)孙氏所举的例子中存有以下问题:①混淆了词的本义与假借义;②混淆了词的本义与语境义;③忽略了词义的历时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广雅疏证>所涉及的"正反同词"现象的最重要的形成原因,是由词义性质和词义范围产生的词义引申.由词义性质引申形成正反同词,其内在理据是"义相反而实相因",其具体方式是相关代用和相因推演.由词义范围引申形成正反同词,表现为由语境引起词义范围缩小,从而使上位意义降格为互相对立的两个下位意义.视角单一和比较对象不同,也是正反同词现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形异义词是词汇在演变中经过概括后的产物,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字形相同,意义无关;多义词是词义在演变中经过裂变后的产物,即一个词由本义引申出多种含义,本义和引申义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相似文献   

17.
假借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本字标准:本形本义标准以本义之字为本字,古通用标准以常见通用之字为本字.本字标准与假借考释的目的密切相关,前者以疏理文字形义关系为己任,后者注重古书的字词训诂.本形本义标准的提出,冲破了传统训诂学的束缚,确立了假借研究在现代科学中的应有地位,是假借研究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8.
释“委”     
本文分析了"委"字的古文字形体,"委"字为会意字,其形体义为妇女背着禾物状.在综合考察了"委"的字形义、"委"一词在先秦典籍里的用法以及"委"的同源词情况以后,"委"一词完整的发生背景可重构为妇女背着[义素(1)]枯萎的禾物[义素(2)].<说文>"委,随也"的解释,实为"委"的引申义用法.  相似文献   

19.
宗传璧、周烽同志的《从“斯”字看<论语>》一文(载《复旦学报1989年第六期,以下简称“宗文”)根据段注《说文》等证据,认为“斯”字的本义当为“析”义,“斯”字作为“此”义是从宋代开始的,因此《论语》“先王之道,斯为美”之“斯”应当是“分析”之义。宗文的这一见解其实是不能成立的。一、《说文》探究的是字的本义,但字义不一定等于词义,正如“岁”字许慎释为“木星”,并不等于上古“岁”字就没有“年岁”、“年成”之义,“叔”字许慎释为“拾也”并不等于上古  相似文献   

20.
释“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告"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构成为上"牛"下"口"的会意字."告"一词的本义为祭告义,"告"的形体下方的"口"则用来表示祷告义."告"的字形义为祭祀时用牛牲并面对牛而祷告.《说文》分析"告"字的形体不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