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网络冲突事件为例说明了虚拟社会中的事件是现实社会关系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和展开。现实社会中社会地位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矛盾和由此形成的不同社会特点的行为支配模式的冲突是网络社会冲突的现实来源,网络冲突的影响和解决也是要在现实社会中完成的。虚拟社会并非是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而本质上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2.
网络怨恨既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生存状态。越来越多的虚拟社会现象表明,网络怨恨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弥散,虚拟公共领域秩序建构因而面临着无法回避的现实梗阻。网络怨恨导致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网络暴力频现,基于网络民粹主义的阶层对抗遭遇激化,同时网络空间出现颠覆性的价值位移。究其根源,网络怨恨与网络世界的平等理念、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和难以克服的现实困境密切相关。需要通过提升虚拟公共领域的公共理性,适度满足网络怨恨的宣泄需求,构建包容性发展的网络监督体系,纠正虚拟公共领域中的价值位移等途径,才能真正消解网络怨恨,实现虚拟公共领域的秩序化运行。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国家联成一种崭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虚拟社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在国家安全、集体要求、个人交往方面诸多矛盾和冲突。文章从形成虚拟社会系统的主体、客体、交互方式三个侧面提出了协调的设想,以促使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都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共同构成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4.
网络虚拟实践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虚拟实践一方面表现为主体对网络的深刻体验,另一方面表现为网络与主体之间的互相建构。虚拟实践是将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的创造性实践,从而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和扬弃。这就是网络虚拟实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二重化"社会中存在网络异化的现象,表现为人的现实性被弱化,人受到网络的"控制"和"反噬"。网络异化的实质就是人与科技关系异化、人与人关系异化、人本质异化。因此,应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网络行为、强化网络虚拟主体自律性的网络道德价值定位、加强网络虚拟主体素养的立体教育、搭建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或通性关系等方面消解网络异化,最终建构一个文明和谐的"二重化"社会。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国家联成一种崭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虚拟社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在国家安全、集体要求、个人交往方面诸多矛盾和冲突。文章从形成虚拟社会系统的主体、客体、交互方式三个侧面提出了协调的设想,以促使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都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共同构成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7.
“共景监狱”为虚拟社会治理设定了一个特殊语境,政府作为虚拟社会治理的主导方,经常处于被围观、被评论、被言说的场域之下。由网络信息技术所营造出的这种“共景监狱”场域,刻画出了以众人围观为标志的网络狂欢图景,使虚拟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基于时代元素产生的现实考量。网络中弱势心态的泛化弥散、公民社会作用的过度夸大、后现代主义的盲目流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虚拟社会治理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安顿虚拟社会公众的自我启蒙、培育内生自律型网络社区秩序、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完善网络监督体系、给予虚拟社会非政府组织制度化生存空间、平衡多元参与主体间的权责冲突等途径,并从现实社会入手化解梗阻产生根源,真正实现虚拟社会的治理与善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9.
网络空间本位把网络文化看做是伴随虚拟行为规则生成、虚拟实践有序化的内在过程所创造的文化产物,而网络社会本位则将其视为在虚拟实践秩序化的有效规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明成果,现实中的各种混合模式也有其各自的合理蕴涵。网络文化建设的关节点在于:能否以互联网这一巨型生活工具的内在规定性为基础,成功地构建起虚拟实践成果借以实现"我们化"的社会机制。以此来审视网络文化建设,自然会提出所谓"多主体协同发展模式",它是一种网民个体、网络群体、网络管理部门通过多元协商建立协同关系,共同创造和使用网络文化成果的虚拟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发展迅速引起了人们交往、存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深刻变革 ,大学生成为这场变革中主体 ,也就是说大学生是从事网络交往活动的主体 ;主体在网络交往中虚拟化 ,成为虚拟主体 ;虚拟主体背后联系着一个现实的大学生 ;虚拟主体的活动必然会对与之相联系的现实大学生产生影响。本文正是针对给思想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范畴和重要思想,实践作为可以涵盖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统一的概念,必然是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虚拟实践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虚拟实践是否是实践的问题是探讨的焦点之一。从虚拟实践的辨析和分类入手,结合经典作家对实践的论述,通过比较实践和虚拟实践的特点,提出虚拟实践属于实践,而且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迅速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实践形式;实践既包括现实实践,又包括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既包括精神实践又包括非精神实践,这些不同的实践形式共同构成人类完整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模式,它可以将人的感官调动起来,使其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觉。文章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哲学方面产生的冲击进行了深刻剖析,并详细论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对社会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哲学主题的时代转换——对虚拟哲学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认为 :虚拟哲学的提出标志着哲学主题的时代转换 ;虚拟哲学是研究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性质与特点以及在二者之间实现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与条件的一门哲学学说 ,是对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概括 ;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哲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虚拟真实是数字化技术自动生成的人机互动仿真系统,网络文学是对它的文化表达。探讨网络文学的虚拟真实需要从艺术美学上廓清其学理维度:即虚拟真实的图像化呈现方式,将引发互联网上语言文本与多媒体文本的互文性审美新变;虚拟真实所蕴含的虚与实的超越逻辑,将创设人与对象之间的新型审美关系;虚拟真实所依凭的时空内生性,将达成人的开放性与未完成性的技术化审美拓展。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下的人类社会,已经嬗变为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并存的二重化社会结构。非政府组织也开始将虚拟社会作为其发展壮大的组织载体,在促进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提高政府网络危机化解的有效性、增加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覆盖的全面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它也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形成了影响与冲击,成为当前我国公共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应当从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进行思考,通过管理制度的创新与供给、正确处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加强虚拟社交领域的管理、营造高质量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等途径加以应对,最终促使非政府组织真正在虚拟社会中体现出它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论构建和谐虚拟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社区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分化和聚合着网民,是新型的社会维系方式,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的共同体。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虚拟社区既存在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也有令冲突加剧、破坏社会和谐的可能,这值得高度重视。当前必须进行虚拟社区内部的和谐构建,也需要进行虚拟社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构建。  相似文献   

17.
虚拟实践是主体按照既定的目的在虚拟空间使用纯符号手段进行的活动,是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创造出的高层次实践形式,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现实性实践的某些特征。虚拟实践为认识主体开辟了新的实践空间,提供了新的价值关系。虚拟实践的出现,使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虚拟实践不但丰富了实践的科学内涵,而且也对认识论和实践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这不仅是一个涉及理论创新的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不断发展的理论所必需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虚拟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网络,与现实社区一样,存在着强关系、弱关系等网络关系,因此,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虚拟社区的互动结构,是一种恰当的方法.文章借助网络图呈现了虚拟穆斯林社区的整体社会关系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点度、中心度、中介性、密度与凝聚度等指标,具体分析和梳理了虚拟穆斯林社区的整体社会网络.研究发现,在中国穆斯林网站,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围绕某些核心ID和热门话题的互动关系网络,但就整体网络而言,虚拟穆斯林社区的关系网络主要是一种弱关系网络,呈现的是一种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