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吐谷浑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从隋灭陈的战略路线所想到的隋文帝将灭陈,以晋王杨广为帅,分兵五路,《隋书》卷1《高祖纪上》记其“东接沧海,西拒巴、陵,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共中一路由杨素率领,兵出永安,文帝又专遣善战的第四子越王秀往镇益州,可见巴蜀在灭陈战争中据有着重要位置。历史上三次由北方统一南方的大规模战争:晋灭东吴,隋灭陈,元灭南宋,都考虑到先立足巴蜀,这种作法不  相似文献   

2.
论起隋平陈战争的功绩,除隋文帝杨坚以外,在隋朝的军事将领中当首推贺若弼和韩擒虎。是这两位将领在长江下游战场上,攻占了陈朝的都城建康,活捉了陈后主。为此,在平陈战争结束后,发生了贺、韩两位将军在隋文帝面前争功的事情。在《隋书·韩擒虎传》和《资治通鉴》卷177都记载了这件事。  相似文献   

3.
论刘宋时期的南北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刘宋时期的南北关系李琼英南北朝时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中国境内南北政权之间交往增多,彼此不断认同,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认同的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有时甚至通过战争的惨酷来实现。本文即是对刘宋时期开始形成的南北关系作一探讨,因此时北魏基本统一北方,...  相似文献   

4.
“刑”的起源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关于“刑”的起源,学术界几乎无不认为“刑始于兵”,且似乎已成定论。然证之有关文献,深感此说甚难成立。由于这一问题关系到中国古代刑的起源,关系到解开兵、刑关系之谜等重大问题,故而很有必要探讨清楚。本人不揣谫陋,将粗浅看法奉献出来,以就教于学术界。持“刑始于兵”说者,或者认为中国古代刑法起源于战争的主要依据是:在夏以前和夏朝初年曾发生过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如共工和蚩尤、黄帝和蚩尤、黄帝和炎帝、禹和三苗、启和有扈氏的战争等等,认为正是这些战争,导致了“刑”的产生,如《隋  相似文献   

5.
以辽朝为一方,以五代为另一方的互相之间,存在着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频繁交往;这是自不待言的。除了这些交往外,也还存在着文化的交往,其中包括文学艺术的交往。 尽管辽、五代之间,有大小战争,有种种阻塞,然而也有战争间隙的和平,阻塞之中的相通。伟大祖国的各族之间,隋、唐以来的契丹族、汉族之间,文学艺术领域的联系与交往,尽管有时不绝如缕,却是斩不断的。  相似文献   

6.
引言在中国历史上,晋代有汉民族和匈奴鮮卑羯氐羌的斗争,宋代有汉民族和女真族,蒙古族的斗争,明代有汉民族和满族的斗争。这些和汉民族斗争的民族,到了现在,都已成为兄弟民族了,彼此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历史上所谓民族矛盾,到现在已不复存在了。过去封建统治王朝,如汉武帝隋煬帝也曾发动侵略少数民族的战争,给他们带来严重的损害,可是汉民族是爱好和平的,广大人民对这些侵略性的战争,不但不会支持,  相似文献   

7.
隋朝国名最初究竟是"隨"还是"隋",隋文帝杨坚是否因"隨"字带有"辶"而将国名由"隨"改为了"隋",学术界争论已久。隋、唐时期的碑铭中显示,隋朝的国名至少有7种写法,其中,既有"隨",也有"隋"。"随""隋"两字自古就有通用现象,隋代碑铭中多次出现国名"隨"字,足证历史上不存在隋文帝"改隨为隋"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对于高句丽的研究,有两个问题需要加以探讨:一个是高句丽南迁朝鲜半岛,另一个是隋唐征伐高句丽的性质和原因.高句丽南迁原因有二:一是忽视与公孙氏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互相攻伐,造成双方共同削弱.其结果是公孙氏的灭亡和高句丽的孤立;二是公孙氏灭亡后忽视了与曹魏的关系,使高句丽不得不南下寻求生存空间.隋唐征高句丽的性质,由高句丽政权性质及其所占地域决定.高句丽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所占之地为汉四郡,故战争性质即为统一战争.战争原因,从隋看,是由高句丽侵隋所致;从唐看,是由高句丽侵新罗,新罗求救于唐,唐为制止高句丽的行为和稳定朝鲜半岛和平局面所致.  相似文献   

9.
隋朝监察制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局面 ,典章制度 (包括监察 )方方面面需要鼎故革新之处很多。隋制集汉魏以来监司变化之大成 ,革除前代弊政 ,在文帝开皇年间和炀帝大业年间进行了两轮改革 ,特别是隋炀帝“三台”之制多有创革。隋制对唐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往学界重唐轻隋 ,其实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 ,隋制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考证“YI”字为汉《衡方碑》“褘隋”之“隋”辗转而误,“褘隋”与《毛诗·羔羊》“委蛇”音义相同;《隶释》谓“褘隋”出《韩诗内传》,本员兴宗之说,并非洪适臆说;《韩诗》在宋孝宗乾道年间尚未亡逸,《韩诗》亡于五代后、亡于政和建炎间、至宋亡之已久诸说,皆非是。  相似文献   

11.
隋与高句丽的和战关系一直是隋朝对外关系和边疆经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隋文帝建国以后,着力构建以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对高句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和策略:从起初的怀柔远人、积极防御,到后来与高句丽的初次交锋而又止,经历了从"和"到"战"再到"和"的微妙转变。经过隋文帝的努力,其封建统治可谓如日中天。但是,隋炀帝为扩大这一成果,最终对高句丽诉诸武力,因此导致隋朝衰亡。  相似文献   

12.
唐初,唐王朝对高句丽采取了较为和缓的怀柔安抚政策,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期间,亦一直奉行亲唐政策,尽力处理好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使得这一时期唐丽处于蜜月期,极大地促进了彼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唐朝与新罗联合灭亡百济、高句丽后,两国合作基础亦不复存在,为争夺对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的统治权,唐朝与新罗最终爆发战争。由于唐朝受西北吐蕃炽盛局势的影响,不得不对朝鲜半岛采取退守政策,以后新罗以统一国家面貌出现,七世纪中后期的东北亚政局从此进入和平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 ,王莽朝记事中的高句丽侯 ,就是当时仍半独立于朱蒙所建之高句丽 ,且保持与玄菟郡隶属关系的沸流国国王松让或其后人  相似文献   

15.
汉四郡时期当地官府陆续发布了一些单行的成文法令,汉四郡灭亡后,当地的各种习惯法就又成了占主导地位的法律规范,"土俗"压倒了"华化"。高句丽在占领汉四郡以后,吸收了一些汉四郡时期遗留下来的中国法的思想。隋唐时期,高句丽文化之"华化"有加速的趋势,但在法制的层面,仍以土俗为主。从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影响已深入到了百济习俗的层面,其法制有向中国法接近的趋势,但主体仍是本国固有法。统一新罗时期,唐代法制虽然对其法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华化"程度不高,仍以"土俗"为主。  相似文献   

16.
唐初得隋马三千的记载,不但不能概括隋朝畜牧业的总成绩,还给人一种隋马稀少的印象。其实,隋朝畜牧业曾经盛极一时,既存在着一批规模很大的官牧监,也具备浓厚的民间畜牧风气。隋朝官牧监的经营由盛转衰的原因,值得反思之处很多,过分征用马畜致使牧源枯竭,畜牧资源配置不当,战乱频繁破坏了畜牧业生产所赖以存在的安定环境,最终导致隋代畜牧业的大衰退,却为唐朝监牧的发展准备了较为成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大业十一(615)年爆发的雁门事变是隋与突厥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突厥与隋由和睦转向对抗的原因是其力量逐渐强大和隋炀帝治国策略的失误。事变得以解决的因素,从突厥方面来看,是因其骑兵不擅攻城,隋援军已逼近,季节将要变换,后勤补给又不充分。事变后隋因内外交因而灭亡,东突厥成为东亚霸主。  相似文献   

18.
东晋初年,朝廷就是否允许举行招魂葬展开激烈争论。禁止派认为人死之后,魂魄、形神各自分离,形魄闭置棺中,埋于地下,魂神入于宗庙,享受祭祀,不可混杂。支持派则从人情与民俗出发,认为招魂葬有助于孝子发哀情,而民间本有招魂续魄的习俗,礼俗结合,更合乎人情。由于与儒家丧礼原则相违背,招魂葬最终被朝廷下令禁止。但是,长期战乱造成的人口迁徙、客死他乡乃至尸骨无存、祭祀无所的社会现实,以及唐代归葬、合葬观念的普及,使得招魂葬这一形式仍有其现实意义,并在隋唐时取得合法地位。在这一废兴过程中,儒家经典既有坚守,又有调适,从而保持了其对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隋朝建立后是将河北作为新王朝的一个地区来看待的。在中央一统观念的支配下,对河北的治理成为隋朝中央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其北部因靠近游牧势力而成为御边重地,南部作为中原核心腹地而受到重视。隋朝在派官治理该地的同时,利用地方大族势力进行协助,这成为控制该地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