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喀什老城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分析研究表明,认其空间结构特征反映出城市空间"内向生长"与家屋空间"外向生长"的矛盾统一性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分立与交融的矛盾统一性。前者是喀什老城社会经济资源稀缺性与传统联合型大家庭形态交互作用的结果,后者则是维吾尔族居民生活中私密性原则与公共性原则并重的体现。喀什老城民居通过家屋空间向公共空间外溢,将公共空间引入家屋内部,形成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二分格局等空间构建方式,使互相矛盾的社会因素彼此协调,为良好社会关系的塑造创造了空间基础。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三十余年的大规模住宅开发建设,城市的住房需求基本得到解决,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对住宅品质和空间功能丰富多样的需求.由于家庭人口结构和个性需求处于动态变化状态,伴随着住宅精装修一体化设计的推进,住宅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变性逐渐成为设计要点和难点.以户型内可变隔墙作为研究对象,从隔墙材料选择、构造方式及装饰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探讨在住宅一体化设计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体现住宅空间的多样化和灵活性设计,力求对新建住宅或现有存量住宅户型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现代的农村住宅设计应该适应新时代农民的需要,具有"新"、"农"的特点。一方面,在住宅户型设计上,应该根据农民的职业和家庭结构特点,实现房型设计多样化;另一方面,农村住宅设计应体现农村的住宅特色,方便农民的日常生活。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把现代的科学观、生态观等先进理念与农村住宅设计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人性的、生态的新农村住宅。  相似文献   

4.
论述在房屋改革后,人们对住宅设计提出的新要求。建筑功能方面,符合人们的生活流向、区分合理、适合不同家庭生活模式的需要;规划方面,综合考虑房型、朝向、楼间距、绿地、布置方式、群体结合、空间环境,并提出新世纪的住宅要求——住宅技术科技化、住宅管理专业化、住宅建设优质化、住宅房屋毛坯化和确保装修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进一步向往安康舒适型住宅。视觉景观环境质量属于舒适型住宅的重要范畴之一。针对现今城市大量建造的多、高层住宅,由于密度大、楼层高,住区内视觉空间有限,视觉景观环境质量不佳。不良的视觉景观环境,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心理疾病产生。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和土地匮乏的矛盾,未来城市住宅的主角只能是楼层住宅。本文从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等多个方面,提出如何克服城市住宅在视觉景观上的弊端,以求在城市住宅设计从视觉景观方面引起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环境艺术设计与社会学的关系,以及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价值取向,分析了社会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从市民的教育价值、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强调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体现,提出了基于社会价值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7.
以绿色低碳转型为导向,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研究中国绿色经济增长与资源错配,从环境与经济双重维度评估2000—2018年中国省际绿色增长潜力并对其加以分解,分析资源配置的变动趋势和地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从增长潜力来看,中国经济绿色增长整体上呈改进趋势,这主要是受地区间资源错配持续改善驱动;从不同维度来看,整体增长主要由经济效率提升所驱动,而环境维度仍有较大改进空间。从资源配置来看,不同地区呈现明显差异,多数省份表现为资源要素稀缺;资源配置总体上呈现改善趋势,结构改进空间出现显著的俱乐部收敛。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如何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优化资源配置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住宅是否有助于保护和增强人的独立性和自尊感?住宅是否具备适应家庭生活习惯和组织家庭生活的功能?住宅是否能促进家庭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住宅是否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家庭对文化和美学的需求?住宅能否在承担家庭日常生活作息基本功能的同时,为住户提供必要的安全?这些纲领性的问题从一系列不同角度反映了住宅的质量,是30多年前由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确立,以期确保文明社会高质量标准住宅现实意义上的基本要求法,这些内容在今天中国的住宅设计和建造中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住宅是社会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对住宅质量的评…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能满足个性化空间要求的住宅建筑——灵活隔断大开间的设想 ;通过几个案例的实施阐明了大开间的优点 ,提出了与大开间配套的结构体系——钢结构 ,展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0.
超越“雕塑”这一常规公共艺术品形式,首先阐述了具有交往空间的公共艺术品是能为人们提供交流场所的公共艺术形式;其次从精神和物质层面阐述了这种公共艺术品中人与人、人与公共艺术品、公共艺术品与所处场地的互动方式;再次介绍了这种公共艺术品兼顾座椅、公共车站、移动厕所、游乐场甚至文化走廊的设计可能;最后提出这种公共艺术品应该借鉴建筑空间理论、环境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的相关讨论,并建议应关注大地艺术和装置艺术中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外文化的大量涌入以及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剧场建筑设计也随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针对剧场设计中的社交文化映射、功能设计及空间设计等方面的发展演变,通过近几年国内剧场建设中与已建设的剧场和现存老剧场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当代国内剧场建筑设计具有三个新的发展方向及趋势:一是在文化上更注重社交文化,建筑设计上明显试图营造出社交文化氛围;二是通过演员与舞台、观众与观众厅及其观演关系转变凸显出剧场建筑设计在空间上更贴近使用者心理;三是在功能的分配上注重城市的使用需求,增强剧场的专业化以及完善剧场功能,协调多功能与专业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城市整体形象建设中结合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注重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建设中融入公共艺术,能够实现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良好传承,并将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旨在对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展开深入研究,并从整体性设计的城市文化、规划、建筑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度解析。  相似文献   

13.
保障性住房信息公示是确保其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其资源优化利用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信息公示制度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保障性住房信息公示制度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对相关指标进行赋值与计算,对济南、成都、西安等十七个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信息公示实施情况进行量化评估。研究发现,我国保障性住房信息公示整体水平较低;城市间保障性住房信息公示实施效果差距较大;在保障对象家庭申请人项目公示方面,各个城市呈现出非均衡性,民众对公示结果质疑较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居民居住的多样性、流动性与不确定性带来了多元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大规模的城市住宅建设所形成的单一性、集合性的住宅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住宅发展的阻碍。文章讨论了城市居民居住行为的变迁对城市住宅的新要求,认为现代城市住宅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并能留给城市居民住宅改进发展的弹性空间,以适应不同人群对住宅功能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网师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以水体为主景营造私家住宅园林的范例。网师园按照空间性质可以分为以水景为主的主景区和以建筑为主体的住宅建筑区,住宅建筑区根据其使用功能不同又可分为会客办公区、生活居住区和宴会庭院区。通过对网师园各个分区空间组织特点以及空间之间组合的手法进行分析,学习网师园在园林空间组织处理时用到的明暗对比、以小见大、丰富空间层次的手法,利用有限空间既满足了生活、起居、休闲的功能,又创造出了丰富的景观。  相似文献   

16.
公租房建设是中国的一项重要住房保障制度。文章建立了在两种建设模式下的公租房建设博弈模型,探讨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租房建设中的利益关系。研究发现,在两种建设模式中,公租房收益和商业住宅收益之间的差距对于公租房建设比例、地方政府用地规模和收益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就中央政府而言,其更倾向于按差异化的比例进行公租房建设。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用地的日趋紧张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程的加快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生态损害问题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当下对于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讨论理论丰富,但鲜有涉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损害问题的的研究。结合当前生态损害的探讨,比较分析国内外相关救济制度,有必要建立生态损害的事前防范机制。国家层面要确立全面赔偿的原则,建立生态损害公益诉讼制度,生态损害赔偿评估制度,并建立地下生态损害赔偿专项基金,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损害的救济提供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18.
提高居住区园林设计品质是改善居住区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人性化设计是居住区园林发展的重要方向。分析了人性化设计的内涵和居住区园林人性化设计的原则。以北京市朗琴园居住区为例,从道路网布局、水景设计、公共空间构筑、休憩设施、照明与标志、植物种植等方面分析了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居住区园林中的应用方法,对居住区园林人性化设计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简要介绍了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蚌埠市“喜迎门”小区设计实践,探讨了提升保障性住房人居环境品质的规划设计理念及方法,以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真正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20.
水坡巷是潼关古城历史文脉及民居形态遗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以田野调研为核心,对水坡巷进行了细致地阐述与探讨,从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分析总结其价值特色,提出对其保护与再利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旨在重塑水坡巷活力与潼关古城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同时也将对传统街巷空间理念的传承、地域文化的开发利用、城市规划以及民居建筑的设计等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