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内住宅市场面临人口聚集与住宅稀缺程度提高、房价走高与住宅利用率降低、居民交往需求提升与公共空间稀缺、资源环境制约与居住便利性要求提高等矛盾,为解决 这一系列矛盾,以调研法为基础,与经验总结法和描述性研究法相结合,详细调查研究了国内外住宅公共空间设计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提出了住宅公共空间扩大化的设计趋势:对 家庭结构细分;差异化设计满足不同家庭结构;加强平台和廊道等公共空间的利用与规划。同时,为迎接这种趋势提出了配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居住所包涵的丰富环境空间章法及文化,为现代居住环境的创造提供了有借鉴价值东西,并为现代住宅的设计寻找到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住宅郊区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宅郊区化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郊区住宅以其环境、价格、配套及服务优势影响百姓的生活和城市房地产格局。文章分析总结了广州市住宅郊区化的发展进程 ,并提出了住宅郊区化发展应加强规划控制力度、沿交通线组团开发、保护生态系统、关注新技术对居住观念的影响等观点。  相似文献   

4.
在19世纪的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速推进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住房、特别是下层阶级的住房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而开发商的运利行为、政府的不干预政策加重了工人的住房困难,于是在城市里,从地下室到阁楼都变成了工人住宅,把原先的公寓房子或联排住宅,进行重新分割,出租给不同的人群,或者修建背靠背式的大杂院式住宅,试图改善工人的居住条件。但是,工人住宅的改善,最终还有待于政府的干预乃至参与。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住环境的定量评价一直是一个困扰学术界的难点问题。本文在对城市居住环境影响因素及传统的居住环境评价方法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住宅出售价格与城市居住环境间的关系,探讨了利用住宅出售价格来定量评价城市居住环境水平的思想和方法。该方法应用经典Hedonic模型并对其进行变换,将住宅价格中与住宅本身相关,而与居住环境不相关的因素所决定的那部分价格分离出来,从而达到评价城市居住环境水平的目的。最后针对此种方法提出了今后研究中几个可能的方向。此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强和便于动态跟踪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是城市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苏州城市空间研究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近年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功能的演变、商业中心的转移、租界、建筑与住宅、城市规划与建设和公共空间等问题。这些研究使我们对近现代苏州城市空间的物质改造过程有较清晰的认识,但城市物质空间变迁与城市居民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仍有待继续阐明。聚焦城市公共空间,开展近现代苏州城市社会生活史和大众文化史研究,是深化近现代苏州城市空间研究的一个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
提高居住质量,是城市住宅设计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德国达姆仕达特市一个现代住宅小区的描述,分析了其设计者、德国当代著名建筑师——罗迪格·克雷姆提出的"生活在未来的建筑师"的概念,以及他所倡导的高密、节能、灵活可变的住宅设计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住宅不受侵犯虽为多国宪法所明确规定,但对"住宅"的宪法解释并不一致,多数国家和地区以私生活或合理隐私期待标准来解释住宅,涵盖的范围较广,而我国大陆以居住性标准来解释住宅,涵盖的范围较窄.考虑到社会发展和人权保护发展的需要以及住宅不受侵犯权所保护的实质法益,我国大陆应转换对"住宅"的宪法解释标准,即从居住性标准转换到私生活或合理隐私期待的标准,其具体形态应包括居住性住宅和与私生活相关联的非居住性住宅.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杭州市自有住宅与租赁住宅居住质量的抽样调查,从住宅品质、小区品质、周边配套以及享受的权利四个维度比较,得出自有住宅与租赁住宅居住质量存在显著的差异,以期解释为什么在高房价面前我国居民还是热衷于买房,同时也为政府改善住宅租赁市场发展环境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当代城市居民的社会阶层、居住组织结构、社区类型和社区空间、社区组织行为等居住行为的要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当代我国城市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期,城市社会组织结构正在或已经从“单位型”向“社区型”转变。当代城市居民出现了异质性,多类型城市社区并存是当代城市社会的主要特征,我国城市社区正向阶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镇廉租房制度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城镇廉租房问题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而我国城镇廉租房制度建设由于起步比较晚,还在不断的探索与完善。本文在分析我国城镇廉租房制度的现状、内涵、特点和现实基础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城镇廉租房制度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完善政府职能、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改革现行廉租住房体制,扩大廉租对象覆盖面、借鉴有益经验,不断试点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城镇廉租住房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作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有现象,是农民工等城市外来常住人口的落脚之地。开放改革之初,由于正式住房市场短缺,进城的农民工不得不救助于非正式住房市场,城中村应时而生;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为城中村本身的管理问题及其土地蕴藏的巨大级差地租,全国上下都陷入一场“赶超型”的城中村改造运动。而作为城中村居住主体的农民工,他们的住房权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最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坚持城中村改造方向的同时,制定了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房发展目标,但目标仍然偏低,这决定了城中村作为城市主要的廉租房市场仍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农村住房过剩与城市住房不足矛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农村住房过剩与城市住房不足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矛盾。调查显示农民工家庭的农村住房45%处于浪费状态,但他们在城市的居住面积人均却只有4平方米。从农村来说,户籍制度所导致的回乡预期,建房潮留下的后遗症,农民工投资保值需求,农村宅基地政策的束缚等原因导致了农村住房过剩;从城市来说,商品房价格远远超过农民工的承受能力,低端房地产市场供给之路不畅,政府公益性住房因数量有限无法惠及农民工导致了农民工城市住房短缺。在对农民工住房理论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市场与政府干预两条解决思路,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的城市住房问题,已经从民生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现有的解决手段在尚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前,显得缺乏力度,基本丧失有效性。在这个事关亿万居民生活的关键问题上,必须寻求制度上的突破。本文认为,现有城镇土地管理体制必须变革,集体性质的土地应加入到城镇住房建设中去。城中村和小产权房的建设,是以集体性质土地解决城市居民居住问题的有效办法,应予规范改进,进而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共住房体系的构建,是当前住房领域改革的重中之重.文章提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改变传统的住房保障观念,树立现代的公共住房观念,把公共住房与城市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各项公共住房政策体系的建立,利用市场机制,运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当前的住房问题.这样才能在做好公共住房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从而达到两者的相互促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结合部房屋租赁行为具有负外部性,需要政府规制和合作治理,村民和流动人口不主动登记租赁信息是利益冲突的产物,也是路径依赖和从众心理作用的结果,加强出租房和流动人口登记管理,需化解利益冲突,找准村民和流动人口在租赁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利益需求予以满足,以服务促管理,化被动为主动,以吸引其主动登记。广泛推广"门禁卡、视频监视器与居住证相结合"、一人一卡办法,建立多层次网格抽查制度,加大执法力度,迫使其主动登记。此外,还应采用"条码式"智能化管理等办法,方便其登记管理。  相似文献   

17.
在综合当前居住小区模式几种提法及内涵的基础上,根据人居环境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给出面向普通居民的21世纪城市居住小区模式--现代绿色小区,为城市住宅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选择。  相似文献   

18.
我国能够反映居民对住房消费价格需求的价格指数还没有真正建立。我国现行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居民住房消费价格具有不合理性,不能正确反映房价变化。房价的合理性应从社会和经济两个角度评价,重点关注中等和中低等收入家庭首次购买房屋的价格,同时,在编制居民住房价格指数时,应引入民间合作,并设置不同层次的房价指标,使居民住房消费价格指数更具有客观性,从而更加合理地确定我国居民住房消费价格指数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住房偏好的内涵与结构出发设计问卷,对辽宁省1 199个城市家庭的住房偏好因素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构建住房偏好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市民不同购房用途偏好对其住房属性偏好的影响以及住房属性偏好间的关系。研究显示:住房消费用途偏好对房屋自身情况偏好的作用最强,人文与自然环境次之;住房投资用途偏好对人文与自然环境偏好、物业偏好和地理位置偏好的作用程度不如住房消费用途偏好强烈。因此,建议通过准确定位楼盘的目标客户、重视物业和地理位置来开发满足市民住房偏好的住房。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城市轨道交通如何影响沿线住房价格做出比较分析,并利用 2019 年重 庆主城区一手房交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轨道交通的开通显著提升了沿线住房价格,且该影 响存在着区域差异和距离衰减特征: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住房价格受轨道交通的影响越大;距离 轨道交通站点越近的住房,其价格溢出效应越明显。 研究结论对于稳健调控房地产市场和合理规划轨道 交通站点具有多重启示,尤其是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方面,政府应加强站点选址与房地产用地审批的地 理对应,从住房供给层面提高对轨道交通沿线住房的市场供应,有效平滑开通轨道交通所带来的沿线住 房需求激增和住房市场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