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水经》一书,虽为郦道元《注》及后世“郦学”之所托始,但关于它的著者与时代,却聚讼纷纭,迄无定说。原其所以,皆因为之作注的郦道元及最早著录该书的唐初所修《隋书·经籍志》,均未言其著者与时代。而后世如唐开元间所修《唐六典·工部·水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四部之书,汗牛充栋。一个人穷毕生的力量,来读四部之书,只会“钻之弥坚,仰之弥高”,事倍而功半,无法得其要领,这样便出现了选本。历史上最早的选集,是杜预的《善文》;继此而作,有李充《翰林论》、挚虞《文章流别集》;三书皆已亡佚。后人辑佚,仅得李充、挚虞的论文若干条,选本已不可复见了。 总集流传到现代,最早的只有《文选》了。萧统选文,不选经史诸子,以诗赋为主外,只选那些“攒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于翰藻”的散文。萧统是梁人,选文自然不会选到梁代以后。即使这样,《文选》已经是一部浩瀚的巨制,供专家研究,也非皓首钻研不可,远不是人人可读的书了。于是分类选文,就应运而生。 分类选文,如果只把诗和文分选,无论诗或文都是范围很大的。我们这里不再从流溯源,单  相似文献   

3.
党薇薇 《学术交流》2012,(Z1):119-120
《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其中萧统将诗文划分为38类,并第一次将祖饯诗与挽歌作为诗歌的类型载入总集。祖饯,其实也就是一种祭祀道路之神的仪式或活动,萧统在"祖饯"类下收录了八首诗,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些诗歌已经很难看出祖饯的特点,更  相似文献   

4.
《文选》分类,一般认为是37或38类,近有人提出39类说,即卷44“檄”下有“难”一体,而常见各《文选》版本皆脱,此说引起学术界的争议。本文从《文选》的版本、目录等方面加以考证,同时,又详尽考察了“难”体在汉魏六朝史书、总集中的著录情况,并对“难”体与相近各文体间的关系进行了辩析,对“难”体的产生和发展也作了清楚的论述,进而指出,《文选》以“难”体单独列类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5.
1987年1月,巴黎普隆出版社出版了祛国作家爱弥尔·左拉的遗作《调查札记》(Carnetsd'enquetes),这本书是作为该社《人世》(Terre Humaine)丛书中的一辑由左拉著作研究专家亨利·密特朗转授整理之后发表的,标题也是由密特朗教授命名,出版时使用了“未曾出版过的一部法国民族志”这一副标题。《调查札记》是一部有692页篇幅另加32页照片的巨著,卷首有《人世》丛书主编让·马洛里写的介绍和本书主编亨利·密特朗写的序言。《调查札记》是一部意外发现的著作,这表明左拉不仅是小说家,同时也是民族志学者。为了写出《卢贡-马卡尔家传》这部大型  相似文献   

6.
邹春秀 《求是学刊》2012,39(3):110-115
清人李祖陶的《元遗山文选》是其所编《金元明八大家文选》之第一家,也是第一部元好问文选.该书继承了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之编选标准特色,首次对元好问文进行了广泛的选择和点评,使后人得窥元好问文的概貌,意义重大.该书所选篇目约为元好问文的三分之一,在兼顾各种文体的同时,倾向于采录艺术水准高的作品.对所选篇目皆予以评点,条目众多,长短不一.评点内容丰富,而以论人论世、谈诗论文者为多.  相似文献   

7.
伏俊琏 《阅江学刊》2010,(3):128-134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文化史、学术史,其中《集部》则是一部叙录体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其大小序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提纲。《集部总序》讲《四库全书》集部分为五类的原因,认为集部的别出,是汉代文词自觉的结果,文词的自觉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楚辞类序》对《楚辞》别出一类的原因从传统和形式上作了分析,但未能像《隋志》那样从思想内容上阐述其独特的风格和别列的原因。《总集序》讲总集的源头和分类,它提出的《诗经》是集部之祖的观点,是对经学传统观的挑战。《诗文评序》把诗文评著作分成五类,并对各类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对“诗文评”在目录学中的地位嬗变作了说明,大体理清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萧统《文选》将班固《两都赋》置于赋类之首,从此,班固《两都赋》作为京都赋的经典代表地位得以正式形成。然而,《两都赋》被确认为经典有个较长的过程。南朝刘宋之前,《两都赋》长期被忽视,尤其在左思《三都赋》问世之后,重《二京》《三都》轻《两都》的审美差异化现象更为突出。这一现象也存在于注释学与总集编撰领域。萧统《文选》编撰之前,《二京赋》《三都赋》注释均有数家之多,而《两都赋》却一种注释本也没有。萧统《文选》将《两都赋》置于“京都”赋之首,是符合萧统总集编撰的皇家立场的。萧统以编撰总集的方式进行“文章之道”的确立、引导与示范,班固《两都赋序》强调“宣上德而尽忠孝”,这契合了萧统编撰《文选》的政治目的。随着文选学在隋唐时期的形成,陆续出现的《文选》注释成果,改变了《两都赋》在注释学领域受冷落的状况,巩固了《两都赋》在京都赋范围内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9.
力之 《学术交流》2013,(1):184-189
"凡是文体的标示,一定是从第二格开始"与"凡是文类的标示,一定是从第三格开始"说,不符实际;"李善注本的目录",不可能原"还有一行,在第二格的位置本有‘文’字";"骚"非"诗"之一"类"。《文选》分三十九体(类)说是可信的,"骚"至"祭文"均为文体而非"体之下"的文类;"《昭明文选》分三体七十三类说"断不能成立。从文献可信度的角度看,"六臣注本"目录排列如何,只能是一种参考。从方法论的层面说,考察《文选》的分体情况,其序文最为关键,尤其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两句务必"吃透"。  相似文献   

10.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和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部书。《旧唐书·经籍志》对《西域记》未加著录,《新唐书·艺文志》入丙部子录道家类,自宋以后,各著录家多入史部地理类(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而吴承恩的《西游记》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小说。那么,《西域记》与《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呢?胡适先生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这两部书之间“有点小关系”(《中国章回小  相似文献   

11.
《文选》曾被誉为“总集之弁冕”、“文章之渊薮”。唐以后的文人,都把它作为学习文学的教科书。唐初李善的《文选注》,援引赅博,经史传注,靡不兼综,又旁通仓雅训故及梵释诸书,史家称其淹贯古今,不特文人资为渊薮,抑亦后儒考证得失之林也。从此以后,“选学”除了具有以《文选》所录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研究内容外,还具有以李善注为中心的语言学内容。然而南宋以降,善注与五臣注合刊,名曰《六臣注文选》,而善注与五臣注单行之本,遂世所罕传。今所传李善注本,乃后世从六臣本提缀分割而出者。合刊之时,正文分节既已不同,注文分布亦多羼杂;则提缀辑集时,前后错乱,改旧致误者往往而是。再加上李善注中没有一篇显示其博约注文有序性的凡例,更令学者难理统绪。清儒为睹善注本来面目,详加考证,功绩卓然,然臆说尚多,聚讼纷纭,难以折中。而其对李注凡例的搜寻,往往停留于罗列而已。敦煌写本中的《文选李善注》,今所见者有两个残卷。伯  相似文献   

12.
《蜀都赋》是扬雄的重要作品之一,其影响广泛而深刻,但萧统等人编录《文选》时将之排除在外。究其原因,其间有萧统的诸种考虑,因为与《文选》中京都赋类的其他作品相比,《蜀都赋》不具备写实性、讽谏性和正统性的特点,而且与《文选》的整体结构也不相符。另外,《文选》的编选者力求精选最能代表梁前文人创作风格的作品。因此,《蜀都赋》最终没能出现在《文选》当中。《蜀都赋》在成文后可能一直以单篇的形式流传,最终被收录在《古文苑》之中。  相似文献   

13.
《陈云文选》(以下简称《文选》)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其中党的建设问题占有突出的地位。《文选》阐述的建党思想,一个首要问题是怎样坚持共产党员的标准,也就是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以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证党的巩固和发展。认真学习《文选》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对于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尤其是对于正在开展的全面整党,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清史稿·邦交志》是我国第一部较全面地记述整个清代中外关系的史籍,本文拟对该志以及成书活动,作者情况作些初步的探讨和评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左传》、《战国策》、《史记》三部著作为主要依据,来探讨从《左传》到《史记》史传文学的某些共同特征。概而言之,其共同特征是:美恶并举,褒贬分明;冶文史于一炉,酌奇而不失其真。(一)秉笔直书,美恶并举,被奉为历史家的史德,历来为史家所重视。褒善贬恶,在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中就出现。但比较隐晦,《左传·成公十四年》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汗,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刘勰也认为,  相似文献   

16.
王丹 《社科纵横》2007,(9):99-101
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文心雕龙》和《文选》为后世的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和欣赏提供了蓝本。诔文作为一种哀祭文体,刘勰和萧统均对其进行了深入地评述和精心地选取。刘勰和萧统在诔文观念方面所表现出来相异之处,反映了他们文艺理论内涵的不同;相同之处则反映了共同的文艺背景下相通的文艺思想。通过对现象和原因的分析,来辨别《文心雕龙》和《文选》的诔文观念。  相似文献   

17.
一、《霓裳》应有“开元”“清”音、“天宝”“邪”声两式关于《霓裳》,宋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三中考证最为详细。他的结论说:“《霓裳羽衣曲》,说者多异,予断之曰:‘西凉创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所谓“西凉创作”,是指西凉进《婆罗门曲》之史事;“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是指《婆罗门曲》经润色而改名为《霓裳羽衣曲》的故实。这一论断,符合《唐会要·诸乐》的记述。《唐会要·诸乐》说:天宝十三载七月十日,太乐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据此,我们认为,《霓裳》在天宝十三年之前和之后,不仅称谓不同,在内容上也是  相似文献   

18.
周敏 《浙江学刊》2012,(1):69-75
清代地方总集编纂、刊刻的兴盛是地域文学传统意识觉醒的一大表征。杭州为人才渊薮,以《国朝杭郡诗辑》系列为代表的郡邑诗选共同参与建构了杭州一地的地域文学传统。本文以《国朝杭郡诗辑》系列为基础文献,参考地方志、诗文集、诗话、年谱等文献资料,旨在还原《国朝杭郡诗辑》系列成书的背景环境与编纂、刊刻的具体过程,进而考察地方总集之成书与文化世家、私人藏书两大文化资本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名妓》(原名《乌姆劳·江·阿达》)是著名乌尔都语小说家米尔扎·鲁斯瓦发表于1899年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一问世,就震撼了印度文坛,博得了广泛的称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印巴分治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还分别把它改编拍摄成电影。与此同时,《名妓》又被译成英、俄、日、中等多种外国语,远播海外。  相似文献   

20.
艺文末品 政事先务——关于《文心雕龙·书记》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理论巨著,刘勰通过对齐、梁以前众多作家与作品的分析,全面而深入地讨论了文学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中关于文体方面的论述,占了将近一半篇幅。从《明诗》第六到《书记》第廿五,二十篇中研究了几十种文体,无论从品目的数量,分类的详尽,涉及的范围都远远超过了《昭明文选》所列入的体裁以及他们以前所有讨论文体的论著,历来研究《龙学》的学者对此都作了积极的评价。刘勰研究文学作品的体裁,时间的跨度大,内容相当多样。他在批评一些人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研究文体时遵循的原则,这就是《序志》篇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