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在<国语·鲁语下>中,公父文伯之母被作为"尚礼"、"崇德"的典范,是一种政治理想范式,是善的化身.然而,从现代的社会文化视角来观照这个人物形象,我们读到的却是公父文伯之母作为女性的悲哀.她具有道德情感而丧失了作为人的情感.同时,这个人物形象折射出了当时"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社会状况,是社会和时代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
“母亲”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从而具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文章以思想和情感的关系为理论基点,分析了“母亲”形象在鲁迅作品中的情感位置,并结合鲁迅自身的情感经历论述了“母亲”作为孤愤心灵最后停泊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对“母爱”方式及其给“母”和“子”双方带来的悲剧性结局的观照和分析,论证了鲁迅文本中“母亲”形象的思想意义。“母亲”是鲁迅所批判的那个时代、那些“国民”、那种社会的“母亲”,鲁迅用理智淹没掉情感的停泊之地,把“母亲”纳入自己的批评视阈,体现了鲁迅“批评”的“决绝”性和彻底性、艰巨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是后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但因其恋童情节的描写而引起广泛争议。这种恋童的畸形情感实际是作家作为流亡贵族的内心苦闷情感的畸形表达,这种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后现代的表达已超越社会基本伦常的底线,虽然作家曾多次表白“艺术是欺骗”,但“艺术欺骗”不应是作家回避社会责任的挡箭牌。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讨论了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短篇名作《人妖之母》在艺术上的“得”与“失”。《人妖之母》之“得”在于其选材、人物形象、风格方面的成功;而其“失”则在主题的分裂,即“金钱的恶果”与“虚荣的恶果”两个主题的出现破坏了作品的整一性,也有悖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这是莫泊桑以创作中的“败笔”为我们提供的教益。  相似文献   

5.
论"观物"与"观无"——儒学与现象学的一种融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语所表达的中国人的思想中,显而易见,我们的一切“观念”,皆出于“观”:观念是“念”,念出于“观”。然而在中国思想中,“观”有两层不同的意义:一是“观物”,是有所观之观;二是“观无”,是无所观之观。观物之所观者,或者是形而下的存在者、“万物”,或者是形而上的存在者、“道之为物”,故有所观;而观无之所观者,则是存在本身,是“无物”、“无”,故无所观。而在儒家,这种“无物”的存在本身,就是作为大本大源的生活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而观无作为无所观之观,实质上是一种生活领悟。这样的生活情感、生活领悟,是先行于任何存在者、任何物的“事情本身”。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财富之母’。伴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上地也被大量的非农化了,这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但也出现了众多的“失土农民”。土地被大规模征用后,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这些农村如何可持续发展,农民如何增收,农村社会如何保持稳定,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最近,我们对浙江省失土农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
冠之以“精神漂泊者”来展开对曹禺悲剧中具有共同的精神特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是一种尝试性概括。本文根据人物精神漂泊产生的原因、身处的环境及心灵、情感状态等对这些“精神漂泊者”予以简单归类 ,分析其主要特征 ,并揭示其成因  相似文献   

8.
“父教育而母实业”之思想,既是张謇对自己多年教育实业实践的提炼总结,亦是他后来从事教育实业的指南。从实际意义上说,“父教育而母实业”是张謇建设南通、成就事业、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点。晚清的社会现实以及张謇对现实的感知是“父教育而母实业”提出的逻辑起点,该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在意蕴,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释"帝"     
“帝”有“天子”即最高人主阶位之尊。帝字本象以水滴注束木(母)形,为殷人致雨“令雨”之巫术。“周因於殷礼”又“有损益”,乃改帝为谛,改水滴束木为束茅缩酒灌地降神之灌裸裸枪辛勺等诸礼仪式。又改帝为天父称号“皇天上帝”之帝,至秦而后,又为人主皇帝之帝。故,在家天下的社会体系中,天子直系嗣君为嫡,其姓为“国家”之“国姓”,其他庶姓即众姓百姓,皆为天子之“子民”。因之,在宗法制社会中的至上者号皇帝即祖宗。  相似文献   

10.
“仁爱”思想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部分,它强调“仁爱”之内在情感与“礼”之外在规范是相互统一,相互共存的。因此,它将人类最初的情感———“孝悌”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和起点。这就为今天的学校德育指出了一条新的出路:以“爱人”之情感养成作为德育新的起点,从而使学生达到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和践行。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的《母亲》是对俄罗斯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作者所塑造的母亲形象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的代表。母亲在革命真理的熏陶下,由一名胆小懦弱、逆来顺受的社会底层妇女成长为一名勇敢坚定、不畏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母亲的成长历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人、改造人方面的巨大作用。另外,作者也着力描写了一种崭新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往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散文翻译应以原作审美情感的迁移为核心,这一过程可表述为情感判断、情感体验、情感迁移的线性序列。情感判断着力于体察原文中审美意象系统构筑的意境和含蕴的情感;情感体验过程中译者以虚静为前提,移情为中枢,了悟为目的;译者最终通过情感迁移在译文中再现原作情感。以《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究散文翻译中的审美情感迁移问题,并提出启示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晚唐诗人李义山的诗歌独特之处在于情感表达纡徐幽约,意境深邃婉曲,情思缠绵哀怨,意绪复杂、朦胧,体现了强烈的主观心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审美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审美目的或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而将主体的情感、意绪和思想融入客观事物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从而形成主客观统一的符号化表象。从语言学语篇衔接的角度看,边塞诗的意象衔接手法主要有描述性意象、抒情议论性意象、隐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相似文献   

15.
在李商隐诗歌中,柳树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意象频频出现,且包含的情感内涵各有不同。李商隐笔下的柳意象按其生长的生态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新柳、繁柳和衰柳。按三种情况分析李商隐的诗歌,以具体分析柳意象在不同状态下所表达的诗人的主要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学术语,"深层意象"既指代崛起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流派,又表示诗歌创作中用来表现诗人情感与意义内涵的意象,它还代表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方式以及创作方式的诗学观.它有别于英美"意象派"的意象观.它认为,诗歌是通过意象刹那间渗透到无意识中去的艺术."深层意象"来自深邃黑暗的无意识心理;其诗歌往往表现独特的主题反映"孤独、黑暗"的深层心理.它要求诗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7.
求异性作为优秀创作主体不可缺少的心理特性是由创作的特殊性决定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求异,作家求异心理越强,写的作品越出色,求异方能出新,求异还要合理,要注意开创有利于求异的好环境.成为优秀作家的心理特质就是多情,情感对于艺术创作具有动力性,必须要有情感经验凝结成的主体图式,才能唤起情感反应,没有感情的作用,客观事物的特征就不可能转化为形象胚胎,而造就作家多情的心理特质的最大因素是广历.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曾经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母亲形象,《楢山节考》便是其中之一。该小说是由日本有名的近代文学作家深泽七郎创作的,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备受推崇的短篇小说。笔者通过小说文本解读与分析,旨在探究阿玲的母亲像。首先对小说的环境做了分析,其次通过详解作品,考察了阿玲的人物形象,最后探究了其母亲像,得出了伟大而无私、慈祥而刚强的慈母形象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音乐情绪内涵及音乐与情绪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能诱发情绪。每个学者对"音乐情绪"的定义可能不同。音乐诱发情绪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即由Juslin和V stfj ll提出的理论框架——六个心理机制以及由Kone ni提出的中介说。研究音乐情绪的生理基础,多数是研究脑机制或神经机制;对于音乐诱发情绪的测量,大致可以分为:基本情绪模型、维度情绪模型和重新构建模型。以前有很多研究都会把音乐的情绪表达和对音乐的感受混淆起来,导致研究结果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狼意象往往是充满负性情感的阴险、狡诈的代名词。21世纪以来,关于狼性的文章作品重新审视了狼意象的基本特征。梳理并勾勒狼意象及其文化内涵的演变,可以更为明晰地辨识出“狼”形象在文学、史学、社会学等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变迁历程,从而改变中国文化中狼意象在较长一段历史时间上的单纯文化内涵,使之重新恢复其多元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