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研究是我国与世界开展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的两个重要窗口,它们也是联系紧密相互交叉的学科。比较文学的提升需要树立总体文学意识和对国别文学的深入把握;外国文学研究的深入,需要借鉴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思维;打通这两个学科,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研究将会进入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学科建立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比较文学"的根本命意及其应当为文学研究带来的整体启发。这样,一方面是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趋于萎缩,另一方面,勃洛克式的开放态度又引起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何以成为独立学科"的担忧,甚至造成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往往成为两个互不相干,甚至互相拆解的部分。事实上,在汉语的语境和理解结构中为"世界文学"定位,已经意味着一切外国文学研究都必然以"比较"的观念为前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所以可能成为学科重构的典型,正在于传统的学科分野已经无法限定它的论题范围和研究领域。而这一点,与当代学术的人文精神、消解学科的文化研究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渤海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学校最早建立和建设的学科之一。目前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2个本科专业,到2012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7个硕士学位授  相似文献   

4.
南昌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创建于1958年,是南昌大学文科中历史最长、拥有硕士点最多、教师中拥有教授和博士学位最多的院系之一。现有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6个硕士点。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3门课程于1998年获江西  相似文献   

5.
湖北民族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已有70余年历史,由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族民间文学、汉语言与文化传播六个二级学科组成。文艺学是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96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96年被评为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再次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首批特色学科;  相似文献   

6.
中国比较文学重新崛起20年来,成绩斐然,但面临的挑战亦颇多.从比较文学与相关学科切入,通过"变"、"跨"、"本"三个方面的认知,以前瞻的眼光总结所走过的历程,把中国比较文学放在世界文化发展的背景中,动态地把握它与相关学科的网络关系,以务实的精神纠正发展中所存在的偏颇,以创新的思维求得更大的进步,这将使中国比较文学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的早期是指比较文学的"史前史"与比较文学学科确立之前的中间"地带".学科确立后的比较文学,其许多特点在"早期"那里就已经形成.对"早期"进行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的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8.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涵盖了跨国的文学关系和文学与其他学科之关系两大研究领域。为了适应国际文学关系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关系日益增强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将比较文学增列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一个独立学科,并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联合,组成了基础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以加快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进度。我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以中文系的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及外语系的欧美文学方面的研究力量为基础组建的。学科组成员中,有面向二十一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Z人、第二和第…  相似文献   

9.
口才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职高专中文系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专门的口才训练课程外,有必要在其他课程实训中加强学生的口才训练。笔者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就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一般口头表述、朗诵、演讲、辩论进行训练,把口才训练贯穿于外国文学课程的实训教学之中,使学生既能学到外国文学的知识,也在口才上得到锻炼与提高。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文学学科与现代大学具有密切的关联,它的研究可分"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史-学科"四个序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建设成为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学科。由于社会政治因素、近距离观照以及其他各种复杂因素,当代文学现有的学科地位与实际成就是有差距甚至是有颇大的差距的,它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较之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甚至现代文学更突出,也更严峻。为了改变现状,提升学科的层次和水平,当代文学有必要在当下理性地处理好与现代文学、自身内部、经典与雅俗、意识与事实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方东美比较哲学研究中,儒释道之比较是为了说明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东方印度哲学相比而显现的独特价值。为此,方东美在进行儒释道之比较时,以分析儒释道各自的思想个性为手段,以揭示儒释道思想上的会通为直接目的。方东美以为儒释道三教思想上的会通处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精神的最高处。这个最高处在儒释道那里具体展开为三论,即:旁通统贯论、道论、个人品格崇高论。  相似文献   

1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利益关系复杂、思想空前活跃、观念激烈碰撞、文化深刻交融的多元时代,大学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全过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贯穿于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环境塑造、活动话语、实践载体中,才能引导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自觉追随者、行为示范者、主动践行者。  相似文献   

13.
"知人"、"爱智"分别体现了中西方哲学的不同特色,"知人"把人类生命的安顿作为反思的中心;"爱智"则把物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知识作为探索的对象,由此形成了哲学理念上的不同走向.以"实践"为建构原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实现了突破性的变革,完成了对其他一切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当代哲学的界外阅读、科际整合旨在回归生活,实现视域融通,但这是否又会使之丢掉自性,沦为他者?哲学究竟该怎样出场,才能与生活、与时代、与科学并行而不相悖、并育而不相害,从而获得文化的多维关联以培根固本?作为新文明时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大文化观,它所倡导的合和取向,或许能为哲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和谐性的文化出口.  相似文献   

15.
所谓“审美诠释学”就是指强调艺术形式“审美功能”与“意义指向功能”高度统一的一种理论研究视界。通过对汉语古典诗学“声情”范畴论所作的个案分析 ,并通过对西方诗学审美理论与意义理论所作的简单梳理 ,初步提出创建“审美诠释学”的构想。这对于汉语诗学思想的现代生成及与西方诗学的融通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许多研究者对于读者需求问题的发现和描述主要着眼于现象,难免使之琐屑和散乱,这就需要我们再从本质上加以深刻、简洁而有序的概括和厘定,即让这些具有共同性和联系性的现象都分别在本质属性上得到属于类的明确昭示:“真”是读者本质需求的基石,“善”是读者本质需求的核心,“美”是读者本质需求的极致。  相似文献   

17.
"风"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可指自然之风,也可指风化之教;既被视为音声曲调,又被称为民歌民谣;既被视为圣王之遗化,又被当作主文而谲谏的讽刺与劝说。这诸多的义项,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飞鸟振翅而风生,是甲骨文以"凤"为"风"的根本原因;在商周文明发生剧烈冲突的变革时期,在类似于"大块噫气,其名曰风"的认识推动下,"凤"与"风"出现分化,在"凤"字逐渐指向神性凤鸟的同时,作为"后起本字"的"风"字出现。风为土气,土气鼓动而形成音,音乐也必然反映着风土人情,"循弦以观于乐,足以辨风"的认识中,透露出了风土之气与风俗之音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在"风"因与"音"、与"律"关联而具有指向歌声、曲调的意义时,由"风"之飘忽流散、托物而不着于物的特点,又引申出了用"风"来指称没有明确来源、没有具体内容、没有明确指斥对象的特殊存在状态的意义,"风言""风听""风议"等词即因此而来。而与之相关联的"风刺",便指不着痕迹、委婉曲折的言说方式;因这种进谏方式而来的作品,便是最早的"风"诗。这些"风刺"之诗,或归属于《小雅》,或分列于各国,都只是被统纳于"诗"名之下,一直到孔子删《诗》正乐时,同属乡乐的十五国诗,才被正式地归为一类,作为《诗经》作品类名的"国风"(或"风")由此产生。至《毛诗序》,则在集合种种"风"义并对之加以解释之余,又在"六义"的新名目下,为"风"字增添了一个影响更为深远的新义项。  相似文献   

18.
巫是原始部落文化的执掌者 ,巫的祭祀活动是艺术的源头。巫文化是沉醉于个人性灵 ,移情于自然崇拜的酒神文化 ,它与道庄相融 ,对以长江为中轴的南方文化及社会影响尤甚 ,可将其按审美的原则开发提炼 ,服务于旅游经济。巫溪可以作为展示远古神巫文化的博物馆 ,以此带动旅游产业 ,振兴贫困地区。  相似文献   

19.
李白对齐文化始终怀有极大的热情。齐文化在李白诗歌中集中表现为三大主题:纵横捭阖的帝师王臣,倜傥任侠的布衣游士,以及燕齐海滨的神仙道术。李白的文化取向是盛唐士风和时代精神的映射。  相似文献   

20.
作者计成的个人资料缺乏,是《园冶》难于理解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有关计成的更多信息。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得出:计侨是计成的儿子,计成的籍贯是吴江的盛泽镇,计成与计东、计元勋是族人,计成在镇江的住所在戴公园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