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宋英宗、宋神宗朝任用翰林学士共36人。熙宁、元丰人才之盛,堪比庆历、嘉祜。王安石文章节操都堪称“真翰林学士”,他对翰苑制度之变革,翰苑词臣之任用,翰林学士之政治职能,都给予直接有力的干预和推动。熙丰时期不同政治力量间的角力与学术思想的交锋也导致文学群体的分化,在王安石及其新党把持熙丰政坛、文坛话语权的情势下,旧党翰林学士陆续被贬退,“乌台诗案”毒化了自由活泼的文学生态。由于文学的政治化、边缘化以及政治家和文学家身份的分裂,使熙丰时期以王安石为中心的汴京诗坛并没有成为诗歌创作和传播的中心,熙丰诗坛呈京城与地方独立分散形态。元丰年间,新党学士王硅、蔡确、章悖、王安礼、张璨、安焘、李清臣等人围绕王维山水画的一组题画作品,为探究新党学士群体复杂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2.
陈元锋 《东岳论丛》2005,26(3):105-110
“馆阁气象”是在崇儒右文的盛宋文化气氛中,馆职词臣诗人群体的创作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诗歌品格,它以盛世格调和人文气象为基本内涵,又呈现为富艳博丽、雍容典雅、升平格力、风流气味等不同风格型态。北宋诗歌的发展深深浸润着馆阁翰苑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陈元锋 《文史哲》2002,(4):136-140
由进士高第荐试馆职 ,由馆职选任两制词臣 ,由两制拔擢辅相 ,是宋代文章词学之士的荣显通途。但由进士高科出身的王安石初辞召试馆职 ,再辞集贤校理 ,又辞同修起居注 ,最后径迁知制诰 ,入翰林 ,为辅相。这一系列打破序迁惯例的举动既蕴含王安石的独特个性和政治追求 ,对当时士风亦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今夜哟,山村的灯火格外耀眼, 今夜哟,人们的心里蜜样甘甜。眼下,已是更深夜半, 夜读的灯火呵,射透千家窗帘。日日想啊夜夜盼, 日想夜盼红五卷。今天五卷盼到手, 恨不能啊,一口气通读三、五遍! 象葵花享受太阳的温暖, 象孩子吮吸母亲的乳泉, 此刻哟,多少人灯下读兴正酣。游渡浩瀚的马列海洋, 攀登雄伟的真理高山, 此刻哟,多少人灯下孜孜不倦! 眼镜擦了又擦,灯油添了又添, 老支书呵,你在学习哪一篇?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留给汉代的文化典籍中,有两部纯文学作品:北方的《诗经》与南国的《楚辞》。《诗经》为先儒所传的“六艺”之一,在经学昌盛的汉代,它理所当然地被奉为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圭臬。而围绕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评价,却经历了一场几乎贯穿两汉的长期论争。论争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代表人物分别是司马迁、班固和王逸。汉人对屈原评价的分歧实质上反映了在经学一统的特定背景下,汉代文学思想曲折发展的轨迹,成为汉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代文学创作和理论发生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白对齐文化始终怀有极大的热情。齐文化在李白诗歌中集中表现为三大主题:纵横捭阖的帝师王臣,倜傥任侠的布衣游士,以及燕齐海滨的神仙道术。李白的文化取向是盛唐士风和时代精神的映射。  相似文献   
7.
8.
北宋庆历、嘉佑时期,馆阁与学士院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文学才士。欧阳修作为由馆职到词臣的著名文臣和文坛盟主,继景德杨亿、钱惟演、晏殊等馆职学士之后,与苏舜钦、梅尧臣等共同完成诗风的新变。由贡举锁院产生的唱和诗集《礼部唱和集》,成为馆职词臣学士诗人群唱和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陈元锋 《文史哲》2012,(5):44-57
宋真宗崇儒好文,眷遇词臣,其在位期间,共任用翰林学士22人。学士人员在地域分布上重北轻南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他们在政治活动中主要分化为两个团体,并涌现出了杨亿这样文学与气节领袖文坛、垂范后世的杰出词臣,翰林学士的政治风概为文坛带来士风与文格的重要变化。在颂美功德与缘饰礼乐的时代气氛中,以馆阁翰苑为中心,博学多闻的诗坛群彦聚集酬唱,完成了由白体向昆体的嬗变,呈现了"盛世"之音的气象与格调。杨亿以清忠鲠亮之气发于翰墨吟咏,首变"文格"与"诗格",一洗唐末五代芜鄙卑弱之气。  相似文献   
10.
北宋三馆秘阁馆职及两制词臣频繁参与宫廷及馆阁宴赏诗会 ,构成北宋诗歌发展的重要文化背景。赏花钓鱼是宴赏诗会的重要内容。群臣唱和以颂扬盛世、粉饰太平为务。君王对和诗往往品题并致赏黜 ,因此对诗风有影响。群臣对应制诗表现出求免和汲汲参与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