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异化翻译是一种尊重差异的翻译策略,而非主张一成不变地复制原作。文章就汉一英翻译中的“异化”策略进行探讨,认为:作为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两者各有短长,也都有存在的必要。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都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
文章重点探究意大利著名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foreignisation)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尤其是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异化”的最大缺陷来自于其武断的本质及其对“调停”(mediation)作用的拒斥。文章借助于国内学术界既往相关研究论文的调查,进而对中国读者眼中的韦努蒂及其“异化”理论进行了新的反思与质疑。研究表明,中国孔子的“中庸之道”,可以剔除韦努蒂理论中过于强势的因子,倡导一种中国式的“异化”,亦即“归化”后的“异化”,寻觅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的“归化”、“异化”共谋之途,乃是尊重他国文化的至上选择。  相似文献   

3.
也谈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和“陌生化”两个概念有类似之处,但“异化”绝不等同于“陌生化”。“陌生化”作为“文学性”的表征之一,应当成为文学翻译的目标。“异化”翻译可能让译文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就此认为“异化”翻译就一定能够产生“陌生化”的效果,更不能认为译文产生的“陌生化”效果就是原文的“陌生化”手法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典籍英译应该采取“归化”翻译策略,还是“异化”翻译策略,我们应该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此问题.《聊斋志异》英译历史告诉我们: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使用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而变动;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不是处于一种静态的对立关系,而是保持着动态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5.
尊“他”重“异”--中国近现代翻译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人类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和意图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自我”与“他者”两种文化的交际行为,复杂的翻译行为需要翻译伦理的规范和约束。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历史阶段的翻译实践所折射出来的翻译伦理观念——尊“他”重“异”,即:尊重他者,重视“异化”,并提出当代翻译伦理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翻译怎一个“异”字了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两者各有千秋,也各有短长,都有存在的必要。所以,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有失偏颇。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该多一些包容,让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同台竞技,从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的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7.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典型的复合型范畴,是构成中国古典哲学、文艺学、中医学的基础。“气”范畴的解读与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应该是一个文化问题。从“气”一词内涵意义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它的各种英译形式意义侧重点对比分析指出,对于特殊文化词的翻译,采用包通法提出的“异化创化”翻译策略,可以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使文化间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8.
利用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中和之思”来分析归化与异化的文学翻译方法,指出文学翻译应是归化与异化的中和,译作应在立足于本国文化土壤的基础上传达异域文化特征,最终“达兼济,主融通”。  相似文献   

9.
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极端的归化或异化都不成其为翻译,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寻求两者的平衡,把握好“度”的问题。讨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归化与异化的内涵;②归化与异化的基本依据;③归化与异化受语用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异化”——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异化翻译策略,指出“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和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同时对比描述中国译者中存在的异化翻译主张,从而揭示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于中国译界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讨了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认为归化与异化不仅有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之分,而且有整体策略和具体方法之别,并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一部成功的译作,在语言层面上,应尽量做到归化,而在文化层面上,则以异化为上策。另一方面,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整体策略,是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的读者对象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归化可方便读者阅读,异化则更有利于文化传播,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各有所长,无所谓优劣;而作为具体方法,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则总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的两个经典英泽本中,杨宪益翻译“红”字时基本采用了异化法来保存“红”字特有的文化意蕴,而霍克斯采用了归化的翻泽策略,舍弃了“红”字的文化意象。通过对《红楼梦》中“红”字翻译的比较分析,说明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应兼而用之,取二者之长,使泽文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并使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体会到作品本身的精髓,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13.
动态“读者反映论”与归化异化比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引入学理论中的“作之死”和“读反应”理论丢掉了在翻译理论中有必要也有可能寻求原等价物的幻想。其根本的理论依据就是“读反应”发展变化的动态性。作为原第一读的译和作为原第二读的译读,其反应的动态性根除了“原等价物”的存在。由此,翻译中的“异化”、“归化”原则的比度因读群的动态变化而具有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对“metaverse”的精准翻译既要做到术语译文和原文的对应性,又要避免术语体系上的错位,具有典型的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研究价值。“metaverse”作为混合词译为“元宇宙”面临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质疑,“meta-”与“元-”在术语翻译体系中也具有非直接对应性风险。文章建议将“universe”译为“本宇宙”以提升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而网络时代的语义异化消解了“meta-”与“元-”非直接对应性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建议构建“-宇宙”系列混合词术语的“X-Y-Z”命名规则,X是特征限定,Y是基本维度,Z是词根概念。“X-Y-Z”命名规则具有演绎性与规范化特点,并具有可扩展性,能够确保术语翻译体系的妥当性。  相似文献   

15.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文化立场,向来在翻译界引起激烈争论。翻译实质上是两个文化之间的转换,并非局限于符号学或者文字内部。普遍观点认为翻译过程中应更多的考虑把原语的文化,风俗和内涵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主张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这可从三方面进行阐释:一是异化策略符合翻译标准中"信"的要求;二是翻译中采用异化手段能够更好地传达原语文化,满足译文读者了解原语国家的好奇心;三是翻译中采用异化手段可以丰富目的语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两种不同历史译本,指出外域文化和语言风格的可容性是区分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准绳。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中,经常可以见到一种"伪异化"翻译形式.这种翻译方法不顾原文的深层意思,只求字面或形式上的对等,往往产生一种"病态"译文.因此,我们在提倡异化翻译的同时,还应尽量杜绝伪异化翻译.  相似文献   

18.
谈文化翻译中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化”和“异化”是文章翻译中的两种方法,各有其长处。“归化”往往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归化”的文章容易上口,有可读性,是符合本民族习惯的翻译。尽管如此,仍有必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了“异化”,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正变成“地球村”的时代。本文从文化翻译中异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论述了异化确为文章翻译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方法的探讨中,历来存在“归化”与“异化”翻译两大流派。通过探求两者不同的含义和回顾“归异”之争的演变历史与争论焦点,分析了两者各自的优势以及“归化”与“信”,“异化”与“达”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从翻译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归异’结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根据接受美学“意义未定和空白”以及“期待视野”理论,文学文本中的空白及文本与读者“期待视野”距离是吸引读者阅读从而延续文本生命的关键,而异化翻译法能实现空白的保留和上述距离的拉大。实践证明,异化法表达更能赢得读者青睐,即便会造成一些阅读困难,也能随读者“期待视野”的发展而被接受。所以,异化法在文学翻译中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