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论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人类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宗教信仰,处理好宗教问题,对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推动"一带一路"的积极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宗教信仰的意义及其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关系加以阐述,从统一战线理论、群众工作角度分析中国宗教的现实处境及其基本定位,强调对宗教的积极引导,以充分发挥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宗教发展的社会实质,不仅仅是宗教生态问题,而是宗教信仰与社会权力的关系。其问题的深层,则是当代中国的权力生态问题,而非局限于基督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互动关系。当代中国宗教的发展及其宗教信仰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实际上是一个权力生态、社会生态问题。就当前中国社会变迁的趋势来看,重祭“华夷之辩”的旗帜,急于引申华夏传统以建构正统的信仰方法,实际上是忽略了现代国家与现代社会的宗教信仰之公共性与社会性。就其本质而言,与其说要给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一个发展的空间,不如说,如果要解决当代中国宗教信仰存在与发展的矛盾关系,关键在于开放宗教关系,还宗教与信仰的社会实践自由,给宗教信仰一个公共实践、公开交往的社会空间。从当代中国宗教信仰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我们可以梳理出权力生态及其国家定义的信仰等社会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宗教戏剧是一种用戏剧样式敷演宗教信仰观念、膜拜对象、行为实践和情感体验的历史文化现象。本文以西南地区比较流行的傩坛和傩戏品种为例 ,比较全面的阐述、论证了佛教对西南傩坛、傩戏的影响。民间广泛、宽容、兼收并蓄的民间宗教信仰 ,孕育和催化了中国戏曲艺术 ,特别是象中国西南地区傩坛、傩戏这样的宗教仪式戏剧的发育和成长。  相似文献   

4.
宗教信仰与宗教仪式是相辅相成的,形而上的宗教信仰,大都经由一系列充满象征意义的宗教仪式而得以实践与传承。上刀山下火海是傈僳族原始宗教仪式中程序最为繁复,文化意义最为丰富的综合文化事项。运用宗教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泸水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展演场景中仪式过程为考察对象,对解读该仪式的文化象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主要民族的民族意识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尤其许多民族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民族事务和参与宗教活动,兴起一股校园"宗教热"和"民族热".基于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唯物主义无神论、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宗教道德和集体主义道德的区别、科学信念与宗教信仰的区别、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念和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6.
宗教体验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宗教体验及其作用的讨论,是哲学与宗教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作者 结合佛教和婆罗门教的理论等宗教思想史的材料,对宗教体验的性质和对象、宗教体验与身心 修炼、宗教体验的认识论意义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7.
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的相同处都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和终极关怀;具有非功利性;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带有神秘感;具有超越性.两者的差异宗教体验是消极的,审美体验则是积极的;宗教体验以知识性信仰为基础,审美体验则是对客体的直接和直觉的领悟;宗教体验不自由,审美体验却是完全自由的;宗教体验缺乏个性,审美体验带有明显的个体特性;宗教体验较之审美体验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来自宗教与艺术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浅析情绪体验对道德信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绪体验对道德信念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结合情绪心理学和品德心理学的新近研究 ,从情绪评价与道德信念的关系、情绪体验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情绪体验与道德信念的改变等 3个方面来深入分析情绪体验对道德信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宗教社会学要研究中国的宗教,即道教、中国化了的佛教和其他民间宗教信仰。因此,本土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趋势,中国化是中国宗教学成长的立足点和发挥宗教社会学现实功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宗教信仰品格是我独创的概念,意指经过长期演化,群体在宗教信仰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特质与风格。“形散”而“神聚”是汉民族宗教信仰品格的主要特征。在宗教信仰形式选择上,汉民族坚持实践理性、崇尚灵活变通,在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信仰之间自由出入、游刃有余;基础核心信仰坚持一以贯之、相对明确集中,“敬天法祖”始终是汉民族宗教信仰的主线。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的沃土中,中国东南民间信仰与北方宗教信仰成为两大独特的信仰文化。长期以来,这两地区的文化差异导致的信仰文化的地域差异鲜为学者关注,多数学者从文化学视角将中原华夏、汉民族的宗教文化的迁移性扩大为宗教信仰的地域特征。事实上,这其中有包括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历史因素在内的诸多方面的影响。对我国东南民间信仰的土著性与北方宗教的传统性作比较与分析,剖析我国信仰文化的一些特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区域差异性的由来,以期能为处理信仰、宗教、文化问题提供些许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西宗教文化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言和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对汉民族和北美的大众宗教信仰进行了初步探索,指出了人类心理中宗教观念存在的普遍性并探讨了宗教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通常认为,古代中国——尤其是汉民族聚居地区——的宗教信仰与世界上其他一些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的宗教相比,显得较为凌乱,並且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不太重要的地位。中国从未有过明确的“国教”;佛教、道教等大宗教固然在某些时期内曾受到若干君王的偏爱,但它们仍然从属于世俗政权,努力谋求世俗政权的庇护和赞助,而不是与之对抗,以至驾凌于其上(犹如中世纪欧洲的天主教会那样)。甚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来颇有势力  相似文献   

14.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宗教政策,它是我国宗教政策的首要政策,是其他一切宗教政策的前提条件.宗教信仰自由主要包括信仰的自由、宗教活动自由、宗教仪式自由等因素,在某些国家还包括传教的自由.列宁作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苏联的创建者,他在宗教政策方面积极主张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是人的一项基本自由,是社会主义国家以人为本,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全面的人解放的一项重要标志.学习列宁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论对我们今天正视宗教信仰,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政策观,深入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代巡游地狱小说往往以巡游者的口吻追述其巡游经历,讲述主人公假死之后游历地狱及目睹地狱惩罚罪人等场景,丰富了文学书写题材、拓宽了文学想象视域。此类小说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历程,包括在地狱的心理感触、肉体受刑所引发的心理反差,返回人间之后的宗教体验、信仰心理,潜隐小说家的宗教心理或民间信仰。巡游地狱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巡游地狱场景对小说情节设置及宗教信仰灌输皆具影响,有助于考察民间信仰、宗教心理。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佤族妇女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佤族原始宗教信仰中佤族男女基本是平等的。随着农业劳动的分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社会性别制度的逐步建构,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佤族妇女的宗教信仰,发现男性在宗教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而佤族妇女则更多是追随者,且信徒众多。在宗教信仰活动和仪式中,佤族妇女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处于不同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其美学生命与心理体验的显现.笔者力图以文艺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文心雕龙>中蕴含的刘勰的心理体验作系列新的探索.其中,"割情析采"中的"神思"--创作论蕴含了刘勰的的归依体验--归依自然与归依宗教、以及高峰体验--自负宏达与"思理之致",并且两种生命体验相互交融,由归依体验走向高峰体验.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的两种基本在世经验,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之间不仅表现出不同,更呈现出紧密的互涉性。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在关涉人的存在样态上、在体验过程中,甚至在更为根本的形而上学的层面上,即生存论视域中的拯救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化约的同质性。  相似文献   

19.
二战以后,英国宗教一方面出现"宗教信仰危机",教派林立、教徒虔诚度下降、参加宗教活动人数减少;另一方面,各教派世俗活动十分活跃,广泛参与现世的社会活动."宗教信仰危机"与"宗教世俗活动高涨"都是战后英国宗教世俗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从彝族神话英雄史诗《支格阿龙》中所蕴含的原始自然宗教信仰及其相关宗教仪式与现今彝族宗教的对照解读中可以发现彝族古今宗教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关系,由此可见神话史诗《支格阿龙》是彝族传统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而且,由于英雄支格阿龙已经成了彝族宗教的主神,神话史诗《支格阿龙》已经成为彝族传统宗教的组成部分,因而《支格阿龙》的世代传颂对彝族传统宗教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